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穎
【摘? ?要】第32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反映優秀融媒作品結合多種新媒體技術來更好為內容服務,為受眾傳達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的特色。本文試從新聞選題與敘事良好結合、秉持創意為先不斷創新、利用互動新聞優勢縮短與受眾距離、承擔社會責任以及有效利用新媒技術等五個方面對多個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展開評析。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互動;創新;細節
第3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這次改革較為特別的就是為進一步推進媒體融合,將原來的“媒體融合”獎項分設為兩個專門獎項,一個是融合報道獎項,另一個是應用創新獎項,此舉也是為了進一步鼓勵融合發展創新。其中融合報道獎用以鼓勵媒體運用多媒體手段創新報道內容和形式,應用創新獎則是為了鼓勵媒體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研發“新聞+服務”的創新性信息服務產品。[1]第32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獎與應用創新獎獲獎作品共計28件,其中融合報道獎獲獎作品共22件,應用創新獎獲獎作品共6件。本文通過對第32屆融合報道及應用創新獲獎作品的分析,嘗試探尋優秀媒體融合類作品創新發展的思路,以及新技術在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的新應用。
一、圍繞中心:把握時代脈搏,大主題小切口
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獎的22件獲獎作品中,聚焦國家大事、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作品數量占18件。其中部分作品將宏大主題以小切口的敘事角度及時傳遞給公眾,有效強化了新聞報道的價值。一方面,宏大主題的新聞作品作為硬新聞,具有顯著性與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切口敘事使得新聞報道內容與受眾關聯度更高,也更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感。其中,央視新聞客戶端在2021年12月21日推出的時政融合創新微視頻《為誰辛苦為誰忙》,就是一則主題宏大的融合報道作品。該作品通過一則短視頻,回顧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年遍布中華大地的考察足跡,并通過這一切口透視出共產黨百年奮斗不忘人民的不變初心這一重大主題。這是一則典型的時政類宏大主題報道,具有重要性與顯著性,與此同時用真實的畫面與聲音擺脫了傳統時政報道刻板生硬的宣傳模式,實現了宏大主題的軟性傳播,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接近性。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如何將脫貧攻堅的故事講出新意?《有“棚”自遠方來》這則獲獎作品就是一個良好范例。該作品將脫貧攻堅這一宏大主題采用個體視角進行講述與呈現,其講述了山東九批援藏干部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成功引入蔬菜種植技術的故事,視角獨特。其以講故事的報道手法,動漫與視頻結合的形式讓受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援藏干部是如何帶領藏族群眾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實現脫貧致富的。這種將個體生活與脫貧攻堅宏大主題相結合的報道跳出了主題報道說教型報道模式,采用貼合群眾實際的故事化敘事手法,更加能夠抓住讀者的心理,也能讓脫貧攻堅故事更具有傳播力與影響力。
二、獨具匠心:堅持創新表達,構建共通空間
“共通的意義空間”是傳播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認為其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傳受雙方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二是指人們擁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2]新聞作品要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就要在內容的編輯與呈現等方面盡可能為受眾搭建共通的意義空間。一些優秀新聞作品致力于在報道形式以及內容方面進行創新性表達,讓報道富有創意與趣味性。其中,川觀新聞客戶端2021年3月20日發布的融合新聞作品《三星堆國寶大型蹦迪現場!3000年電音樂隊太上頭!》,就將年輕人喜愛的朋克、電音元素結合三星堆文物原創手繪動畫與最新發掘現場視頻,改編成了魔性十足的四川方言電音神曲,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電音、朋克這些流行于年輕人群體中的元素看似與考古、文物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這些嚴肅主題無法實現良好銜接,但是川觀新聞做到了,魔幻動人的神曲相較于刻板的介紹更能凸顯三星堆國寶的魅力,歌詞瑯瑯上口且清楚地介紹了著名的三星堆文物的特征,如“凸眼大耳叫我縱目面具”“大魚飛鳥猜我金杖秘密”,作品既新潮動感又富有教育與科普意義。在移動互聯時代,音頻的傳播更具潛力,這則新聞作品借助音頻傳播的影響力,魔性的歌曲加上炫彩的動畫特效使得這則作品一上線就快速實現“破圈”傳播。這種新奇的傳播形式賦予嚴肅類傳播主題以趣味性,讓古蜀文物與電音、神曲擦出奇妙的火花,讓其不僅兼具新聞性與藝術性,也是融合報道語態創新的有益實踐。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許多貧困戶通過幫扶以及自身的奮斗步入了小康生活。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中也不乏這些相關主題的優秀報道作品,其中新湖南客戶端發布的H5作品《H5|手機里的小康生活》就極具創意。不同于單純用文字或是視頻來講述脫貧戶如何邁入小康生活,這則作品主要采用第一人稱的講述方法,從“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之孫朱小紅為第一視角出發,讓受眾透過這一視角真切體會到那些平凡但卻不普通的脫貧故事,以及脫貧之后衣食富足的美好圖景。作品的創作團隊用“手機”作為與用戶互動的虛擬載體,作品中設計了“微信”“相冊”“支付寶”等8個最常見的APP圖標,并將朱小紅脫貧之后奔小康的美好生活分割成一個個小視頻融入APP中,用戶在觀看每個視頻片段時可以與生活中自己使用的APP產生心理鏈接。這種新穎的設計能讓用戶產生高度的代入感與共情感,用戶從朱小紅一家脫貧奔小康的美好生活的剪影里,就得以窺見沙洲村脫貧致富、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的壯麗圖景與幸福生活。[3]
三、沉浸體驗:加強互動體驗,縮短心理距離
自2018年中國新聞獎設立媒體融合獎項之后,互動新聞大放異彩,成為媒體最青睞的新聞報道形式之一。用戶在閱讀互動新聞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縮短自身與新聞內容間的心理距離。第32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互動性強的H5作品,為用戶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新華社于2021年1月2日推出的產品《2021,送你一張船票》就極具互動感,最為典型的環節就是該作品一開始就讓用戶輸入自己的生日并領取編碼船票,再跟隨畫面中的南湖紅船沉浸式地感受中華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百年奮斗歷程。作品中慷慨激昂的背景音樂與富有真實感的畫面使得用戶在閱讀這則H5作品時能夠更具有沉浸感。除此之外,這則作品強調用戶的互動參與,其并不是單純地向用戶展示中華民族百年奮斗歷程中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故事,而是會在關鍵事件或節點設置答題環節并讓用戶作答,在重大事件的科普上會結合用戶的出生日期告知用戶這一事件與用戶的出生相距多少年,讓用戶更為直觀地感受黨的奮斗征程。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有關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相關報道一直是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占比較大的主題,這類主題報道如何推陳出新?《雪山下有個“熊貓村”》就是個范例。這則H5產品敘事脈絡清晰,以磽磧春夏秋冬四季景觀為H5產品設計主線、動物穿梭村落與自然之間的動態為故事動線、藏族人文景觀為主要畫面內容,為受眾全景式展示大熊貓國家公園內一個與大自然與動物和諧友好共處的藏族村落[4]。相較于單純平鋪直敘地介紹“熊貓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封面新聞采用互動的形式向受眾展示“熊貓村”的動人風景以及四川磽磧藏鄉的民俗特色,如磽磧婚禮的禮儀、敬山神祈豐收等。用戶點進該H5新聞產品之后可以自主選擇觀看四季中任意一季的風景,跟隨畫面中可愛的熊貓動畫來觀看“熊貓村”的人文景觀。作品制作精良,雪花、春花、綠葉、落葉這些逼真的特效貫穿四季,有趣的動畫故事以及交互形式讓受眾沉浸式體驗一個村莊的生態之美。
四、以人民為中心:關心民眾生活,充滿人文關懷
“以人民為中心”是媒體與新聞工作人員應該秉持的原則與信念。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中,不乏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新聞產品。以應用創新二等獎產品《新華社“全民拍”》為例,該產品是新華社微信客戶端推出的新應用功能板塊。群眾在消費維權、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領域遇到問題后,可像發“朋友圈”一樣便捷地打開新華社“全民拍”應用功能上傳線索、反映訴求。該產品針對群眾上傳的線索采用“人工+智能”手段進行協同分揀,對于有價值的線索,會由法務團隊給出建議或者分發至新華社國內分社協助解決,除此之外,新華社記者還會針對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群眾線索進行追蹤調查并形成深度報道。[5]該產品獲得應用創新二等獎,在當下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為其他媒體機構提供了“新聞+服務”的創新模式,為社會公共服務治理提供了互聯網時代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推出的《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也是一件充滿人文關懷、內容發人深省的優秀新聞產品。該產品主要圍繞的主題是關懷特殊群體——“事實孤兒”,讓用戶了解這些事實孤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提供點滴幫助能夠為這些事實孤兒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與成長。該產品用一張地圖結合Vlog、VR、深度報道等多種呈現形式,用戶點進產品之后不僅可以360度立體感受為事實孤兒建造的夢想小屋,還可以了解這些事實孤兒背后的故事。該產品充滿人文關懷的一點是設計了“點亮心愿”的交互頁面,用戶點擊“更多助力”就能跳轉至公募鏈接,網友們可以捐款獻出愛心,為事實孤兒助力。[6]這件產品充滿了對于這些特殊青少年群體的關懷,報道刊出之后,互動頁面“點亮心愿”的參與人數超過238萬人次,企業、網友通過H5鏈接的公募平臺捐款近100萬元。作為“新聞+公益服務”的創新作品,其充滿人文關懷與溫度的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五、精益求精:結合新媒體技術,追求細節完美
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中,有許多結合媒體技術對作品中的元素以及環節進行雕琢,讓新媒體技術發揮作用。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的H5作品《復興大道100號》為例,這則作品融合了文字、畫面、聲音、AI交互等多項網絡技術,也利用這些技術創建了豐富多元的場景與細節,其覆蓋了300多個歷史事件和場景,包括5000多個人物、400余座建筑。[7]在該作品的長圖中,大到歷史事件,小到墻體上的標語、字體,以及不同時代人物的著裝,都做到了有據可查、精益求精。為做到這一點,創作團隊在長圖繪制過程中多次請教黨史專家并參考多部紀錄片與歷史照片,確保每一處場景都有據可依。無論是各個年代的軍旗、隊服還是墻上的標語、建筑上的大屏與街上行人的衣著服飾甚至是旁白與同期聲都力求真實還原。讓受眾能夠在畫面與聲音的立體渲染中與百年征程的各個場景同頻共振,實現共情式傳播。
除此之外,融合報道二等獎作品《稻子熟了》也是技術與內容結合良好,追求呈現細節的作品。H5產品離不開圖片的加持,對于有過多圖片內容的H5新聞作品,會導致在點開作品時加載時間過長的問題。而《稻子熟了》就很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該作品的H5制作使用了最新的圖片“懶加載”技術,對手機和PC端分別做了分辨率與加載適配。[8]“懶加載”技術多應用于多圖片的頁面,只有當該圖片出現在頁面視區中,才開始加載,從而有效縮短用戶等待時間。這一細節也是部分H5新聞作品值得借鑒的,因為目前仍有部分H5新聞作品會出現頁面加載時間過長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受眾的觀感。只有在細節之處也秉持認真打磨的態度,才能為受眾提供更為良好的閱讀體驗。
六、結語
如今,媒體融合已經步入深水區,媒體融合類新聞產品相較于傳統新聞產品所具有的顯著優勢也隨著實踐日漸顯現。媒體融合類新聞作品相較于傳統新聞作品,是技術創新更是內容創新。在創新中要不斷尋找宏大主題與軟性敘事的良好契合點并拓展新聞內容與受眾之間的共通意義空間。與此同時,主流媒體應牢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深入群眾生活實際。新聞生產者要不斷從中國新聞獎這些優秀媒體融合作品中汲取營養與經驗,學習如何不斷生產出具有創意的優秀媒體融合作品,將各種新媒體技術與新聞內容結合起來,讓技術更好地服務內容,努力創作更多更好有溫度、有思想、有創新的融媒作品。
注釋:
[1]賀涵甫,竇鋒昌.中國新聞獎改革的新特點與新思維[J].青年記者,2022(21):46-49.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
[3]中國記協網.H5|手機里的小康生活,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163.htm.(2022-11-01).
[4]中國記協網.雪山下有個“熊貓村”,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9644.htm.(2022-11-01).
[5]中國記協網.新華社“全民拍”,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161.htm.(2022-11-01).
[6]中國記協網.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8480.htm.(2022-11-01).
[7]中國記協網.復興大道100號,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990.htm.(2022-11-01).
[8]中國記協網.稻子熟了,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168.htm.(2022-11-01).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