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面臨著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困擾等,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果學生的負面情緒或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緩解,那么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不利影響。在傳統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關注的更多是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并非有效解決學生可能存在或已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這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積極心理學理念強調要發現并利用學生自身的優勢資源,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和潛能,使其能夠以更加樂觀的姿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旨在幫助學生形成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因此,教師需要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優化,使學生在輕松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積極的心態,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優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引導學生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和解讀各種現象,用積極的內容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區別于傳統的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主張挖掘每個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和美德,從而幫助其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同時,積極心理學也強調要發現并利用個人自身的優勢資源,激發個人的內在動力和潛能,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和抗挫能力,從而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在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的引領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需要立足于自我認知,教師通過加強對高中生積極情緒的引導與培養,使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反思,并能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與評價,培養樂觀的心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積極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一是兩者都以預防為主要目的,旨在幫助學生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二是兩者均主張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如認知行為療法、情緒調節訓練、意義構建等,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幸福感,促進其積極心態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并發揮積極心理學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改革和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原則
首先,教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在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狀態的形成。與此同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敢于、樂于說出自己內心的困惑和想法,幫助學生緩解自己內心的不良情緒,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思想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
其次,教學內容要積極。在積極心理學的引領下,教師需要以正面的、積極的教學案例為依托,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使學生受到感染,助力其健康心理狀態的形成,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各種困難,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價值。
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教師需要結合實際學情,有機整合教學內容,細致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全方位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培養學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其之后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三、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其特點
高中生在學習方面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情緒。高中階段的知識內容繁多,整體難度較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長此以往會導致成績下滑,甚至產生厭學心理。當成績落后時,部分學生會產生心理落差,久而久之會加重自身的厭學情緒。除此以外,部分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高中生的思維尚不成熟,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也較為感性,在與人交往時可能存在認知偏差。在和教師、家長的看法不同時,部分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與此同時,在學習中,學生希望得到來自教師和家長的關心和重視,但是由于彼此之間溝通、交流不順暢,學生可能沒有得到所期望的鼓勵,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除了與教師、家長之間的關系,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學生的情緒,這些人際關系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策略
(一)調整課程安排,創新教學活動
教師需要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合理調整課程計劃、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開展更為專業、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思想發展,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教學,通過更為多樣的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使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課堂學習。與此同時,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優良品德的發掘、心理彈性的培養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在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
除了完善原有的常規課程活動,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積極地引導和關懷學生,幫助學生解決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等方面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增強學生調整心態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以高度的責任心,采取科學的方法喚醒學生內心的正能量,從而使學生在和教師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更具創意性、更加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情景劇比賽、職業體驗活動、心靈閱讀活動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入這些活動中,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讓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價值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得以體現。
(二)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心理體驗
情境教學法是當下課堂教學中一種運用廣泛且整體效果顯著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將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讓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在創設情境時,教師需要貼合課堂教學主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積極心理學的影響,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在以“認識自己”為主題的心理課堂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也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客觀地認識自己,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游戲情境,如讓同桌相互寫出自己和對方的性格特點,成為彼此的“鏡子”,讓他們通過“照鏡子”對照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在學生完成相互評價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如“認識自我是積極心態養成的第一步,只有敢于面對自我、正視自我,才能夠做自己情緒和心態的主人”。通過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心理體驗,使學生對自身的看法更加客觀,在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的同時,掙脫消極心理的束縛,更樂觀地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三)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銜接各個教學環節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并且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微課、慕課等新的教學形式的出現,使得課程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微課教學為例,它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以重點突出的優點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青睞。借助微課視頻,教師能夠將課程中的重點內容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復雜抽象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讓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印象。因此,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將積極心理學相關理念和微課視頻有機結合,以實現課程教學各個環節的有機銜接,在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心理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以“愉快和積極的體驗”為主題的心理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發布預習任務,讓學生圍繞著“積極體驗的獲得”“什么是愉快和積極的體驗”等內容展開預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預習內容相關的微課視頻,向學生呈現一些積極的事例,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些事例的感受,并讓其進一步思考在生活中該如何調整自己的不良心態,成為積極、樂觀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典型實驗,提前準備好兩個不同的水瓶,分別標注“快樂水”和“悲傷水”,讓學生根據自己最近的情緒狀態選擇一瓶水,并向其中滴入墨水。如果自己心情愉悅、態度積極,學生就可以將紅墨水滴入“快樂水”中;如果自己心情低落、態度消極,學生就可以將黑墨水滴入“悲傷水”中。在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告知學生:“生活當中的挫折和困難是不可避免的,‘紅墨水越多就代表著我們的心態更積極,那么正能量就會一直在我們身邊縈繞。但如果始終以消極的心態看待事情,那么自己的生活就會像‘悲傷水那樣被黑暗籠罩。”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需要進一步延伸教學內容,如創設班級公眾號,并開放留言區,讓學生在課下針對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展開交流和討論,或讓他們分享自己對于積極心理學的看法。通過在教學環節之間建立有機聯系,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心理的綜合素質。
(四)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會遇到來自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困擾。缺少和家長、教師進行溝通的機會,會導致他們的心理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面對這種情況,學校和教師需要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教師可以適當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近社會、親近自然的過程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愉悅的氛圍當中放松自我,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比如,在節假日時,教師可以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到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讓學生用實際行動幫助和關愛老人,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意識;教師也可以舉辦班級運動會,讓學生在全力拼搏中釋放壓力、放松身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節假日體驗一日社會生活,選擇一項職業進行體驗,感知社會文化的多樣性。這樣的方式能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更加豐富,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在讓學生放松身心的同時,推動學生走出學校感知生活的整體性、多樣性和真實性,從而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其內心更加強大,能夠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結語
積極心理學理念主張從個體的優勢和美德出發,通過挖掘個體的內在潛力實現其幸福感的最大化。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引下開展心理健康教學活動,從多條路徑優化和改進高中心理健康教學方式,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更好地推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探索符合高中生身心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單位:貴州省黃平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