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班級是個濃縮的社會,也需要有一定的“規矩”,以成“方圓”。班規是以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為內容、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包含:課堂紀律、活動紀律、勞動紀律、兩操紀律、文明禮儀等班級規章制度。它是班級建設的前提。
一、自制班規,樹立班規意識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制度的約束,讓學生參與到班級制度的制定中,學生很容易認可這個制度,對制度的執行奠定了基礎。
首先, 組織學生討論需要制定什么樣的班級制度?
為什么制定? 大家共同商討班級中存在哪些違紀現象,該如何處理? 你認為同學的哪些表現可以獎勵,怎樣獎勵……在廣泛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老師和孩子們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日常規、周常規、月常規、學期常規的初稿。
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常規還應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再在小組內討論,把共識記錄下來。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定班規,引導學生討論,并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
課后把各小組相同的看法總結記錄,如:不說謊話、說到做到、一天內同樣的錯誤不能重犯兩次、在校園內外不說臟話、按時完成作業、在走廊里輕聲慢步、同學之間互相謙讓、集隊、集會、課上不隨便說話、不做小動作、課上要積極回答問題等。
最后,把學生制定出來的班規打印在A4#紙上,張貼在墻壁上,或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在全班交流,經篩選后確定下常規的內容。
學生對自己制定的班規,熱情很高,也都表示要嚴格按照班規執行,但是都是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需要過程,也需要一些外力的幫助。我們和學生商量制定“獎罰條約”,只要有學生違反班規,就嚴格地按照“懲罰條約”執行;表現好的同學,要得到獎勵。
二、表格記錄,加強班規約束
班規實施初期,以表格的形式記錄各種常規實施情況。具體實行的細節如下:
日常規記錄員,由每組輪流派學生擔任,每次由不同組的兩名同學負責,另有其他兩個不同組的兩名同學監督。記錄內容分為文明、學習、紀律、衛生四個方面;記錄的形式為累計得星,負責的同學根據各組同學每天的表現確定得星的數量。
得星的標準:
1.全組同學表現都很好的組得星。再根據表現細分為得一顆,兩顆,最多不超過五顆;如果有同學表現差,或者違反紀律,要相應減少小組得星的數量,最少為不得星,沒有倒扣的說法(為了小組同學的團結,也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
2.如果有的同學進步特別快,也要得星;退步的則要相應減少小組得星的數量。
這樣開放的規則制定出來以后, 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每個同學都積極為小組爭光,他們自覺約束自己,形成了一種內趨力。孩子們每天都在進步:有的學生上課時隨便說話了,自己直嘆氣,看樣子真后悔;有的組的同學自發地相互提醒……從班上學生表現到精神狀態,到記錄表上的得星記錄,都可以看出:學生正在由他律走向自律,好的行為習慣正在養成。
三、參與管理,強化班規力度
一個充滿創造力的班集體, 除了必須有一位高水平、有責任感的班主任之外,更需要有一批素質高、能力強、點子多、威信好的班干部隊伍,讓小干部帶動大集體。為此,將原有的專制型的管理改變成民主、自我的管理機制,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氛圍。
1.實行班干部競聘制度
班干部采取推舉和自薦的方式,經過民主公平競選演講,產生得力的班委成員,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成為班集體的核心和凝聚班集體的紐帶。
2.建立“平行式分級管理制”
在學生民主選舉和推薦的基礎上,擴展班委會的職能平臺,細化分工職責。學生經過討論確定班級管理設六個部:體育部、衛生部、學習部、文藝部、安全部、勞動部。每個部都有至少三名同學組成。學習部分語文、數學、英語組,各組設有小組長。這樣大到班級常規、學習的管理,小到關門熄燈,每個學生都在集體中負一定的責任。班內共設負責人三十幾名,他們既是干部,又是群眾;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級呈現出人人有職權,事事人人管,我的班級我做主的無縫隙管理局面。
3.建立班干部“監督考評制”
建立班干部“監督考評制”對班干部管理監督。監評成員由全體同學組成。每兩周審定班委會工作,督促全體同學遵守班級公約,督促值日班長做好工作,監督考評各部分工作的開展情況。這樣使班級小干部在行使班級管理權力的同時,感到一種責任,一種制約,從而不斷完善自身工作。
4.完善班級管理新體制
這里的班級管理新體制指的是“班干部輪崗制”和“班務日記制”。
“班干部輪崗制”,就是人人按學號或座位輪流當一天班長。值日班長的主要職責是全面負責當天的班務。如紀律監督、考勤、督促各崗位上的有關人員做好本職工作、處理偶發事件、填寫《班級日志》等。
“班務日記制”是將班級管理分為出勤、早午自習紀律、學生作業、勞動衛生、突發情況等五方面,落實到人,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對班級日常事務進行管理和記錄。
四、持之以恒,穩定班規執行
制度的實施要持之以恒。每個學期都會有班級換班主任,在每學期初,班主任都要和學生們一起商量制定新學期的班級規則, 有的班主任在原有規則上進行修改完善,有的班主任不習慣班級原來的班規,就引導學生或者自己制定了符合自己習慣的班規。結果證明:修改原有班規的班級,效果明顯好于重新制定班規的年級。班規具有穩定性, 執行起來也會更方便。學生對原有班規已經熟悉,也形成了習慣,如果隨意更換,學生會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辦。
所以, 新學期初期, 在原有規則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不能全部否定重來,也不能因為某一突發事件就臨時改變班規,對既定班規“視而不見”。制度的制定需要穩定性,這樣班級制度才能被長期執行。
五、獎勵先行,彰顯班規實效
小學生特別重視老師對自己的評價, 他們對于老師的稱贊會特別興奮,所以豐富的評價體系不可或缺。
班規制定好以后,對所有學生都是一種約束,班主任和學生一起制定詳細的評分細則, 在班級設立衛生、紀律、文明、學習、習慣等項目的加分細則。在每天下午放學前,抽出幾分鐘進行小結,并評出每日之星,并根據一個星期時間的得星情況,評出“每周之星”,依此積累評出每月之星,張貼在班級文化外墻。
班規建設既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班級事務的積極性,實現學生從“他律”到“自律”,又幫助班主任解決班務工作中的難點問題,如讓班主任最頭痛的班級衛生問題,在制度的約束下,學生自覺解決了這些“小問題”,減輕了班主任的負擔,而且班級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班級凝聚力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