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宇 蘇曉迪 曾偉
【摘 要】民族高校有自身特殊性,不僅是各民族思想交匯交集的文化思想陣地、同時也是立德樹人的教育陣地。要在組織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上動腦筋、下功夫,切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文章以高校體育文化育人的理論與實踐為例,結合民族高校育人的特點和工作實際,從精神層面與實現途徑上,將立德樹人與體育育人有機融合,為發揮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功能提供參考、為培養“強健體魄、健全身心、完善人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提供參考、為培育“體魄康健、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優秀人才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文化;立德樹人;時代新人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106—03
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具有文化育人的共同屬性。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民族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必須牢牢遵循兩點思想引領,一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明確立德樹人方向。工作中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對民族高校體育文化育人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要客觀分析,主動作為,有效化解育人難題,形成與立德樹人導向、辦學育人理念、學風校風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努力培育積極進取、團結協作、勇于拼搏、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和人生品格,讓各族學生在增強體魄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體育文化育人在民族高校的育人功能
高校青年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如何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成為高校教育者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題。體育文化育人,重在“育人”,首先要借“體育”之五力,達到“育人”之志。所謂五力,即強身健體之力、激勵導向之力、價值引領之力、人格塑造之力、能力培養之力,此“五力”缺一不可。其次要緊緊圍繞“三個層面”,即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機制層面,做好高校體育文化育人之調查分析工作。從“五力”角度出發,深入研究民族高校體育文化育人的特點、內涵以及本質,探索出一條屬于民族高校體育文化育人的新路子,為進一步豐富民族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了思考和借鑒。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人格培養,體育為先”。體育運動的作用不僅在于鍛煉身體、增強體魄,更為重要的是給予學生精神與品格上的引領與鍛造,那么如何培養與弘揚,內涵有以下三點表現。
第一,鍥而不舍的意志錘煉。作為一項苦與樂共存的活動,在體育運動中,各族學生面臨的不僅是體力、耐力的考驗,更是對毅力、意志的磨煉。對于體育運動來說,優異成績的取得沒有捷徑,唯有奮勇拼搏、持之以恒、刻苦訓練。因此,開展校園體育活動,學生要以持久的堅持和拼搏,在不同的賽場上揮灑汗水,享受酣暢淋漓的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品格,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圈”,走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運動場,不斷挑戰體能和技能。
第二,遵守規則的意識培養。“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體育運動中明確的競技規則使其成為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途徑。在體育比賽中,每一位參與者都要遵守規則,所有人都要服從裁判,做到人人平等,人人參與。在此過程中規則意識的養成對培養學生認同法律條規,遵循社會公德,促進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遵守規則的意識培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石、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奮發向上頑強拼搏意志品質的保障,做好遵守規則的意識培養,有助于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
第三,團結協作的精神凝聚。在120多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歷程中,曾無數次見證體育團結的力量,高校的體育競賽亦是如此。唯有集體項目,方能讓青年學子切實體會齊心協力、團結一體的深層含義,讓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學子,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與潛能,并讓所有的個體力量最終在體育比賽中匯聚成能夠取得勝利的強大合力。而這個力量匯聚過程,正是對學生合作意識,團隊分工的考驗。
在民族高校培養學生過程中,專業知識學習重在培養學習能力,體育育人重在培養行動能力,與文化教育培養相輔相成,并且更好地彌補了學科教育的不足。首先體育育人可以讓青年學子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獲得群策群力的智慧;其次體育育人可以讓青年學子在行動中心態開闊,真正理解合作意識。群策群力與合作意識可以促進民族高校青年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高校體育文化立德樹人的重要路徑。綜合以上分析,民族高校在大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在有效發揮體育的德、心、體、美功能方面,要充分結合體育運動,要動腦筋、下功夫、想辦法,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
二、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在立德樹人中的實現途徑探析
(一)育體旨在育人
無論是體育競技比賽、體育文化活動或是素質拓展,都應強調體育精神的意義和內涵,通過高尚的體育精神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引領和價值熏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和體育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年學子起到思想引領作用,挖掘學生潛能,啟迪了智力,磨煉了意志,培養了頑強拼搏、堅持到底、永不言敗的品質,對高校青年學生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大力弘揚體育精神文化
中華體育精神是“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體育精神也跟隨時代,時刻引領著廣大青年學生。民族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旨在追求真理、傳播精神、崇尚奮斗,讓各民族青年學子在面臨困難與挫折的時候,可以在體育文化育人中汲取勇氣,獲得力量。所以,在體育文化的構建及發展歷程中,應當高舉中華體育精神的旗幟,堅持科學的體育育人觀念,將體育文化作為校園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借助健康、積極的體育活動和運動項目,引導學生培養優質的體育習慣,樹立正確的運動觀念。讓高校青年學生在體育精神、愛國敬業、頑強拼搏中,獲得良好的體育文化素養。通過體育精神的弘揚與傳播,積極構建健康、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對學生的道德修養、人格鍛造、能力提升起到良好的培育效果。
(三)拓展民族高校體育文化內涵
體育獨具魅力,挖掘體育文化內涵,通過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對于增強各族學生團結意識、增進“五個認同”、促進立德樹人具有重要作用。體育文化活動本身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而且具有培養高校學生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作用。各族學生通過體育運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生動詮釋立德樹人理念,共鑄中華情,使高校體育文化立德樹人在各族師生心中生根開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心聚力。
(四)打造體育文化育人品牌
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對高校青年學生的引領作用,在增強學生體質、激發運動興趣上下功夫,通過嵌入式潤物無聲的方式,開展校內田徑運動會、體育文化節等構成賽場內外雙向互動養成機制、拓寬體育文化育人空間的賽事和活動,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厚植各族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家國情懷,培育高校青年學生對國家、社會、集體、自身的責任擔當。
1.校運動會
運動會是高校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是校園體育文化育人的主要載體,是高校青年學生的體育盛會和體育愛好者的重大節日,是培養學生凝聚力、意志力、責任感、優良品行的有效途徑,它在傳播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廣泛影響著高校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運動員在賽場上奮力的奔跑、跳遠、投擲,啦啦隊在場下吶喊、助威、加油,服務人員在場邊提供后勤保障,這生動的場景使校運會成為一個體育文化育人的大課堂。在這里,師生們切身感受到團結拼搏、勇于進取、奉獻協作的優良品質,體會到文明觀賽的精神風貌,對于激發師生的榮譽感、責任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2.體育文化節
以廣大青年學生為活動主體、以校園體育競技場為活動依托、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的體育文化節,一直被視為高校體育盛會。這場盛會既可以有效推動高校素質教育,又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拼搏、團隊協作的能力,為打造和諧校園體育文化,弘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它將傳統體育與新興體育點、線、面全方位、多角度融會貫通,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真正激發體育文化節在學生運動技能的提升、運動習慣的養成、運動樂趣的培養等方面蘊含的無窮潛能。通過設置多種形式的、內涵豐富的、師生喜聞樂見的競賽及素質拓展,包括新生運動會、棋類競賽、籃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拔河比賽、跳繩比賽等,讓高校青年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愉悅身心,營造良好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種子深埋于各族學子心中,使各族學子在體育競賽與人文精神的雙重指引下奮勇拼搏,在日常教育與實踐中切實感受體育文化之精髓,在良性競賽氣氛中茁壯成長。
三、結語
青年學子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生力軍,體育文化育人作為高校體育文化立德育人的重要途徑,能夠引導青年大學生為全面建設新時代現代化中國奮勇拼搏,并能將中華民族整體意識內化于高校學生的價值準則中,外化于各族師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之中,全面詮釋高校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吳桃.“石榴籽大團結金課”——以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為標桿[J].民族學刊,2021(2).
[2]徐金慶.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功能與建設路徑探析[J].體育風尚,2020(5).
[3]周士杰.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7.
[4]董文梅.開展民族體育運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國民族報,2019(32).
[5]肖麗琴,黃曉龍.體育與德育協同育人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實踐路徑——以音樂院校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22(12).
[6]張璐斐,張艷麗.論體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價值定位、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3).
[7]湯萍.從廣播體操到體育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21(16).
[8]李孟璐.新時代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內涵的探索與實踐——以鹽城工學院為例[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7).
[9]劉心豐,寧慶鑫.新時代公安院校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2(12).
[10]歐佩.提升校運會的文化育人功能——某高校運會改革實踐探索[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5(8).
[11]孫宏艷.新時代少年兒童體育運動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重要論述的價值旨歸[J].少先隊研究,2022(6).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2021年基層黨建創新項目“黨建引領‘三全育人耦合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高光宇(1982—),男,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蘇曉迪(1990—),男,漢族,山東泰安人,研究生,青島科技大學,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曾偉(1980—),男,土家族,湖南石門人,本科,西南民族大學化環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