申斕?馬曉倩


摘 要:本文以“多覺聯動”音樂教學法為切入點,結合新課標要求及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現狀,通過《月亮姐姐快下來》課堂實踐進行闡述,并進行課堂分析,為以后的音樂教育事業奠定基礎。
關鍵詞:音樂教學法;小學;音樂課程;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2-0-03
傳統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教唱歌曲,學生進行學唱,這是三維教學目標中最基本的一個方面。如何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使音樂回歸“本質”,才是我們進行學校美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小學生性格活潑,表現力強,將“多覺聯動”教學法運用到小學課堂中,有利于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營造學習音樂的歡樂氛圍。
一、簡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以及“多覺聯動”教學法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Orff-Schulwerk):是根據德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奧爾夫的教育理念整理而成的。它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體系,是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元素性音樂教育”是該體系獨創的風格和特點,“元素性”一詞的意為“原始的”“初步的”,強調素材和原始起點的原始性。而原始音樂和舞蹈、語言、律動是緊密相連的。同時,奧爾夫教學法也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并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運用奧爾夫樂器進行自主創造,營造課堂氛圍,提升合作能力和自主創造能力。如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也大范圍地運用到中國的音樂課堂中,得到各個階層教師的贊揚。
(二)達爾克羅茲教學法
達爾克羅茲(1865-1950),他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他認為音樂和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人的身體代表了很多不同音色的樂器,如拍手、跺腳等。因此,達爾克羅茲認為學習音樂應該結合身體的律動,在此背景下,他提出了“體態律動學”教學法。體態律動學認為,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僅依靠嗓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根據歌曲的情感加上形體動作,從而表達歌曲的情緒,提高音樂創造力[1]。
“體態律動學”教學法的特點主要有:第一,多讓學生聆聽音樂,感受歌曲表達的情緒,從而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體態律動,感受音樂的情緒與節奏;第二,通過聆聽音樂,了解音樂的速度和節奏,根據速度和節奏,運用身體打節奏(拍手、跺腳等)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第三,以做游戲的方式來進行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三)“多覺聯動”教學法
2018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國民音樂教育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多覺聯動”教學法,之后經過音樂課堂的實踐,運用得越來越多。傳統的音樂課堂比較死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足,而“多覺聯動”教學法則結合多種感官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視覺、聽覺、運動覺等,調動學生的手、腳、口、眼等來提高學生的興趣[2]。
二、“多覺聯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月亮姐姐快下來》中的具體運用及教學過程
《月亮姐姐快下來》選自人音版六年級上冊,全曲3/4拍,第一段是齊唱,第二段是二聲部輪唱,這是一首速度較慢的歌曲,此曲通過和月亮姐姐的對話,表達了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六年級的學生開朗,敢于表現,但是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所以運用“多覺聯動”教學法可以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音樂表現力,并且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3]。
導入是音樂課堂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為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在本環節筆者采用了謎語導入的方式,通過提出問題“一面鏡子亮晶晶,走遍天下照古今。”教師:“同學們猜一猜,這是描述的什么天體呀?”學生:“月亮!”學生回答后,筆者會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月亮的圖片,在展示圖片的同時讓學生聆聽音樂,從而引出新課《月亮姐姐快下來》。通過謎語的導入,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想了解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學習《月亮姐姐快下來》的興趣[4]。
六年級的學生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可以根據聆聽歌曲來思考其中表達的情感。首先,教師會先告訴學生思考這首歌曲表達的情緒,然后為學生播放歌曲《月亮姐姐快下來》,學生聽完第一遍可以思考出歌曲是抒情的。在聽第二遍的時候,教師會提問學生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在經過獨立思考后進行回答,教師會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最后帶領學生一起總結:歌曲通過和月亮姐姐對話,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學唱歌曲前,教師會單獨講本節課的難點:切分節奏。這是貫穿在整首歌曲中的節奏型,但直接用“da”給學生表達太過于抽象,學生興趣也不高,所以運用做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講解會更生動。首先,教師會用廚師切魚的方式進行講授,先給學生展示切魚的圖片,并提問他們發現了什么,六年級的學生很快就可以觀察出,魚的頭部和尾巴都比較短,身體比較長,因此引出切分節奏也是前后短,中間長。根據圖片,教師會用切分音的節奏帶著學生唱:“大巨人廚師來做魚,切、刮、切,切、刮、切……”(如圖1所示)。
講授完之后,學生對切分音有一定的了解,但還需要學生自己去實踐。所以,教師會帶著學生做一個節奏小游戲,完整的一個草莓代表一拍,半個草莓代表半拍,然后給學生畫出切分節奏,后面加上動物的頭像,讓學生來自行編故事并讓幾個同學進行展示同時做出鼓勵性的評價。最后教師會根據自己編的故事帶領學生打節奏:“把草莓切分給小熊,切分給小豬,切分給小狗……”(如圖2所示)。
這些練習簡單又有趣,會讓學生對切分節奏有深刻的印象。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模唱能力強,學唱一首歌很簡單,所以在講授完曲子中重要的切分節奏之后,教師將選擇使用鋼琴帶著學生彈唱歌曲,然后播放歌曲讓他們模唱,最后分成兩個小組進行第二段的輪唱,提高學生的興趣[5]。
六年級的學生學唱一首新的歌曲并不是難點,對理論知識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他們對單純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并不足,為了更好地提升音樂課堂的趣味性,在前奏部分,教師會帶領學生跟著節奏進行搖擺,歌詞開始后,加一些簡單的體態律動(拍手、拍肩等),運用簡單的動作再去感受切分節奏,比如在本首歌曲中的X X X X X,前面進行拍手,最后連音線的切分節奏,教師會讓學生把雙手舒展開跟著音樂來表達連音線節奏。隨后,教師會帶領學生了解幾種常用的奧爾夫樂器并讓他們傳著去感受樂器的音色,在感受的過程中播放《月亮姐姐快下來》,讓他們思考本曲用什么樂器進行演奏,讓他們自由創作,最后,教師會帶領學生跟著樂曲運用編好的奧爾夫樂器的譜例進行演奏。這樣一來,前奏部分全體同學跟著節奏搖頭,到了歌詞部分分成兩組,一組學生繼續進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另一組學生則運用奧爾夫樂器進行演奏,其中,課堂中用到的奧爾夫樂器有三角鐵、沙錘、響鈴。這樣,既有合作能力的培養,又讓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
奧爾夫教學法的創造性,就是讓學生自主創作,全身心投入音樂中。所以教師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出5-10分鐘的時間進行即興創作,在小組進行編創的時候,教師也會進行相應的指導。最后,每個小組出一個代表,并帶領小組上臺進行展示,展示完畢后教師將會給予學生鼓勵。通過游戲的方式,既能讓課堂中學習的新知識得到鞏固,也符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的要求,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音樂課堂中,同時,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小組合作能力[6]。
三、課堂教學分析
傳統的音樂課堂模式較單一,學生機械地跟著教師學唱歌曲,但音樂課的初衷并不只是把歌曲唱會,“多覺聯動”教學法很好地抓住小學生愛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運用肢體動作和樂器來感受音樂,全身心都參與到其中,課堂本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的要求,讓每一名學生樂在其中。通過“多覺聯動”教學法,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音樂課堂的樂趣[7]。
我國傳統音樂教學中學習旋律占的比重較大,大多數忽視了節奏的重要性,但節奏在音樂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節奏教學中,用“da”來表達節奏,對于小學生來說,“da”并不能做到節奏的理解,《月亮姐姐快下來》這首歌曲中的切分節奏,若用簡單的“da”對學生進行講授,學生可能到畢業也理解不了切分節奏是怎么打的,但運用“多覺聯動”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用游戲的方式來讓學生理解切分節奏效果可能會更好。把簡單的體態律動和奧爾夫樂器融入音樂課堂中,并且這些動作和樂器都通俗易懂,動作運用拍肩、拍手、搖頭等,樂器運用常見的有三角鐵、沙錘等,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愛動、善于表現自己,運用“多覺聯動”教學法可以得到良好的節奏訓練。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小學生還是較難理解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講授乏味的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很容易走神,積極性也不高。在本堂課中,教師簡單地讓學生學唱歌曲后,并沒有過多地給學生講授理論知識,而是運用“多覺聯動”教學法,不僅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還能將抽象而又乏味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小游戲,讓學生從多種感官中感受貫穿本曲的切分節奏[8]。
當教師講授完體態律動和奧爾夫樂器并帶領學生做完簡單的小游戲之后,學生已經對歌曲非常熟悉,并且也掌握了本節課難點——切分節奏。在掌握了這些之后,進而鼓勵學生根據《月亮姐姐快下來》的歌曲背景進行即興創作并且展示,教師也會在學生創編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指導,例如,在討論環節,有的學生會問道:“老師,除了拍手、搖頭簡單的動作,我們也可以自己加新的動作嗎?”教師:“當然可以,可以根據歌曲的旋律和情感自由編動作,但是要卡上節奏哦。”最后,教師會請優秀的小組去講臺進行展示,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現力[9]。
“多覺聯動”教學法是全身心參與的教學法,學生通過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去感受音樂,既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也能通過體態律動來更深層次地了解歌曲中的情感。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身體的律動和一些簡單的奧爾夫樂器演奏音樂歌曲以及學習歌曲中的節奏,體會歌曲表達的思想。在《月亮姐姐快下來》中有句歌詞寫道:“月亮姐姐,臉蛋圓。”學生在分小組即興創編的時候,就會運用雙手放在臉下的動作表達歌詞的意思,也有的小組會運用沙錘進行切分音節奏的拍打,節奏型為:X X X X X。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描述“多覺聯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月亮姐姐快下來》教學實踐,來說明“多覺聯動”教學法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音樂游戲,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其中,本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的要求,以學生為主角,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讓學生自主創新。通過課堂實踐,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提升學習音樂的興趣,營造了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王玲玲.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B版):2014(02):215.
[2]陳文博.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魏婷.淺析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兒童音樂,2017(05):58-61.
[4]胡美彤.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5]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編著.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宋林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20(05):224-225.
[7]馬曉菲.多覺聯動:樂感培養的有效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21(Z2):19-22+2.
[8]崔學榮.多覺聯動音樂教學法——一場音樂課堂教學的革命[J].音樂生活,2021(02):15-20.
[9]莊婉紅.多覺聯動 快樂歌唱——小學音樂教學之我見[J].考試周刊,2020(26):149-150.
作者簡介:申斕(2000-),女,山東菏澤人,本科,從事聲樂演唱藝術研究;馬曉倩(1982-),女,山東淄博人,研究生,講師,從事音樂教育學、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