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聰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建設文化強國歷程中的導向思想和締造傳統武術現實實踐與思想理論的主要精神動力是文化自信。[1]傳統武術“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續千年,如今卻屢受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致使傳統武術陷入“誤讀”的困境。而對于傳統武術的文化覺醒、體育化以及去技擊化的再認識,有利于體育人文精神的再融合及傳統武術文化的再創造。傳統武術是一種通過身體動作和身體符號來闡釋中國傳統文化載體與輸出的形式。[2]本文從文化自信視角,了解傳統武術的價值,探討其傳承與發展存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有效策略。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靈魂,也是傳統武術傳承的保障。一種文化價值觀導向就是文化自信的本源實質,是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生產與再生產的前提。文化自信昭示著傳統武術文化的民族特點,保障著傳統武術文化不斷傳承。保護傳統文化可持續性生命力是傳統武術的本質文化價值,其核心要義是技擊,是對武術理論與實踐的支撐,也是追求民族精神的不竭動力。要注重傳統武術文化價值的當代自信意義與存在意義,在文化自信基礎下,傳統武術極具發展潛力,通過探尋和保護武術拳種的當今文化價值,是傳統武術發展進程中對于文化本質匱乏性的本體反思;同時是傳統武術從體育邁向文化之路上的自我調和。傳統武術強調的是自身主體性延展,在客觀價值出于合理且悖論張力階段性矯正情況下,大眾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詮釋會更加深刻,將是傳統武術文化創新為可持續生命力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是堅定傳統武術文化同體育本質并進繁榮格局的重要基礎。
文化自信的精神深意是鞏固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傳統武術而言,實質是加深公眾對武術價值觀的了解,促進人們遵守武術行為準則與實踐行動,也是人的全面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這種有助于生命成長的文化自覺行為,主要作用是向社會大眾提供篩選、傳播、存留與創新文化。從教育的客觀性來看,受教育者可以通過武術教育方式方法凝練自己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直接感受。傳統武術的基礎教育價值體現在文武和內外兼修,強調身體剛健、意志品質高尚和樹立文化自覺。[3]傳統武術作為多元性與發展性兼備的身體文化,具備文化與技術體系等兩重教育價值。同西方體育教育與教學的體系觀念相較,中國式的體系觀念更注重傳統武術與個體文化之間的價值一體。傳統武術文化作為彰顯文化自信的客觀載體,滋育了受教育者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傳播手段的多元化促進了傳統武術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緊密聯系。教育價值是不容輕忽的教育資源,是傳統武術文化向教育精神轉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傳統武術教育活動中堅定文化自信,同時為受教育者注入傳統武術文化。
傳統武術自古至今都有強身健體和修養身心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傳統武術的技法深受《易經》中身體思維方式的觀念,彰顯了其對身心發展的健康價值,體現了“以身為度”的價值觀。對于文化自信的承載者而言,對武術文化自我變遷的位置的認知舉足輕重,源于對多維武術文化內蘊的合理性審視。[4]文化自信是傳統武術在綜合感知上的基原,主要通過實踐者的親身實踐來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西方體育更多的是追求個人體能的極限,強調個人的勝負欲和個人榮譽,容易導致機體出現損傷,而傳統武術更加注重對人生命觀的育化,本質上是對人身體動機、情感、知識與思想方面的多維升華。從提升公眾健康水平的客觀格局來講,傳統武術本質屬于內外、文武兼修類別的體育項目,可以通過練習增強身體的平衡性、力量性、柔韌性、方向性與靈敏性,長時間的練習可以改善練習者的心肺和呼吸功能。
古代哲學家提倡的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倡導的天地之道是“剛健、中庸、生生不息與文明”。[5]然而,近現代西方文化逐漸滲入,傾向于西方文化的公眾思維開始產生,甚至做出跟隨“山寨版文化”、欣賞“歐美式學風”等詆毀傳統武術行為,還應生出“中國的月亮沒外國圓”的荒誕想法和“文化怯懦”的荒謬心境。同時,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社會公眾的生活作息和方式,包括運動習慣和對健康的理念。練習傳統拳種的群體在時空范圍上逐漸萎縮,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致使傳統拳種的生命力開始縮短,稀有拳種能打、修身、搏殺和養性的要義逐漸流失,傳統器械與功法也破入塵土,文化價值流失如塵。以“心會拳”為代表的傳統拳種在功能、體系和內容面臨失傳,傳承人也瀕臨滅絕,還出現了傳統武術勁法失真與技法缺失的問題,造成傳統武術不能打的局面。因缺乏對稀有傳統拳種的挖掘和保護,其文化價值無人闡釋,稀有拳種成為傳統武術圈里的“陌生人”,銘刻著民族符號的稀有拳法在西方思潮中沒入人潮。
傳統武術需在“武以化人和成人”等方面發揮育人的鑄魂作用。傳統武術的教學受到西方體育教育體系的影響,傳統武術教學漸漸偏向西方體育教育理念發展,過于強調武術體育化與武術規范化的教育模式悄然產生。傳統武術教育開始被動化,技能規范化的傳統武術學習成為受教育者教育的主導方式,傳統武術的文武、內外兼修的教育理念開始弱化,本質教育精神開始偏離。在價值觀念與精神方面不能展開多維度的自主性選擇權力,致使青少年在表達上喜歡武術,在行動上不愿學習武術。重體弱文的模式對傳統武術教育的價值理念開始走向弱化,是對教育體系“五育”并舉資源的浪費。在文化自信視閾下,需要從小對受教育者傳達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助力傳統武術重回教育場域,扎實有效地推動武術在“武以化人和成人”方面的教育進程,消除受教育者錯誤的文化偏向,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價值。
傳統武術由技擊的攻與防組成,動靜皆是身體運動,“剛柔并濟”“神形兼備”是身體文化的內涵行為,是傳統武術最基本的技擊文化屬性。伴隨傳統武術入奧的意愿,其核心技術開始轉向西方技擊技術的“操向化”,技擊的身體行為邁向追溯與模仿式道路,從根本上異化了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大眾對傳統武術的價值認知開始轉化。可以看出傳統武術發展一直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傳統武術發展的狀態不穩定,而“文化無知”表現為過度化的模仿,與文化自信之間的反差要引起重視。從傳統武術的當代發展來看,此類行為是因為“過度模仿”,致使傳統武術迷茫,主要體現在武術兩次申奧的失利,因其丟失了傳統武術的原本特質,傳統武術的發展開始“異化”。過度學習西方的技擊范式,無疑是傳統武術身體行為文化從“適度”至“極限”的發展轉折點,弱化了傳統武術所崇尚的修身養性的身體行為文化。在建構“健康中國”目標的今天,如何發揮傳統武術的健康價值功能,才是促進傳統武術健康發展的關鍵。
對傳統武術延展道路深思的前提是溯源武術文化認知,同時,再次開發傳統武術文化價值的功用在下一次傳統武術的生產與再生產時,要符合可持續文化生命力的多樣發展需求。集“儒、道、釋”為一體的文化基核是傳統武術的基礎,對“武術基礎”進行適時地批判、傳承與改造之后,稀有拳種成為傳統優秀文化再度繁榮與發展的生長點。挖掘和傳承傳統武術非遺,在傳統武術關鍵動作方面,表達的價值追求應是傳統武術的原生態形式,可以以太極拳等為本源的現代式新拳種,創新三項全能的“拳術、器械、搏擊”新賽制,開辟新的武術影視作品和網絡熱詞等傳播渠道;與世界傳統體育文化接軌,開創適合本民族身體文化的拳種,發揮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為傳統武術開創新的傳承提供空間保障。
傳統武術的教育活動應以“尚武精神”為主要抓手,發揚傳統武術尚武的習俗,堅定不移地走文化自覺道路。民族精神中,尚武精神能夠是國家驅動力的根源,是一種敢于和不公作斗爭的精神。尚武精神延續傳統武術的內蘊,并且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研究,促進教育把傳統武術納入人才培養以及建設核心素養之上,主動迎接多元文化的沖擊,避免對傳統武術的信仰淪陷于道德缺失。可以挖掘傳統武術的教育價值,培養青少年自立自強的精神,打造強健體魄的校園氛圍,以學校為主陣地,形成家、校和社區的三方聯動,形成興趣培養、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綜合性教育體系,構建教育合力新引擎。
要發現傳統武術助力健康的主體功能,同時明確中西方運動對于身體行為文化的差異性關系,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體育對身體單向的需求。從體醫融合的視角來看,傳統武術對身體的康復治療具有明顯的功效,適合青、中和老年等各階段的人群練習,凸顯出傳統武術的健康價值。在文化認同的語境下,傳統武術文化的屬性及社會功效能夠促進公眾身體健康,有利于傳統武術的發展選擇,促進其構建文化自信。將健康中國作為目標向導,強化傳統武術全民健身的社區服務體系,滿足社會大眾對康復與健康的需求,可以提高練習者進行傳統武術鍛煉的幸福感,從而促進社會大眾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同。
文化自信視域下,傳統武術的發展與傳承創造了新的契機,了解了傳統武術在文化、教育及健康的當代價值,明確了傳統武術的價值是其文化自信的根本。但傳統武術文化仍面臨西方體育文化思潮的沖擊。因此,傳統武術不能過度地追求西方體育的“操向化”和規范化,應保持自身已有的優點,促進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