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課程是提升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渠道,而民族文化的融入,是堅定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這一教學方式,能夠讓我國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知,也能夠讓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引領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旨在探究高校思政課程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其教學內容,并提出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方法。通過對這些方法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為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提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文化;高校思政;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188—03
引言
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且極有內涵,遍布華夏大地。這些文化在民間傳承,也為高校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對于思政教育而言,民族文化的融入效果更是明顯。早在黨的十九大時期就已經對我國的教育做出了指示,要求挖掘中華民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內涵,也要探索其中展現出來的道德規范,然后結合時代發展對這部分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這是展現出中華民族魅力以及中國時代風采的重要舉措。如此看來,民族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學之中,是強化民族文化理解力以及認知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更是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以及愛國主義情懷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高校思政課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意義
尊重以及理解我國現有的民族文化,傳承以及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基因,是豐富當代大學生精神世界以及規范學生言談舉止的重要途徑。除此以外,民族文化還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一)融入民族文化有利于新時代大學生的道德培養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也造就了中華民族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民族文化就是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也屬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優良文化對于學生正確的觀念以及認知的培養以及良好道德情操的提升而言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人格品質的塑造,也可以強化民族向心力。
(二)融入民族文化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課不僅僅是一門思想政治課,它還應該建立一個文化育人特色教學體系,以傳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為基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幫助他們增強文化自信,并讓他們堅定愛國情懷。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種多元性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涵。將民族文化融入到思政課程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還能讓他們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學到優秀的民族文化,更能夠實現優秀民族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之間的轉換,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良好人格培養以及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的構建而言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同時也有利于將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大學生心中,讓教育的價值得以凸顯出來。
二、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原則
(一)內容豐富原則
中華民族是極富歷史的民族,民族文化也極為豐富,而在思政課程中所融入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單純的漢族文化,也應該要囊括少數民族文化,而且是全國各地的特色少數民族文化都可以被選作融入課程的內容。高校思政課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就應當立足于當下社會的發展情況,也要從人們的現實需求著手,多角度看待民族文化的融入問題,同時也要接納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老師可以將湘西土家族、苗族等相關的少數民族發展歷史轉變成教學內容,收集不同地區的同一個民族的發展情況,做出對比,讓學生更加了解這兩個民族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多樣化內容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汲取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的經驗,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先祖的智慧,以此為基礎,更能培養出具有民族情懷的新時代優秀大學生。
(二)主次分明原則
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邏輯嚴謹且內涵極為豐富的課程,這一課程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有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內容,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但是從學科內容上看,其中涉及到的民族政策、問題以及關系等內容并不多,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還要處理好其中的特殊性以及普遍性,分清局部與個別之間的關系。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也要明確主次,民族文化可以作為教育內容的補充,但不能長篇大論,而是要精細內容,避免拖沓,也要避免主次不分的情況的出現,以免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效果。
(三)靈活銜接原則
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民族文化,必須要確保銜接的平順,可以根據近幾年思政課堂教學方式的區別,細化民族文化融入的方式以及各個科目的比例。適度的融入,確保銜接的合理化,不僅能夠讓內容不至于突兀,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做到逐步推進,提升教學效果。
三、高校思政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主要路徑
關于如何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民族文化,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融入的困難,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融入勢在必行,這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而作為高校思政教師,更應該探索更多適用于當下環境的辦法,以此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合,讓民族文化能夠真正地進入到教材以及思政課堂之中,助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一)讓民族文化進校園,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民族文化,強化民族文化的價值挖掘,可以從傳統的節日普及著手。在高校內,不同民族傳統節日可以作為教育契機,也可以引入到日常校園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民族節日的慶祝活動之中,感受不一樣的民族文化。例如可以將傣族潑水節帶到校園內,每年潑水節時舉辦對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其成為一年一度的狂歡,如此一來,學生也會在期待中更了解屬于傣族的民族文化,對于傣族的學生而言,也能夠感到不一樣的溫暖。除此以外,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學生的情況,可以將民族文化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以此宣傳以及開發傳統民族文化,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播,以此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例如音樂專業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程安排上,可以將民族歌曲作為選修科目,或者是將少數民族的民歌當作是拓展曲目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歌曲的魅力。這些活動需要堅持下去,也需要將其嵌入到教學體系之中,長此以往,諸如此類的校園文化以及活動記憶就會刻畫在學生的腦海之中,也會漸漸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文化的傳承也因此得以實現。將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可以強化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而且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還能讓民族文化更加貼近學生的人學習以及生活,在各類民族特色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多,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二)讓民族文化進教材,豐富思政教育的多樣性
教育部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鼓勵各高校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并且在此基礎上,開設地方課程,凸顯地方特色。而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就可以以這一倡議為參考,結合地區的地域特色以及歷史特色,構建屬于民族以及本校的特色育人課程體系,不斷增加民族文化相關內容在教材中的占比,以此逐步推進學校優秀民族文化教育。例如云南是我國傣族聚居地,傣族的服裝、飲食等具有一定的特色,而且云南的本土村落也充滿著傣族人的氣息。在此基礎上,云南的高校就可以在教材中添加傣族的建筑風格、服飾風格以及飲食習慣等相關內容,并與當地的其他民族進行比較突出傣族民族文化的特色。除此以外,老師還可以將不同地區的傣族文化進行對比,讓那個學生對傣族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毫無疑問,這一類型民族文化的對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
(三)讓民族文化進課堂,推動思政教育的大中華
高校思政課程中要融合民族文化,可以讓民族文化進入到課堂之中,而要實現這一操作,可以從學生方面著手。老師需要清楚的知道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也要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握其發展動態,及時進行教學調整。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分年級和階段進行民族文化相關選修課的設立,例如將民俗、民族建筑、民族經典讀物作為課程建設的方向,并設立諸如民歌欣賞、少數民族語言學等相關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酌情選擇選修課程,給學生足夠的選擇自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除了開設選修課以外,老師還可以組織民族文化的主題班會,與學生共聚一堂,共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而團委學生會等組織,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就民族文化開展專題講座或者是專題報告會等相關活動,也可以邀請民間工藝人展現民族特色工藝品的制作方式,并將其作為一項常規課堂活動,讓課堂教學模式更加豐富多彩,而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積極性也會有所提升。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老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視頻、音頻、AR互動游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將原有的相對枯燥的知識用一種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此牢牢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讓民族文化的融入顯得更加的順其自然,也能夠讓民族文化的宣傳教育與實際生活更加緊貼,以此強化思政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的同時,也能夠讓民族文化更加吸引學生,增強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也不能夠忽視,其中所蘊含的審美情趣、精神追求等,都是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高校老師需要從細節處著手教學,不斷的進行民族文化的融合,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促進民族文化教育的發展,并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讓教育的效果得到保障。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又可以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汪雪.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2(3).
[2]尹建強,姜獻生.河池民族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微型實踐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21(3).
[3]郭闖.高職院校基于民族化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創新實踐——以“動畫概論”課程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
[4]解玉紅,王博,秦松巖.將中華文化引入環境工程專業課堂——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思政教學模式探討[J].高教學刊,2021(S1).
[5]周曄.廣西民族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創新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2).
[6]周麗云,黃平.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長江叢刊,2019(27).
[7]李鑫.陶瓷文化資源數據庫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大學,2020(41).
[8]王美佳,羅禧,楊子樺.地方高校民族文化傳承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7).
[9]王婕.關于傳統文化精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
作者簡介:張婧曄(1992—),女,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層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