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丹 賈麗娜 王如華 張 馳 王玉敬
(菏澤職業學院,山東菏澤 274000)
由于長期生活在我國建筑環境下,高職院校建筑裝飾專業學生的審美觀念及設計思維常會局限于我國的建筑類型。而《中外建筑史》的學習,可幫助建筑設計專業學生了解多種建筑形式及風格,建立正確的建筑審美傾向,基于傳統建筑的分析把握建筑本質,通過反思與批判建筑設計,幫助學生形成獨有的設計觀念。然而當前高職建筑裝飾專業的史論課體系以實踐性、實用性課程作為重點,對《中外建筑史》的教學關注有所不足。為此,高職院校需要通過教學方法調整,基于創新理念融入,提升《中外建筑史》課程效果,進而為建筑設計中傳統建筑思想的靈活運用提供支持。
傳統教學模式下,《中外建筑史》教學立足教材,通過圖文資料,利用部分PPT 課件,采取單一性知識講解,知識講授模式相對固化,未與學生展開有效互動交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協作能力,在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下,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熱情。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育具備應用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建筑裝飾專業學生的知識掌握相對機械,思維活躍度不高,不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無法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不具備自主探索知識的熱情。
《中外建筑史》涵蓋我國及國外各個時期的建筑類型、建筑形式、建筑風格,包含宮殿、民宅、教堂等多種建筑類型[1]。然而高職院校的建筑史課程設置的課時較少,而本課程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建筑發展歷程、建筑背景、明確建筑風格及形式,了解建筑形式演變影響因素。由于教學內容過多,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無法全部完成,因此,《中外建筑史》教師只能選取各時期典型建筑進行講解,學生對知識重點的把握深度不足,建筑知識積累不夠豐富,不具備建筑深入解析能力,因而會限制學生建筑設計水平的提升。
《中外建筑史》教學要在建筑演進歷程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鑒歷史建筑優點,掌握建筑設計技巧,創新建筑設計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建筑設計水平。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實施下,學生并不會產生批判性建筑設計思維,會影響《中外建筑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銜接性。《中外建筑史》課程與設計課程間的關聯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產生了《中外建筑史》屬于單一性歷史文化課的思想,認為此門課的教學不契合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因而未樹立正確的課程學習目的,未給予高度重視,從而限制了此門課程的教學成效。
高職院校應根據《中外建筑史》課程特點,結合職業教育要求,將課程教學目標分解成認知建筑、解讀建筑、剖析建筑、設計建筑4 個方面,幫助學生由淺入深,逐步加深對建筑的理解[2]。認知建筑目標是指基本了解中外建筑的發展歷程、掌握建筑基本形式,明確建筑思想,并對建筑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有一定了解。解讀建筑目標指的是對各時期建筑特征進行解析,解讀典型建筑的空間形式及功能布局,深度分析建筑設計方法。剖析建筑目標要求學生明確不同時期建筑風格、建筑形式及設計方法的不同之處,了解變化產生的原因及規律,掌握前人的建筑設計理念。而設計建筑目標,則是在歷史建筑認知的基礎上展開深入反思,運用創新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對建筑展開創造性設計。在這一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加強歷史建筑理解、建筑形式處理及建筑設計實踐之間的關聯度,進而奠定建筑裝飾專業學生后續課程學習的基礎。
高職院校應結合教學目標打造線上線下于一體的混合教學課程體系。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傳送《中外建筑史》教學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建筑史理論認知,再設計對應的教學任務,帶領學生深入解讀經典建筑。由于線上教學時學生學習主動性不一,且難以實施教學過程監管,為保證建筑剖析與設計教學效果,還應打造高效線下課堂,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以小組形式展開交流探討,深入剖析歷史建筑發展規律及發展的影響因素。或是在線下課堂上分享相關建筑案例,設置建筑設計專題,學生可通過自主設計逐步構建設計思維,并強化學生的建筑設計技能。此外,教師還可利用線下課堂解答線上任務完成時產生的問題,在線上展示學生線下完成的作品,利用網絡平臺可視化學生的學習數據,針對性調整后續教學策略。通過構建線上線下雙平臺課程體系展開多維互動,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由于《中外建筑史》課程中涵蓋大量相對復雜的建筑構件,運用圖文、視頻等課堂展示方式,學生對建筑構件的了解不夠深入,為此,高職院校可引入工學結合方法,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科學設立教學任務及目標,通過實地參觀調研及測繪實習等方式,在參觀學習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理論,并在實地測繪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例如,可帶領學生參觀少昊陵、寶相寺,東大寺,或孔府、孔廟、孔林等古建筑,近距離觀察古建筑,直觀了解建筑構件的形式與特征,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古建筑的設計特點[3]。與此同時,教師也可為學生布置實地測繪任務,讓學生實地測繪龍亭或繁塔,以此加深學生對古建筑的印象,并利用繪圖軟件,根據測繪數據復原古建筑。通過實踐性教學強化學生的數據精準把控能力,也可強化學生的協作水平,進而實現工學結合,提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效果。
2.4.1 拓展豐富教學資源、合理融入課程思政內容
在《中外建筑史》教學中,可將理論教學劃分為三大板塊,一是中國建筑,二是外國建筑,三是近現代建筑,而后在各個板塊之下,根據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逐一構建知識點框架,按照知識點制作教學課件,并將PPT 課件、微課等資料上傳到線上教學平臺,以便學生自主學習,深入了解建筑發展歷史,掌握建筑中蘊含的宗教文化內涵,把握中外建筑發展的整體脈絡,理順各個建筑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善的建筑史知識結構體系。
2.4.2 布置多元化教學任務、深入解讀經典建筑空間
由于建筑史知識體量較大,為幫助學生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特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歷史階段選取經典建筑作為實例,結合教學目標合理設置教學任務,帶領學生對此建筑形式、特征、結構特點展開深入的解析與研究。經典建筑具備豐富的借鑒價值,可在建筑分析過程了解歷史上建筑發展的基本規律,吸收古代經典建筑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現代建筑或未來建筑裝飾的設計思路。
2.4.3 分組合作探討、探究建筑本質
在學生依托線上教學自主完成資料閱讀及基本練習的基礎上,于線下教學階段,利用分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建筑的內在本質,小組討論結束之后,學生采用手繪與文字標注相結合的形式展示討論成果,并將之拍照上傳到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分享,同學及教師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展開點評。在此過程中,要深度解析建筑深層特質,明確建筑發展的驅動因素,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升課堂活躍度,激發學生知識探索欲望,通過構建高效課堂來提升《中外建筑史》的教學成效。
2.4.4 組織設計專題、培養學生設計創作思維
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置建筑裝飾設計專題,要求學生基于對建筑本質的探析,提取歷史建筑形式的原型,并將之融合于現代設計當中,通過重組與創新創造出新的建筑作品。低年級學生可僅以草圖形式體現設計思路,并展示操作過程,進而增強《中外建筑史》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強化學生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歷史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4]。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選取部分現代設計優秀案例分享給學生,對學生建筑裝飾設計思考給予一定引導,并培養學生的批判式思維,使之能夠傳承與創新歷史建筑裝飾設計方法。專題訓練完成后,學生對建筑本質的了解將更加深入,利于強化學生的鑒別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意識,使學生在歷史建筑中汲取創作靈感,提升自身的設計思維及操作能力,進而為后續課程的深入學習夯實根基。
2.4.5 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建筑裝飾競賽,達到以賽促教、促學目的
《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中,除了課堂內容、教學形式創新以外,還要有效利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建筑裝飾設計賽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將《中外建筑史》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古典元素有效結合應用于建筑裝飾設計過程。利用建筑裝飾設計大賽的契機,在比賽環境下,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創新實踐,獲得比賽名次后學生對建筑裝飾設計的信心將進一步增強,更加深入體會到《中外建筑史》學習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增強學習自主積極性。競賽結束后,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共同探討設計理念、設計過程以及取得的成果,通過不斷的反思與總結,優化學生設計思路、拓展學生實踐能力、加強教學互動,利用比賽結果驗證《中外建筑史》學習成效,進而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
高職院校《中外建筑史》改革創新過程中應利用互聯網平臺,對線上及線下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作業布置形式的限制,結合建筑設計與改造實例,依托古建筑模型制作、建筑設計實踐等多種方式,為學生設計思維形成、建筑設計理論運用、裝飾設計實操能力提升以及創新創造思維強化提供助力[5]。信息化教學中應結合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首先,要利用自主學習法,由教師給予相應引導,使學生可在線上自主學習以及線下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自主收集相關資料,收集匯總信息資源,主動與同學展開溝通交流,進而強化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高職院校應轉變傳統教學評價方式,除了終結性考試評價方式以外,還應加強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方式的運用,以便科學評價學生的進步情況以及發展增值狀況。一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針對學生展開個性化評價。應立足選題新穎性、歷史知識運用度、設計圖繪制質量、語言表達能力、視頻呈現效果等多個維度考評學生的建筑設計水平。通過個性化評價,深入挖掘學生潛在能力價值,促進學生優勢發展、推進學生主動創新。二要針對整個教學過程展開全面評價。要評價在線自主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情況、課堂內外教師實訓情況、創新思維培育設計情況等多個方面,進而拓展教學評價的深度。三要增強評價方式的開放性與激勵性,既要引入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方式,也要開展師生及領導層之間的相互評價,并采用激勵評價方式增強學生自信,營造積極趕超的濃厚學習氛圍。通過多元評價有效掌握《中外建筑史》教學成效,結合教學反饋科學調整教學策略。
高職院校需要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建筑裝飾專業的《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方式,通過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打造線上線下雙平臺課程體系、加強實地參觀調研、實現工學結合與理實一體化、合理調整教學策略、引入多元教學方式幾項措施應用,創新與優化《中外建筑史》教學過程,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培育學生的高階設計思維、強化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進而實現《中外建筑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