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君
課前預習應是一個連接課堂的很有必要的環節。教師可以從指導學生預習方法入手, 逐漸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進而使得學生養成自主學習這一重要能力。如果學生在課前進行了有效的預習, 就會帶著問題去上課,在課堂上學習的欲望就更主動,問題產生興趣,興趣激起思考,思考引導質疑,質疑迸發求知;真正地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一、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數學預習的要求, 不能一味的說“把課本那一節預習一下”,這對小學大部分學生來說,由于沒有一定的預習自學經驗,且對學習的內容比較盲目,因此不能有質量的完成預習內容,達不到教師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小學數學知識的預習,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找畫當節知識點,并做到背記基本概念、法則;二是著重研讀例題,能夠重做例題和課本過程對照比較,結合新授知識能仿例題做練習,從例題中尋找當節知識點的運用方法,數學學習的主要是考察學生運用知識點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標注疑點,提出問題,在預習自學過程中,多數學生都會遇到各種困難,都有不解之處,而這些問題并不需要學生去一味的鉆研,疑難之處恰是需要教師解惑之處,不能憑一己之意想當然,而應把這些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讓全體師生共同研討總結,這也是預習效果的體現之一; 學生有了問題課堂學習才會有目標、有效率。學生質疑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二、教師明確的學習提示是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的保障
對于學生的課前預習, 教師不能簡單地說讓學生預習課本第幾頁哪一節的內容, 而是需要有針對性的給學生出示比較能夠體現當節知識點的問題或習題性學習提示,并且要使出示的提示環環相扣,問題呈遞進式逐步推進,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當節課的內容,從學生的智力發展、理解方式等方面對問題進行設計,思考問題的方式多方面考慮, 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去專研課本,系統把握當節課的知識體系;問題應簡單明確,緊扣課本,除了簡單的知識點提問外,最好還要有一項思考性的問題,以供學生在預習時不光學習基本概念,還能深入思考、加深理解記憶。
教師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學習指導,學生在自學預習時就有據可依,有條不紊地進行自我學習;同時在課堂上小組討論交流是就有內容、有目標,教師在教學時也可參照學生課前學習指導,有針對性地教學,起到了簡化課堂環節,增大學生訓練時間,個別問題個別輔導,提高了整個課堂的節奏。
三、小組互助預習
課堂上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圍繞老師課前的學習指導進行交流、討論,在小組內形成統一認識,并對組內自學能力較差同學進行幫助,讓簡單的個性問題在小組內自然消化,以提高全體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理解掌握,解決學生在自我預習時產生的差異;小組討論時要求人人發言,提出各自預習時不理解的問題,使預習問題條理化,達到學生預習預定目標,同時加強學生自我學習、歸納、整理、總結的能力,也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講授材料,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又體現了預習的價值。
四、學生自我檢測和教師針對性檢測同時進行
學生自我檢測主要是基礎知識點檢測,在學生進行課前自我預習之后,課堂前幾分鐘,學生的復預和小組的合作交流的過程,就是基礎知識點理解掌握情況的檢測,檢測分為兩部分,一是自我或小組相互提問概念等知識點,二是交流對概念和例題的理解情況,簡單問題組內解決,共性問題在小組內討論形成當堂小組預設問題,有待課堂上提出,讓全班討論或教師解惑。
教師針對性檢測主要是習題形式檢測,學生在自我預習之后,都會自覺地去做當節課本上的少量隨堂練習題,這些問題難度不大且緊扣當節知識點,可讓學生直接在黑板上板演、糾錯。
五、學生帶著預習問題聽課
在經過學生自主預習,課堂復預和小組互助預習之后,每個學生或小組就提出了當節課的疑似問題;這些問題即是學生在當節課堂上需要重點傾聽的內容,同時也為教師的課堂提供了信息, 讓課堂真正為學生解惑;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把自己在預習時的疑難之處提出來,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或由教師講解解決。不結合有關習題是不會在剛學習時就提出來的,然后發動全班同學根據預習時對概念的理解, 一起思考這幾個問題,使得課堂氣氛熱烈起來,討論過程讓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得以應用和提升。整個過程讓課堂真正回歸到學生自學預習、自我質疑、共同交流、教師解惑, 讓學生在體驗學習快樂的同時產生學習欲望,從中提高學習的自信和預習的興趣。
有目標的課前自我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思考的活動空間,是在沒有老師的具體講授是學生感知的過程。在現今大力提倡課改的時代,我覺得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是實現課堂高效性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環節,既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教師開放式教學的實施,真正還課堂于學生,使學生在數學課上,真正的有興趣、有目的、有效地進行思考、訓練,真正的提高數學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