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楨
【摘? ?要】文化劇情舞蹈綜藝《舞千年》自播出以來廣受好評,從符號學視域出發,該綜藝通過對“像似符”“指示符”“規約符”的合理使用,使觀眾沉浸式體驗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展現中華精神、加速其“破圈”傳播、凝塑了高度的身份認同。同時,《舞千年》的“破圈”之路對于推動文化類綜藝的發展、增強文化認同、身份認同、民族認同亦有著積極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舞千年;符號三分論;伴隨文本;“破圈”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庇珊幽闲l視聯合B站推出的文化劇情舞蹈綜藝《舞千年》,正是從中華舞蹈文化中汲取養分,進行節目創新。該節目以中國古代歌舞為核心元素,集質量上乘的內容、精致的妝造,以及VR、4K等技術為一體,以“講故事+秀舞藝+宣文化”為抓手,將數千年的華夏故事融入舞蹈表演之中,讓觀眾在享受舞蹈之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
截至《舞千年》收官,該綜藝播放量超8000萬,B站評分9.9分,豆瓣評分8.8分,全網總熱搜400+,短視頻播放量破10億,收獲了國內外媒體與觀眾的好評。本文 以文化劇情舞蹈綜藝《舞千年》為例,從符號學角度探究其“破圈”之道,尋求文化類綜藝的發展新思路,助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的目標。
一、《舞千年》“破圈”傳播的符號學解讀
皮爾斯(C.S.Peirce)根據符號與對象的關系,將符號分為三種:像似符(icon)、指示符(index)、規約符(symbol),并提出了符號的無限衍義(infinite semiosis),他認為,“解釋項變成一個新的符號,以至無窮,符號就是我們為了了解別的東西才了解的東西”。[1]現以符號三分論和無限衍義為脈絡,梳理《舞千年》火爆“出圈”的原因及意義。
(一)情景復刻:“像似符”還原歷史影像,“妝造+技術”助力沉浸體驗
像似符(icon)是指“一個符號替代另一個東西,因為與之相似”,這種相似性可以是符號與指示對象間視覺上的相似,如云朵像棉花糖,也可以是感覺上的相似,如金字塔的上下位置象征權力與服從的關系。運用像似符能夠讓受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本體內容?!段枨辍贰捌迫Α眰鞑サ囊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從民間故事、詩詞歌賦、山河古跡中去尋找中國舞蹈的印記,對歷史影像進行“情景復刻”,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在節目《踏歌》中,舞者們靜態舞姿設計的靈感來源于“東漢七盤舞畫像磚”上圖案造型,而動態舞姿中則融入了藏族牧區民間的舞蹈動律,在舞者們靈動優雅的舞姿中,觀眾領略了歷史長河中漢魏舞風的瑰麗與灑脫。[2]又如在節目《昭君出塞》中,飾演“王昭君”的舞者在出塞前身穿紅色輕紗,隨從侍女則身穿靜雅的淡黃衣裙,總體以淺色系為主,突出南方女子的恬淡溫婉。而塞上著裝則多以暗色系為主,且配有毛皮裝飾物,極具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特色。從服飾符號的變化,可以讓觀眾清晰地感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
此外,《舞千年》制作團隊采用了“實景拍攝+數字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拍攝方式,力求用像似符書寫真實的歷史畫卷。如《李白》取景地在素有“皇帝縉云,人間仙都”美稱的縉云縣,這正是歷史上李白、杜甫兩人的同游之地;《酒仙》通過紗布投影和水中倒影勾勒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符號意蘊。另外VR等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也同樣精彩。作品《火》的靈感來源于數千年前華北大地燧人氏求火的故事,VR特效將熊熊燃燒的烈火投射至楊麗萍老師飄逸柔美的身姿之上,實現了視覺效果上的人與火的融合,化為一團火焰的符號。在該作品中,跳動的火焰與沖擊力十足的紅光昭示著華夏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也是對華夏民族起源的一種美好想象。
(二)精神化身:“指示符”關聯歷史文化,中華精神“有形”展現
皮爾斯指出“指示符(index)是在物理上與對象聯系,構成有機的一對,但是解釋者的心智無須關心這種聯系,只是在這種聯系形成之后注意到它?!盵3]即指示符與被指代的對象需要有某種品質或關系,當接收者感知到符號時,能夠想到符號的“對象”。指示符的運用可以將接收者的目光從本體轉移到指代對象之上,在《舞千年》節目中,舞者精妙的舞姿、考究的色彩等一系列符號,都與中華歷史文化相關聯,讓抽象宏大的中華文化和精神以舞者的演繹具象地展示在觀眾眼前。
在象征民族覺醒的《醒獅》中,暗色為主基調,雷電風雨交加的黑夜指向了鴉片戰爭時期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歷史背景,舞者們在雷雨之中表情凝重堅毅、鼓聲氣勢恢宏、粵語臺詞高昂洪亮,這些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交織一起,共同繪制了一幅國家危難時期華夏兒女保家衛國、抵御外敵的愛國畫卷,“醒獅展國魂,擊鼓振精神”的中華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具象化的詮釋。舞蹈《關公》與《趙氏孤兒》所呈現的是劉備、關羽、張飛的堅毅無畏與程嬰夫妻的凄婉扎掙,通過對具體歷史人物符號的塑造具象地向觀眾展現了“為家國而戰、為忠義而戰”的精神品格。
(三)價值共鳴:“規約符”強化情感認知,加速綜藝“破圈”傳播
規約符(symbol)具有索緒爾所說的“任意武斷性”的特征,這種符號與對象間的關系沒有理據性的連接,符號意義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如牡丹象征富貴,玫瑰代表愛情等。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曾說:“有關過去的意象和記憶知識,是通過(或多或少的儀式性的)操演來傳達和維持的?!盵4]這說明集體記憶能夠存在于故事、藝術等形式之中,若將具有傳統文化意義的符號進行編織與串聯,就能夠勾連起集體記憶,深化情感認同?!段枨辍返母鱾€節目中從頭至尾都貫穿著中華文化的各類元素,以舞入情、以情動人,有助于強化觀眾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認知,進而促使觀眾自發地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傳播。
節目《秦王點兵》以“家書”“鄉音”“鼓樂”作為核心符號,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憂國懷鄉之情呈現于觀眾眼前,高亢激昂的秦腔唱出了前線戰士的赤膽忠心,也觸動了觀眾心中的家國情懷;作品《背影》選自高中語文課本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而B站的用戶主要以年輕群體,尤其是“Z世代”為主,因此該作品一經播出,立刻引發廣大觀眾的關注與探討。觀眾將該作品作為“社交貨幣”一般分享至各社交平臺,訴說著自己的“回憶殺”,另一方面“站臺”“橘子”“父親的背影”等符號也成為了中華文化中深沉父愛的縮影和那份難言于口卻又珍貴無比的父子情的象征。
(四)身份認同:“無限衍義”下的華夏想象,凝塑高度身份認同
皮爾斯(C.S.Peirce)認為符號過程,定義上不可能終結,因為解釋符號的符號依然需要另一個符號來解釋。符號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這就是“無限衍義”(infinitesemiosis)。楊·阿斯曼(Jan Assmann)認為“文化記憶是每個社會和每個時代所獨有的重新使用的文本、圖像和禮儀,它是集體共同擁有的關于過去的知識,群體將其一致性和獨特性的意識共同建立在這一知識的基礎之上”。[5]《舞千年》以舞蹈為媒介來聯結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血脈,進而挖掘出身份認同與民族情懷的深刻命題?!段枨辍芬跃哂写硇缘亩Y樂文化為節目的起點,帶觀眾走進“東漢盛會”“大唐盛世”“風雅大宋”“覺醒年代”,領略中華歷史的波瀾壯闊,帶給了觀眾關于華夏文明的無盡想象,這也將幫助華夏兒女凝塑高度的身份認同與家國情懷。
在《醒獅》中,交織的雷雨聲和擊鼓聲、打拳擊鼓的江湖兒女、鏗鏘有力的粵語臺詞,在極具沖擊力的視聽符號的感染之下,觀眾紛紛發出“此生無悔入華夏”“民族覺醒”等彈幕,畫面與彈幕相輔相成,共同傳遞出觀眾對于中華民族高度的認同感?!陡璩鎳分型瑯哟嬖诖罅恳暵牱杹頎縿佑^眾的情緒:揮舞著五星紅旗向前奔跑的小孩、大街上民眾高舉“慶祝建國兩周年”的橫幅,共同高唱“歌唱祖國”……這些畫面無不傳遞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缎血{》《歌唱祖國》這兩個不同的節目,實際上也是中華民族從風風雨雨走向繁榮富強的符號縮影,其喚醒了觀眾的集體記憶,激發情感共鳴,最終凝結成高度的身份認同和民族認同。
三、《舞千年》“破圈”傳播對文化類綜藝發展的啟示
四川大學趙毅衡教授指出:“任何一種符號文本,都攜帶了大量社會約定和聯系,這些約定和聯系往往不顯現于文本之中,而只是被文本‘順帶攜帶著?!盵6]綜藝《舞千年》作為一種典型的符號文本,也必將攜帶著伴隨文本?;诖?,現從伴隨文本的角度出發,以尋求對文化類綜藝發展的有益啟發。
(一)重視“型文本”,明確定位垂直挖掘優秀文化
“型文本”(archi-text)屬于顯性伴隨文本,指明了文本所屬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規定的“歸類”方式,其作用在于能夠影響受眾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最典型的“型文本”就是體裁。近年來文化類綜藝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朗讀者》的體裁定位為“文化情感類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屬于“文物修復紀錄片”。而《舞千年》的體裁是文化劇情舞蹈綜藝,定位獨特且明確,并以“綜藝劇情+歷史文化+舞蹈藝術”這樣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呈現舞蹈表演,極具創新、深受好評,符合艾·里斯(Al Ries)和特勞特(Jack Trout)的“定位理論”,讓觀眾對于該綜藝的記憶更加深刻。
綜藝應該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從千年華夏文化的富礦之中尋求養料?!段枨辍繁闶菑脑娫~歌賦、歷史故事、山河古跡中汲取養分:《相和歌》借鑒了“東漢七盤舞畫像磚”的圖案,展現了漢代的文化風貌;《俠骨柔情》《越女凌風》滿足了觀眾對古代俠客“柔情滿山崗,仗劍走天涯”的想象;《李白》講述的是“謫仙醉酒舞白雪,李杜同游詩中華”的故事;《秦王點兵》編排靈感源于歷史上第一封可考的平民家書“黑夫木牘”……因此,充分發掘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文化類綜藝內容提供不竭源泉,助力打造上乘之作。
(二)打造“同時文本”,多模態、全矩陣、立體化傳播
“同時文本”屬于生成性伴隨文本,是與主體文本同時出現的文本,它能夠豐富文本內容,進行多模態敘事,拓展文本表達的深度,如與文本同時出現的相關圖片、視頻、評論等都屬于“同時文本”。“同時文本”的出現豐富了《舞千年》的意義生產,并在文本表意過程中從多個維度上吸引用戶關注,從而拓展文本表達的深度?!段枨辍吩诓コ鰰r,不只局限在B站播放正片,與此同時一些高能高燃的圖片、視頻、二創作品在微博、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實現了裂變式傳播,#舞千年一舞驚鴻美人妝#、#舞千年治好了我的文化沙漠癥#等話題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此外,還有媒體推出了對節目導演姜小魏、舞蹈團隊等的專訪,讓觀眾了解更多《舞千年》背后的故事??傊澞拷M通過多模態、多渠道、全矩陣的傳播方式,最大程度輻射各層級的觀眾,進而為《舞千年》節目引流。
(三)巧用“評論文本”,口碑傳播助力“破圈”之路
“評論文本”(meta-text)是“關于文本的評論”,屬于解釋性伴隨文本,是能夠影響用戶解讀主體文本意義的文本。對于綜藝作品而言,“評論文本”非常重要,積極的“評論文本”能夠形成強勢的口碑效應,進而推動文化類綜藝的“破圈”傳播。《舞千年》的“評論文本”可分為媒體的評價和觀眾的討論,這些文本不僅會影響觀眾對于《舞千年》節目的認知和解讀,也能夠在各種探討中形成參與式的互動儀式,使得觀眾的參與度更高。各大媒體對于宣揚中華文化的《舞千年》評價較高,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媒體對《舞千年》進行專題報道,并向民眾推薦《舞千年》的相關節目,官媒對于《舞千年》的大力推薦加強了節目的光環效應,成為推動《舞千年》節目加速“破圈”的助燃劑。
對于觀眾而言,他們無論是在《舞千年》視頻中發表的“看哭了”“壯哉我大中華”等彈幕,還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臺中發表相關評論、解讀,抑或是出于對《舞千年》節目的喜愛而自發進行的點贊、評論、轉發,以及剪輯的二創視頻等,這些由觀眾生產的文本內容都屬于“評論文本”的范疇,并且能幫助其他觀眾更準確地理解節目所傳遞的文化意涵。在這種伴隨文本的強化之下,能夠營造出全民大討論的互動儀式感,進而形成強勢的口碑效應,助力節目的“破圈”傳播?!熬葡阋才孪镒由睢?,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如此。因此文化類綜藝不想被埋沒在信息洪流中,就需要在做好內容的基礎上,懂得巧用“評論文本”,充分利用口碑機制帶來的良好效應。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薄段枨辍氛菑闹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通過國內頂級舞者的專業演出,輔之以特效技術和影視化劇情,將傳統文化符號嵌入古典舞蹈之中,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動人魅力?!段枨辍返某晒Α捌迫Α?,不僅是節目本身的成功,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近百姓生活的成功。文化類綜藝應該以優秀的文化作品來傳承文化血脈、激活文化生命,從而加強億萬華夏兒女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注釋:
[1][3]皮爾斯(C.S.Peirce).論符號[M].趙星植 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51-60.
[2]陳奕.淺析舞蹈綜藝節目《舞千年》的創新性[J].北方傳媒研究,2022(05).
[4]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0.
[5]楊·阿斯曼,拖尼奧·赫爾舍.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 [M].法蘭克福出版社,1998:16.
[6]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39.
(作者:西華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