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梅 張凱祺 袁姍姍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影視行業也在快速成長。據有效數據顯示,中國影視產業的生產總值每年呈上升趨勢。其中,許多中國武打電影內容中展現出的愛國主義與強國思想的精神意蘊,受到大眾喜愛。中國武打電影成為我國影視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漸成為大眾接收與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在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中國影視產業也吸收了新的思維方式。隨著動作電影的發展,武術的文化娛樂功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使武術獨特的藝術價值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此背景下,我國第一個武術表演本科專業已在上海體育學院正式誕生,這意味著武術表演專業在我國本科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本研究分析中國武打電影中的動作設計,將中國武打電影分成早期本土電影、西方思想融入后的中國武打電影以及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現代中國武打電影,分析影片中中西文化融合過程中對中國武打電影中動作設計的影響,通過對不同時代中國動作電影中動作設計的分析,了解中西方動作電影的動作設計特點。
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個體性,因此,西方文化可稱“個體文化”。文化融合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吸收外來文化,并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文化既不能完全外化,也不能排斥外來文化。[1]
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中西文化融合發展。時至今日,中國武打電影隨著先進通訊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極其迅速,并與各種文化共同發展。盡管中國電影中文元素化逐漸交織與融合,但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獨特個性,中國武打電影融合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相互影響,是一個相當長的相互滲透和本土化的過程。
1928 年,有聲電影還未普及到華夏大地時,一部優秀影片誕生,并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即是電影《火燒紅蓮寺》。1928 年,中國兵燹不斷,影片中的背景以及社會環境與觀眾產生共鳴,這部武俠電影中懲惡揚善的故事線和“百因必有果,善惡終有報”的故事結局,恰到好處地給社會底層的普通群眾以心理撫慰。
3.1.1 “燎原之火”——《火燒紅蓮寺》
影片中戲曲打斗風格作為主要表現形式,將戲曲中的“馬腿”以及翻、跌、撲、摔運用其中。拍攝這部《火燒紅蓮寺》中的特效效果,推動我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這部影片的問世帶動俠客們開始劍光斗法、隱形遁跡、空中飛行、口吐飛劍、掌心發雷,“那繚繞而上騰的一道白光便帶著法術使你的寶劍無條件地向敵人作戰”。攝影師董克毅把畫在玻璃板上的紅蓮寺頂與沒有寺頂的布景巧妙地拍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紅蓮寺輝煌建筑,還透過真實人物與卡通形象融合的辦法表現“劍光斗法”,在銀幕上將人任意放大和縮小,甚至完成“分身”的特技攝影技術。[2]
3.1.2 匡扶正義——《少林寺》
《少林寺》這部影片將神腿張和禿鷹打斗時神腿張的動作設計著重放在了腿部,展現了“神腿張”的腿部功夫。禿鷹的動作設計上主要采用鷹爪拳,快速密集;靜則機智穩健,加之象形動作的配合。影片中的禿鷹撲身扯下神腿張衣服的動作,將鷹爪拳中抓扣掐拿,上下翻轉,連環快速的技法特點展現的淋漓精致。影片有一段展示覺遠在寺里學到的功夫,少林拳中戳腳動作突出腿足之勁。三節棍中掄掃、劈砸等動作再加上上肢翻轉使勁力順達至棍稍,從而體現出剛勁有力的特點。
除了李連杰在影片中展示的武術套路之外,其他幾位演員的武術功底也很扎實。例如:于海在《少林寺》扮演了李連杰的師傅,同時也是這部電影的武術指導,他在影片中將通臂螳螂拳上下交替演繹得出神入化。于海早年拜林景山為師,學習到正宗的螳螂拳,并為武術事業做出貢獻。于承惠在《少林寺》扮演了反派角色王仁則,在影片中他的一套醉劍,腳下步法步走八卦,身若楊柳,劍似龍蛇,將穿掛云掃、劈抹撩刺練得變幻莫測,形醉神不醉。他不僅演技精湛,武藝高強,還是德高望重的一位宗師。胡堅強在《少林寺》扮演了悟空一角,他曾是專業武術運動員,影片中胡堅強表演的地趟拳,騰落舒展,攻防兼備。佛教本土化后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部分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3]武俠電影中的俠客形象都是英勇無私和義無反顧的,這也正是佛性的體現,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動用武力,對壞人也盡量不去殺傷,而是勸其改過向善,這些都暗合了佛教倫理。
3.1.3 群雄爭霸的江湖——《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這部電影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作為金庸武俠小說作品之一廣為流傳。陳墨先生曾在《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中嘗試著給武俠電影下一個定義指出:所謂武俠電影“即‘有武有俠的電影’,亦即以中國的武術功夫及其獨有的打斗形式, 及體現中國獨有的俠義精神俠客形象, 所構成的類型基礎的電影”[4]影片在動作設計上用了很多夸張手法,體現功夫的高深,落劍式的動作是帶劍空中翻轉時擊殺敵人,這些動作加上夸張的拍攝手法,讓觀眾感受到江湖功夫的高深莫測,同時在電影武俠氣氛的渲染下將武術動作分成了各種派系。“武俠”精神源于中國傳統哲學,并漸漸形成了以儒、道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武俠文化,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倫理觀念。
《精武門》中,李小龍摒棄了所有華而不實的技巧,是一種真正“打”的技術。在道館里,一群日本人圍攻他時,他使用雙截棍做出劈、掃、打、抽、提、拉等技法,攻擊上三路、中路,使對手疼痛難忍。不過最為厲害的是對下三路的攻擊,被擊中者倒地不起失去抵抗能力。在某園門口,華人遭到歧視禁止入內,日本人侮辱陳真讓他趴下做日本人狗就帶他進去時,他幾下將日本人打暈后,將門上“華人與狗禁止入內”的牌子踢飛,一個飛踢將牌子踢得粉碎。與俄國大力士在院中決斗,兩人對峙,李小龍原地后擺腿,直接掃到對手面部,使對手搖頭發暈。這是對動作本身速度和力度的強調,符合截拳道的特點。影片描述了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便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劇中,突破以往武打片狹義的復仇主義,將民族大義、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深入其中。
《臥虎藏龍》是李安的大作,這部影片沒有一般武俠片那種笑傲江湖的豪氣,取而代之的是尋找江湖人文內涵的深沉思索與含蓄。武俠電影最重要的就是武打部分展示了中國武術典雅的深刻內涵,俠氣中又不失柔美。影片中以器械打斗為主,在李慕白等眾人與碧眼狐貍的打斗畫面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器械,例如,捕頭蔡九的鴛鴦鉞,影片中蔡九打斗時閃躲和攻防無不體現了八卦門靈活善變的特點。還有玉嬌龍和李慕白打斗時加入涮腰以及多次運用繳劍向觀眾們表達劍的柔美。引人注目的還有輕功,特別是在碧眼狐貍逃跑這一情節中,導演設計動作揮舞白色的彩帶絲綢,效果正中西方觀眾的審美需求。影片中習武的方式,保留了中國傳統的師傳身授。符合西方文藝青年柏拉圖式的愛情、崇高的人文境界都與之相符;李慕白為師傅報仇,殺死碧眼狐貍的故事暗合了《基督山伯爵》的主線,而盜走青冥劍的這條線索又像極了美國的通俗劇。[5]所以說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于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讓眾多美國人理解和接受這種中國式的展示方式。
成龍動作風格多變,出其不意,身體在各種環境中做上下翻飛是他獨有的動作。他在《成龍的特技》中講述自己和成家班拍攝《新警察故事》過程時講到:影片高潮部分是于某商場拍攝的,而自己每次路過拍攝地都會想起那時的畫面,那時所有的滾翻跌撲是演員一開始是往演員身上墊海綿,后來再往身上塞滿鐵條從而達到保護演員的同時又給觀眾呈現出令人震驚的場面。沒有保護狀態下,克服心理困難從欄桿上跳到遠處柱子上滑下。為適應市場香港警匪片開始與內地演員合拍,影片的故事情節以及作戰模式也都進行了調整和改革,還融入了大量內地元素,開始強調個人與團隊協作日益成熟,影響力也逐漸擴大,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電影類型。
4.3.1 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中國武打電影中的體現
《功夫熊貓》是一部典型的中國文化元素傳入西方的影片以中國功夫為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畫面中的風景與服裝充滿了中國元素。在人物塑造方面:將熊貓作為主角,由于熊貓本身的特點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便又為影片添加趣味性。在制作《功夫熊貓》的過程中,動畫部的成員們參加了一些太極拳訓練課程和各種功夫的研討會。將各類功夫對號入座,如,老虎和仙鶴等動物保持了自身的形象特點。老虎的威猛,奔跑時四腳著地;仙鶴輕盈優雅,翅膀飛行外還能做一些攻擊。片中烏龜是武功大師,烏龜的動作緩慢,心境也平和至極。熊貓阿波在最后和太郎打斗中領悟到太極的真諦,打敗太郎不在話下,為師傅清理門戶這一主旨圓滿達成,從而可以看出這幾個徒兒對師傅的尊敬,也體現出中國武學尊師敬長的風范和名師出高徒的價值觀。
《戰狼》系列是愛國主義與“暴力美學”結合的影片,吳京在《戰狼》中的表現讓大家看的熱血沸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讓人熱淚盈眶。吳京向中國邊境上的敵人首領施壓,并向一群敵人大喊 “來呀”,這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軍人不服輸的精神。強烈的愛國情懷振奮人心,同時也凸顯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并且,吳京認為動作要講求真實性,當拳頭落在臉上時,真正的疼痛更能刺激到觀眾的情緒。還有開槍的部分,其實很多國家都有自己開槍的方法,吳京導演是用中國開槍方式進行射擊。[6]在動作上戰狼系列電影放棄了中國傳統武術,采用西方近身格斗技術,同時又保留了中國優秀傳統武德。
4.3.2 中西方文化融合對中國動作電影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優秀電影作品從怪力亂神到金庸先生筆下描寫的江湖豪杰,可以看出中國逐漸采納外來文化。《功夫熊貓》的出現讓全世界了解到中國文化,《戰狼》的問世讓中國人為強大的祖國而驕傲。專業的武行不僅精通一種拳術或一項專長,在熒幕呈現驚人畫面,更需要對故事背景、人物塑造及日常練習中花費大量時間鉆研。因此,國內多所體育院校開展影視武打課程,為未來影視發展輸送人才的培養基地。
中國武打電影內在文化不斷演變。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吸取中國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以儒、道文化為中心的武俠文化。在開始接納“自由”思想和“個人英雄”主義,并不斷激發中國人強烈愛國意識同時也刷新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中國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同時結合西方“暴力美學”更凸顯出文化自信。在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 ,動作設計也隨之改變。武打動作是中國動作影片武術技巧的展現。從中國武打電影以傳統武術為主體,以戲曲、特技為輔助的范式,體現武打動作的形態美。當西方文化傳入后,中國動作電影開始吸取各個國家拳術特點,與以往動作有所進化,更注重“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