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陽
“選擇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自身的能力選取最符合自我發展特點的學習內容、方式、時間等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它是學習者主觀意志、主體活動、主觀能力的綜合表現,所以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應該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逐步改變教師的命令性為學習者的選擇權,探索在教師引導下學習者自由抉擇的新管理機制。那么,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調控中,如何自覺地引導學習者開展主動選擇權練習呢?
一、“內容”讓學生選擇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文章會采取同列段式的具體內容,但文章自身的難度也不會較大,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照自身的認識能力和興趣,選取感興趣的文章加以重點解讀。如在教學《豐富的西沙群島》的第三個自然段,可采取如下“選擇”的方法。
師:沙灘上有趣的貝殼和海龜,而水底呢?據專家計算,水底的財產達十五萬個之多,我們的文章在這部分說到幾種所有財產?你對什么所有財產最感興趣?請你來讀一讀,等會兒我為你給畫面配音。
1.根據圖畫聲音。
2.說明一下你所選物產的特色。
因為學生選擇的是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所以表達得興致勃勃,講得頭頭是道,氛圍比較熱鬧。其中,由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物產來說說,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由表達意識,同時發揮了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還改善了課堂的基本架構,從而推動了課堂有效性的提升。
二、“理解”讓學生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因為課文的語言帶有模糊化的特征,加上學習者的思考方法的多樣化以及對事物的內涵能夠有多方面的認識等因素,教師應該允許學習者對同一語言的內容作出自己不同的選擇。如果不違原意,也不產生謬誤,一切都是可能的,但不要拘泥于簡單劃一的方法。下面是《月夜曲》中的一段情景。
當貝多芬彈奏完一首曲之后,盲女孩高興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便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卻又彈了一曲。
“貝多芬沒有回答”這是個含義十分豐富的語句。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作多元思考、多元分析、多元理解:
1.貝多芬默認了。
2.貝多芬很謙虛,不想讓別人知道。
3.貝多芬在醞釀《月光曲》,剛進入情境,卻沒有聽盲姑娘的話。
4.貝多芬為了要把《月光曲》彈完,卻顧不上回答。
5.貝多芬自以為碰到了知音,但卻十分興奮,忘記了回答。
6.是將課文省略,如下文的“讓我再彈一曲吧”也就是正確答案。
上述答案,均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與合理性。教師重視和啟發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讓他們的思考在求同中變通,在變通中探索出創意。
三、“學法”讓學生選擇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常常有意識地使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有關研究也指出,學生的學習方式永遠都是因人而異的。這反映出學法自由選擇的機制問題。教師們必須有意識地去指導學生作學習方式的自覺性選擇,以進一步增強學法的使用效果,同時發展學習者的選擇能力。如《景陽岡》這篇長文,如何短教呢?有的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實現了一個飛躍。
師:誰能在快速閱讀課文時,總結出一種方法,使其他的讀者一眼就知道文章中說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1:我用列小標題的方式:喝酒→上岡→打虎→下岡。
生2:我用圖文結合的方法。
……
精彩紛呈的答案,無疑是學生主動選擇“學法”的碩果,同時也是教師在勇于開拓、注重個性發展后,對學生創造力與靈性的全面解放。
四、“練習”讓學生選擇
學習者間存在著無可避免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布置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時,應該容許學生們在學習的總量上和深淺上有相應的選擇性,以沖破傳統的“一刀切”的方式。首先,學習者在完成作業的總量上應該有一定的自由。然后,在教學作業的“程度”上,也應有難易的區分,容許學員在規定區域內自由選擇。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