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萍
幼兒園主題教育作為綜合性教育的一種,強調以主題為核心內容,有機結合多領域的知識、幼兒的生活需要、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多種教育資源。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應打破學科界限,重視知識的橫向聯系,關注教育資源的整合。基于此,筆者分析了中班幼兒的行為特點,了解了幼兒園中班主題活動的特點和開展現狀,并就中班主題活動的開展提出了一些策略。
主題教育活動的基本流程是教師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確定主題活動開展的基本線索,根據基本線索確定主題的具體內容,并根據主題相應的內容與幼兒一起創設教育環境,開展一系列系統的教育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對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作用不容忽視,其教育價值和教育效益經得起考驗。主題教育活動看似容易理解和實施,實際上是一項細節決定成敗的活動,需要教師對主題教育有比較全面的理解,需要教師掌握實施技巧,提高專業能力。中班幼兒經過小班階段的經驗積累,在幼兒園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語言表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同時,在家園共育的作用下,中班幼兒積累了一定的基本常識,自理能力相對于小班幼兒有較大的提高,逐漸改變了小班階段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能夠較好地理解教師和家長的想法。對此,教師應該更加準確地把握中班幼兒的興趣點,在平時生活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
一、主題教育活動的含義
主題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也就是某一個主題來組織的教育活動。這個主題中心內容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問題,可以是幼兒生活中的某件事,也可以是某一個節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主題教育活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將幼兒的學習內容與其個體發展結合在一起。
二、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中的問題
筆者通過對廣州市花都區教師和行政主任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了他們對主題教育活動的認識和開展過程遇到的問題。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記錄,筆者得知絕大部分教師清楚主題教育開展的流程,但超過一半的受訪教師不太清楚主題教育的特點和意義。受訪教師在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存有一些疑惑,如如何準確判斷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如何幫助幼兒篩選出最有探究價值的主題活動、如何更好地把握主題活動中生成課程和預設課程的關系、如何在主題活動中有機地把五大領域相結合等。
面對上述疑惑,教師不僅需要從理論的角度對主題教育活動進行深入的了解與分析,鞏固對主題教育的認知,還要結合實踐不斷總結與反思。目前,大多數幼兒園擁有自己傳統的園本課程和特色課程,但僅有少數幼兒園會組織教師進行與主題教育活動相關的基礎培訓,部分教師缺乏主題教育活動的實踐經驗和系統的理論知識。
三、主題教育活動的特點
(一)重視知識點的關聯性
主題教育活動能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多方面的學習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確保幼兒學習經驗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幼兒學習角度來看,幼兒應該對生活中某一感興趣的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生活化的認知,而不是斷斷續續地學習知識,這樣無法把知識點串聯在一起。例如,在以“認識風”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自身的經驗,引入幼兒可感知的、淺顯易懂的知識,將其與五大領域有機結合起來。如:不同種類的風帶給人們的感覺,風的形態、特點、作用和危害,人類與風的關系,風與生態之間的聯系,平時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等等。
(二)有效結合各種教育資源
主題教育活動能靈活利用幼兒園內外的各種相關資源。例如,在以“我在春天里”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家庭資源帶領幼兒去戶外踏青,整合社會資源帶領幼兒去博物館了解植物的生長歷程、去圖書館閱讀相關的繪本、去公園觀察植物和寫生等。主題教育活動不局限于幼兒園和課堂之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各種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三)基于生活和游戲展開探究
教師應設計與幼兒的生活密切聯系、幼兒感興趣的教育活動,充分利用與主題相關的多方面因素創設學習環境,使其為主題服務。主題教育活動的學習內容具有探究性,往往以游戲的方式進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在生活和游戲中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更利于幼兒獲得經驗與知識。
(四)注重靈活性和可變性
主題教育活動是基于幼兒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開展的。教師要及時關注幼兒的學習狀態,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活動方案,幫助幼兒豐富和深化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幼兒有著活躍的思維,這決定了主題教育活動的計劃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幼兒學習狀態和興趣等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因此,主題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變性。
四、幼兒園中班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策略
(一)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中班幼兒通常比小班幼兒活躍,能跑能跳能說,處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中班幼兒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感,不僅動作有活力,思維也十分活躍,但他們此時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比較弱,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應把握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從幼兒的生活和興趣愛好出發去挖掘主題內容,更好地指導幼兒在主題中自主學習。無論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摒棄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落后教學模式,在準確把握幼兒興趣愛好的同時具有判斷活動價值的能力。如在進行主題教育活動時,教師應思考該主題教育活動能否利用多種方式推動幼兒運用多種感官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培養幼兒學習品質和良好習慣等問題。
(二)多方面資源的整合利用
1.家庭資源。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幼兒園可以邀請部分家長開展知識講座,給幼兒推薦有價值的、受歡迎的繪本,還可以鼓勵幼兒將家里的閑置繪本帶到幼兒園,建設幼兒園的閱
讀角。
2.社會資源。超市、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場所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會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幼兒園可以組織以“動物如何生長”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利用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社會資源,讓幼兒深入了解動物的生長過程、習性及其進化過程與自然變遷的關聯等。此外,本土文化也是支持幼兒學習的重要文化資源。例如,廣東地區家喻戶曉的傳統藝術——灰塑,有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極高的審美價值,幼兒園將這一傳統藝術形態引入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藝術審美水平。
3.自然資源。美麗的風景、獨特的地形地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和變幻莫測的氣候等自然資源都是幼兒可以親身體驗的資源,可以為幼兒主題教育活動提供天然的題材。因此,教師需要擁有發現美的能力,發現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在以“夏天來了”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探究自然中天氣、動植物的變化等,使幼兒在探索中了解自然,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
4.信息化資源。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幼兒園的教學離不開信息化資源的利用。幼兒園通常用到的信息化設備有電腦、多媒體一體機、廣播系統、藍牙擴音器等。教師需要合理利用信息化設備,積累合適的學習資源。此外,教師要補充自己的專業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更好地搜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為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共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完善評價制度
“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指以教師為學習者,以專家、同事為助學者,以教師個體的專業成長為目標,以教師的合作精神為核心,成員間分享彼此的經驗和資源,最終實現互促共進的學習共同體。良好的學習氛圍依賴于幼兒園管理者的組織和支持,同時需要教師努力去建立起互相學習、認真務實、謙虛詢問的園風。每一次開展的關于主題的交流學習和頭腦風暴,都能使教師在思想的碰撞中收獲新的知識,得到全新的感悟。
完善的評價制度對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評價不僅有鑒定、診斷的作用,還能讓教師發現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與預設目標之間的差距和存在的問題。評價的依據標準既可以參照文件的指引,如《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課程標準》等,也可以參考幼兒園教學主任與有經驗的教師給出的評價。評價應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主題教育活動方案的評價、主題教育活動實施過程的評價、主題教育活動成果的評價等。評價在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應該重視評價環節的開展,在評價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
(四)互動性的環境創設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中班幼兒的思維以具象為主,在環境的創設與主題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教師可鼓勵幼兒通過表征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參與度,還可以讓幼兒在記錄的過程中回顧、聯系自己所學的知識,讓班級環境成為一面“會說話的墻”,發揮它“第三任教師”的作用。主題教育活動要始終堅持以幼兒為主體,在創設環境過程中,教師要靈活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主題環境的創設。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