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教書與育人是一體的,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任何學科都有育人的功能,任何教師都有育人的責任。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知識的傳授和灌輸,忽視了學科的育人價值,導致學生只會聽,不會學。在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領會新課標精神,在教學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一、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一)引導學生掌握課堂學習方法
傳統教學中,只要學生認真聽講,細心完成課后練習,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教師就認為學生有所收獲、有所成長。但是新時代背景下,這種僅以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衡量學生發展的方式已經過時。事實證明,學生的成長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包括課堂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還包括習慣養成、思維拓展、能力提高等。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新課標精神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是勤記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要勤記筆記,因為教師的每一句話可能都是有用的信息,如果學生錯過一些信息,就會影響他們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偶爾傳授的方法,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可能會起到關鍵作用。除了教師所說的話,板書、PPT中的各種信息都對學生有所幫助。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講,沒有針對性地記筆記,就會在練習或復習時不知如何解答。因此,教師要教導學生勤記筆記,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二是勤于回答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很少回答問題,也很少向教師提問、質疑。這類學生的學習能力較為薄弱,學習成績也不太理想,他們在課堂上的成長非常有限。針對這類學生,教師要在教學中運用鼓勵、誘導、分層等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使其深入參與課堂,更有效地完成課堂學習。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這一單元時,為了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設計較為簡單的問題,如“你會辨認地圖上的東、西、南、北嗎?請標出這張圖上的方位。”同時,教師用PPT給學生出示一張相關的圖片,并鼓勵平時回答問題不太積極的學生。這類結合課堂教學基礎知識的提問,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雖然新課改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但是實際上,無論何種方式的學習,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需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從而實現新課標精神下的立德樹人目標。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在作業中培養學生細心的品質。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筆者在檢查學生的作業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出現錯誤都是因為粗心,比如把“+”寫成“÷”,少寫或者多寫一個“0”,等等。還有部分學生經常看錯問題后面的要求,比如題干上寫著選出錯誤答案,卻選的正確答案等。如果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錯誤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促使學生有意識地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學生在做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認真審題、認真書寫,做完題目記得檢查。通過長期的堅持,學生就能形成認真、細心的良好學習品質。
二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鉆研的品質。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在學習中缺少一定的耐心,碰到難題時容易放棄。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標的育人精神,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鉆研、探索的良好品質。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時,部分學生因為弄不懂小數的性質,在練習中頻頻出錯。面對氣餒的學生,教師不能一味批評,而是要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再看看書、翻翻自己的課堂筆記,找到問題所在。這樣不但能幫助學生快速解決問題,還能使學生打牢基礎,形成愛鉆研的品質。
二、培養自主性,提高學生的
學習能力
(一)利用預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筆者調查發現,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預習環節過分關注學生對任務的完成情況,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弱化了預習環節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啟發學生的智力、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因此,教師要把新課標精神貫穿教學始終,在預習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
一是給學生創造預習空間。研究表明,學生在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更容易創造性地完成任務,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預習環節,教師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預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度,集中精力完成預習。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延時服務,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讓學生回家集中精力完成預習。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提前完成預習,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預習空間、時間,讓學生在沒有壓力、沒有負擔的情況下進行自主預習,并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出表揚或者指導性的意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成長。
二是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的數學預習效果不理想是因為沒有掌握預習方法。如有的學生翻著書不知道如何進行預習,即使教師設計了預習作業,制定了預習目標,他們依然不知道從何下手。基于此,要想保證預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這一單元中的“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預習提綱:第一,結合課本第33頁的練習,找出例題1(圖1)的軸對稱圖形,試試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第二,觀察例題2(圖1)中的圖案,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并說說它們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第三,嘗試畫出例題2(圖1)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并說一說畫它的步驟等。這種帶有提綱的預習方法,可以讓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重點,打牢學習基礎。
(二)結合復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課堂學習、復習環環相扣。復習是前兩個環節的保障,如果學生沒有養成復習的習慣,就無法徹底消化課堂學習的知識,也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但是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復習的重要性,也沒有養成復習的習慣,在課下很少進行自主復習。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結合新課標精神,指導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復習、反復復習、針對性復習,以保證學生消化課堂所學知識,為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條件。
三、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消化知識
(一)結合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工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生活現象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消化知識。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這一單元中的“平移”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消化知識。比如,學生每天要乘坐的直升電梯,依著旗桿升起的國旗,不同車輛在不同直行車道上的行進,等等。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問:“你還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平移現象?能不能說說你觀察到的特點?”這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與消化所學知識,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積累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
新課標的指導精神要求數學教學有溫度、有生活性和人文性,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與方法運用在生活中。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自己一天的時間是怎么用掉的,比如上學花費多少時間、閱讀花費多少時間、睡覺花費多少時間、上下學路途花費多少時間等。這樣不但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讓學生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良好品質。再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游戲,讓學生親身體驗圓的相關數學知識。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站成一排,觀察中間的一幅畫,并說出畫中的內容。有的學生發現這樣站不公平,只有中間的學生才能看得更清楚;有的學生提出大家應該站成一個圓圈,并讓那幅畫慢慢旋轉,這樣大家都在同一個圓內,與畫的距離相等,才可以看得更加清楚。這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消化知識,還能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發現數學的價值。
結語
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不愛學習數學、不會學習數學,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而學。他們認為學習是為了交作業,是為了完成教師和家長的任務,在這種充滿壓迫感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沒有形成努力學習數學的意識。新課標精神要求教育以學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新課標精神下,指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為提高教學效率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成長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清水縣遠門鎮單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