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陳云偉,拉姆央金,蒲虹君
(1.西藏自治區科技信息研究所,西藏拉薩 850008;2.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四川成都 610299)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對于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優化產業結構、驅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我國邁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新時代,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已上升到國家的核心戰略地位。
然而,我國各地區區域科技創新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僅約為全國水平的五分之三,與北上廣及江浙地區差距甚遠[3]。西部地區尤其是西藏自治區,科技創新工作表現出明顯的科研基礎條件不足、科技體制改革滯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科技創新人才匱乏等困境[4],這也是我國高質量創新發展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基地、生態資源基地、邊疆地區興邊富民重要區域、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通道,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中央政府也始終高度重視西藏的發展問題。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要“使西藏很快發展起來,在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中走進前列”[5]。黨中央先后召開了7 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各時期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出臺相關政策方針以推動西藏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先后提出實施科教興藏[6]、重點發展基礎設施、創新驅動等戰略[7],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 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快推進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就業、專業人才教育以及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新的部署[8]。2021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9]。
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優化創新環境,聚集創新要素,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2020 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5.6%,對農牧業發展貢獻率達到55.9%[10]。2021 年《西藏自治區“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了實施8 個科技重大專項、攻關6 個領域16 個創新方向的目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11-12]。2022 年1 月,西藏自治區在拉薩市召開全區科技工作會議[13],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實施“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10 個方面工作。
科技項目作為科技發展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關鍵手段和重要抓手。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不斷加強科研項目管理[14],以期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相關舉措對于完善區域科學技術制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具有重大意義。然而,西藏科技項目管理與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如何,哪些改革有力地促進了西藏地區科技事業進步,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當前的科研項目體系與管理制度還存在哪些亟需改革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管理部門與科研一線機構都極為關切,但均未能準確抓住核心難點,對相關問題的認識還缺乏系統性的數據支撐。因此,急需對近年來西藏科技項目的總體情況進行全面摸底,掌握行業和領域的布局、研究主題分布、研究機構情況等,為項目管理改革提供客觀支撐。為此,本文重點對科研項目總量及類別、領域、行業和主題分布、項目承擔機構和地區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研究,以期全面反映西藏科技項目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未來優化科研項目布局,培育優勢科研領域,補齊發展短板等提供決策支撐。
根據陳方美等[15]、劉春江等[16]的研究,統計分析的數據基礎是西藏自治區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數據,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科研檔案數據庫從1960 年至2019 年3 月近60 年的科技項目數據,包括課題名稱、研究內容、應用行業、主要完成人、完成單位、完成時間、關鍵詞等多項數字化元數據信息。
本研究從項目數量、所屬領域、所屬學科、主題分布、承擔機構分布、承擔地區及行業分布共6個方面對西藏自治區近60 年來的科研項目情況進行了統計與分析。為保證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剔除了立項年份缺失的項目記錄,并對以下5 個指標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1)項目所屬領域?;谖鞑刈灾螀^科研檔案數據庫中自有的“行業”字段進行統計,并且進行一定的合并處理。具體合并規則如下:畜牧和畜牧業合為畜牧業;測繪、地質、地質地礦和地質學合為地質學;建筑、建筑材料和建筑科學合為建筑學;農作物和農業合為農業;氣象和氣象學合為氣象學;水利和水利工程合為水利;文化和文學合為文化;醫學、醫藥和醫藥衛生合為醫藥衛生;公路運輸和交通運輸合為交通運輸;石油和能源合為能源。
(2)項目所屬學科。按照中圖分類號對西藏自治區科研檔案數據庫中的每個項目的學科類別進行標引,對應中圖分類法22 個大類。
(3)項目主題。對西藏自治區科研檔案數據庫中的關鍵詞字段進行詞頻統計,從而分析西藏自治區所承擔的科研項目聚焦的具體研究主題。統計過程中,刪除西藏、拉薩、研究等與研究主題無關的關鍵詞,并將同義詞進行合并,如“選育”和“品種選育”合并為一個詞“選育”。
(4)項目承擔機構。按照項目承擔機構的性質,將其分為科研院所、地方機關、企業、高校、醫院和研究中心6 個類別。其中,科研院所包括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西藏自治區各個研究所、實驗室;地方機關包括區科技廳及各地市、縣科技局、地勘局、水利局、氣象局、公安廳、防疫站、黨政機構等;企業包括公司和工廠;研究中心包括檢測中心、示范中心等各個中心及研究組、調查組、課題組等。在項目承擔機構的分析方面,僅提取第一機構進行統計。
(5)項目承擔地區及地區行業。西藏自治區按照行政區具體分為拉薩市、林芝市、昌都市、日喀則市、山南市、那曲市和阿里地區,為分析各地區科研項目開展情況,根據項目承擔單位所在地區,統計相應的項目數量分布情況,與西藏自治區合作承擔項目的其他省份只統計到省份一級;在地區行業分布分析方面,參照《SIPO 國際專利分類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參照關系表2018》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將各個項目所屬的領域進一步歸集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一級類目下共20 個行業,并進行統計。
在研究方法方面,重點采用以下分析方法:第一,時序分析法,統計科研項目數量的年度發展及變化趨勢。第二,列表、直方圖、餅圖等統計分析方法,對項目所屬領域、學科、主題、機構排名、地區分布等數據采用列表排序、直方圖列表、餅圖等方式進行更加直觀的呈現。第三,比較分析法,對項目所屬地區、類別、機構等運用比較分析法用于發現相對優勢。
3.1.1 項目數量年度變化趨勢
通過分析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數量來反映該地區的科研發展進程與規模,西藏自治區近60 年以來各類科研項目共有2 392 項,其中部分項目具體的立項年份缺失,最終共得到可統計年度信息的項目數量2 296 項,其年度變化趨勢如圖1 所示。

圖1 西藏科研項目數量年度變化趨勢
由圖1 可知,西藏自治區1983 年之前的年均科研項目數量不超過20 項,但從1974 年開始出現了緩慢的增長趨勢,這種增長趨勢在進入21 世紀以來迅速加快,并在2010 年達到峰值,有125 項,可以認為從該時期開始西藏地區科學研究進入了穩步發展期。根據科研項目檔案庫中記錄在冊的項目情況,西藏自治區最早的科研項目可以追溯到1960 年西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關于晚熟青稞品種生物學特性與播種期的研究。由于近年來的項目尚未完全結題存檔,圖中近幾年數據要低于實際情況。
3.1.2 項目所屬領域統計
統計發現,過去近60 年來,西藏科研項目涉及的領域范圍十分廣泛,共涉及41 個領域,但各個領域的項目數量分布不均,統計科研項目超過10 項的領域(項目數量少于10 的領域合并為其他),得到如圖2 所示的領域分布圖。

圖2 近60 年來西藏分領域科研項目數量分布
由圖2 可以看出,農業、醫藥衛生及畜牧業是項目數量最多的三大領域,分別有671 項、392 項和247 項。農業、畜牧業是西藏地區的主要產業,主要包括農作物的種植、新品種的培育、牦牛養殖、優質牧草研究等;醫藥衛生是西藏自治區特別重視的產業,主要內容包括藏藥的研制、高原型疾病的臨床研究等。西藏地區在電子通信行業、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領域的科研項目數量較少,體現出西藏自治區在這些方面科研能力相對薄弱。
3.1.3 項目所屬學科分析
按照中圖分類號對西藏自治區科研檔案數據庫中的每個項目的學科類別進行標引后,對應中圖分類法22 個大類而言,西藏自治區近60 年的科研項目共涉及16 個學科大類,各個學科大類的項目數量分布情況如圖3 所示。

圖3 近60 年來西藏科研項目學科類別分布情況
從學科類別角度來看,西藏的科研項目涉及學科廣泛,但學科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農業科學、工業技術和醫藥衛生三大學科,這與西藏自治區自身發展情況及產業布局有關。農業科學包含項目數量961 項,占比40%,工業技術和醫藥衛生分別約占比18%和16%,項目學科分布格局與西藏自治區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的生產模式一致,醫藥衛生項目所占比重高居第三主要得益于藏醫藥產業的基礎和優勢。
在農業科學這一大的學科分類中,西藏自治區的項目主要集中在農作物、家畜家禽、藥用作物及與其關系密切的農作物病蟲害及其防治、獸醫基礎科學等具體領域;工業技術這一學科類別則主要以輕工業、手工業、生活服務業、自動化技術、電工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化學工業、建筑科學、水利工程為主;醫藥衛生這一學科類別主要以中國少數民族醫學,特別是藏醫藏藥研究與應用開發相關項目為主。
3.1.4 項目熱點主題分布
在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主題分布方面,詞頻排在前20 的關鍵詞如表1 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示范、栽培、選育、農作物、防治、藏藥及藏藥材等關鍵詞排位靠前,這說明農業和藏藥是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的熱點主題,西藏自治區的科研項目主要涉及到的主題是農作物如青稞、蔬菜等的選育育種和病害防治、牦牛養殖、藏藥材的發現與研究、高原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

表1 近60 年來西藏科研項目主題的主要熱點關鍵詞
3.2.1 機構類別比較
在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的承擔機構方面(見圖4),科研院所是西藏地區項目承擔的主力軍,其承擔的科研項目數量高達816 項,其中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承擔項目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機關在科研項目承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承擔的項目數量為639 項,處于第二位,包含機構較多。企業與高校承擔項目數量情況相當,但企業數量多,平均每個企業承擔的項目數量相對較少,而高校分布比較集中,主要以西藏大學(尤其是西藏大學農牧學院)、西藏藏醫學院、西藏民族大學為主,故從科研實力來看,高校要遠遠大于企業。

圖4 近60 年來西藏科研項目承擔機構分布及數量情況
在地方機關各類機構中(見圖5),科技局、地勘局、氣象局等項目數量占比較大,是地方機關中承擔項目的核心機構,區及各縣級人民政府、黨政機關、委員會、辦公室等歸屬為黨政機構,由于其特有的政治屬性,在項目立項方面表現并不突出,其總共立項145 項,但包含部門眾多,導致平均項目數量較少。

圖5 近60 年來西藏地方機關承擔科研項目數量分布
3.2.2 主要機構項目數量排名
過去近60 年間,西藏自治區的科研項目中有大量項目是由多個承擔單位共同合作完成的,基于第一承擔單位對主要機構進行排名,表2 列出了承擔項目數量最多的前十個機構。

表2 西藏歷年承擔科研項目數量排名前10 位機構
在排名前十的機構中,除中國科學院這一國家級研究機構外,幾乎全部是隸屬于西藏自治區的科研機構,可認為是西藏自治區從事科技研發活動的核心機構。其中,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以439 個項目的優勢位居第一,該院是具有高原特色的農牧科研機構,下設有農業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中心實驗室4 個縣級單位,是推動西藏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需要說明的是,雖然2001 年西藏農牧學院和西藏大學合并,然而2016 年6 月以后經國務院批準,又改回西藏農牧學院的叫法,所以在統計的時候把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的數據從西藏大學中分離了出來。西藏農牧學院的項目數量位居第二,有136 項。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位列第3~5 位。此外,中國科學院與西藏自治區合作的研究所,主要包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拉薩農業生態試驗站、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也承擔了較多項目。
3.3.1 各地區項目統計
由于在西藏自治區科研檔案數據庫中部分項目承擔單位數據缺失或記錄不清晰,著錄有地區信息的項目有2 275 個。由圖6 可知,西藏自治區的絕大多數項目都是由拉薩市的單位承擔的。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農牧科學院、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等重要研究機構都位于拉薩市,這些機構承擔了西藏自治區大多數的項目,項目數量遠遠大于林芝市、日喀則市等其他行政區。與西藏合作較多的省份以北京市和四川省較為突出,項目數量分別為54 項和53 項。四川省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成都,北京市則主要指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這表明四川省和北京市為西藏自治區的科技發展作出了較多的貢獻。

圖6 近60 年西藏科研項目的地區分布
西藏自治區7 個地級市之間及與其他省份的合作關系如圖7 所示,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區的科研項目合作形成了以拉薩市為核心的關系網絡。就西藏自治區本土而言,其7 個地級市的項目分布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其中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項目的主要完成地區,林芝市、日喀則市、昌都市、山南市是西藏自治區除拉薩市外主要的科研項目承擔地區,且均與拉薩市擁有較強的合作關系,而那曲市、阿里地區承擔項目數量較少。西藏自治區外的其他省市中,北京市與西藏的合作關系最為密切,也體現出國家高度重視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和科技發展,科研投入力度較大。其次是四川省,四川省基于其緊鄰西藏自治區的獨特地理位置,故與拉薩市、林芝市、山南市、昌都市展開了較多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在邊緣地帶也看到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雖然合作強度較弱,未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但或可從側面說明西藏自治區積極謀求發展,與多個省市及國外機構展開了合作。

圖7 近60 年來西藏與國內其他省份及國外開展科研合作的關系網絡
3.3.2 各地區項目的行業比較
通過將已有科研項目所屬領域進行標準化,我們將各個項目所屬的領域歸到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一級類目對應的20 個行業下。西藏自治區的項目只涉及15 個行業,如表3 所示,未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國際組織5 個行業。

表3 近60 年西藏各地區科研項目的行業分布 單位:項
從行業分布的角度來看,農、林、牧、漁業及衛生和社會工作這兩個行業是西藏自治區各地區比較注重發展的兩個行業,7 個行政區都有涉及這兩個行業的項目。具體而言,農、林、牧、漁業中西藏自治區主要關注的是農業、畜牧業、林業,而鮮少涉及漁業。此外,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服務業也是較為突出的行業,其中制造業主要包括食品工業、輕工業、手工業等工業生產,科學研究和服務業主要包含地質學、氣象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科學等科學研究工作。在信息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項目數量相對較少,說明西藏自治區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地區分布來看,各個地區發展并不均衡,拉薩市的項目數量眾多,且行業分布廣泛,也進一步證實了其在西藏自治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昌都市、那曲市及阿里地區項目數量較少,且涉及行業也比較局限,需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
基于前文對西藏自治區近60 年來的科研項目數據分析,從項目數量、項目所屬領域、項目所屬學科、熱點主題分布、承擔機構分布、承擔地區分布等角度觀察,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布局還存在以下特點和問題:
近60 年來西藏自治區的科研項目投入力度得到大幅提升,但重點聚焦在農業、醫藥衛生及畜牧業這些依賴西藏特色自然資源的領域,如青稞等農作物的種植、新品種的培育、牦牛養殖、優質牧草研究、藏藥研制、高原型疾病的臨床研究等。而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新興研究領域的布局極為欠缺。這種現狀與其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的產業模式一致,學科領域拓展和學科交叉研究勢能亟需加快釋放,特別是需要將先進的前沿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等和西藏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結合起來,提升農業科技、藏醫藥、畜牧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西藏自治區本地的科研院所、地方機關與高校是科研項目的主要承擔機構,其中以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為核心項目承擔機構。且這些項目承擔單位大部分集中在拉薩地區,其余六個行政區的項目承擔數量較少,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與此同時,區外、國外科研機構參與度極低,合作關系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四川地區,嚴重依賴國家支持與地緣關系,未形成穩定的對外合作集群,其中以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參與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程度最高。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企業也承擔了較多的科研項目,但由于項目資源較為分散,科研實力較弱。
西藏自治區的科研項目行業布局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業及衛生和社會工作兩方面,缺乏新興技術領域主動布局,尚未能有效跟上國際整體科技創新的步伐,在全球科技創新共同體中基本大面積缺位。
西藏科研項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明顯,而新興技術產業布局較弱?;谖鞑乜蒲谢A條件的實際情況,西藏科研項目應堅持在聚焦發展農業、畜牧業、醫藥衛生等傳統特色優勢領域的基礎上,并不宜盲目擴張資助領域,但應重視前沿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合成生物技術、基因編輯等新興前沿技術在農業、畜牧業、醫藥衛生等領域的應用,特別是應強化新興技術與傳統優勢行業的交叉融合,從而提升傳統資源特色優勢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形成資源優勢與技術優勢并進的產業創新格局。
西藏自治區受制于落后的基礎設施和復雜的環境特征,科技產業基礎薄弱、高素質專業人才匱乏等是制約西藏科技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要進一步拓展科研合作關系,不斷發掘與區域、政企以及國際之間的合作機會,形成資源的優勢互補,進而形成開放的創新合作模式。根據次仁羅布等[17]、洛松拉措等[18]的研究,在區域合作方面,要充分利用援藏政策和本土特色資源,積極與其他省份謀求合作,形成區域聯動合作機制,搶抓國家大力推進科技援藏的契機,布局和開展一批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科研項目。此外,鼓勵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強化科研交流與合作,共同組建相關技術研究中心,積極參與國家科技項目與技術攻關,在此基礎上,加強已有國家合作關系紐帶,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機會。
針對西藏自治區科研項目資源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足問題,要以科技創新為方向標進行一系列改革。第一,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在各區域之間合理分配,針對各地區的發展特點和優勢,合理制定相關科技資源扶持計劃,按特色領域方向在有限的物理范圍內集聚創新資源,為相對落后地區提供更多提升科技水平的發展機會。第二,要不斷優化創新研發體系,支持西藏科研創新主體主動學習相關先進前沿技術,強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間的深度合作,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開發之間的聯動。第三,就企業而言,企業是科技創新發展的主體之一,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地方的知識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然而,西藏自治區的企業發展起步較晚,科技創新能力較為薄弱,西藏自治區政府應加大企業在科技產業相關的扶持力度,對各類科技創新模式予以重點支持,促進企業科技研發能力的提升和發展。特別是要重視大企業培育,充分發揮大企業的帶動、溢出與輻射作用。第四,堅持為西藏科技創新發展所用的基本原則,有目的地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團隊,應大力探索飛地合作模式,突破物理空間和客觀條件的制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要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與此同時,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梢?,西藏作為我國重要邊疆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因此,西藏要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工作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性和支撐性作用,充分釋放科研項目的重要抓手作用,解放科研項目組織思想,轉變管理觀念,明確資助方向與思路。根據西藏自身科技創新實際,打造特色科技競爭優勢領域,創新對科技合作項目、引進的科研機構與團隊的項目支持模式。在不斷優化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的同時,要高度認識到人才在支持西藏科技創新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應處理好科研資助過程中“選項目”還是“選人才”問題的平衡,要充分結合西藏特色資源和環境實際,充分釋放西藏科研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對人才引育工作的支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