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全媒體報道實踐:思政教育導向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作者:王凱山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5055-0
出版時間:2022 年6 月
定價:98 元
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模式,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形式。全媒體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單一形態,而是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在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可以通過各種設備和渠道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同時,全媒體也為媒體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媒體機構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以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信息時代。全媒體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它必將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主流方向。
為了厘清新時代思政教育和全媒體人才的培養模式,由王凱山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于2022 年6 月出版的《全媒體報道實踐:思政教育導向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對新時代新聞實踐業務和全媒體人才的培養進行了系統性地整合梳理與深度學術探討。該書從全媒體報道實踐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未來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方向。作者結合自己在新聞傳播業務實踐方面的先進經驗,將思政主題教育與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分析了我國新聞教育的課程體系、學科體系、教學內容、培養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全書包含了2018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組織師生赴四川內江融媒體采訪團的調研和實踐報道、2020 年首屆“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見習營”文字報道、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文字報道等三部分實踐文學作品內容。在最后總結部分,全書對全媒體報道實踐的探索,尤其是思政教育導向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理論總結和升華。
該書指出,隨著我國對高等教育的不斷重視,高職教育這處教育洼地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具備實踐能力的技術型人才。在全媒體背景下,作者探討了思政教育與新聞人才培養的方式。作者指出,高職院校應該探索新聞傳播專業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新聞傳播專業的各個環節中,如新聞采訪、新聞報道、新聞評論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的新聞人才。
就高職院校而言,培養全面型人才首先應注重課程內容的創新和更新,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的形式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職院校想要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應不遺余力將思政教育巧妙融合進課程體系中。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設計多元化的課程內容、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建設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到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建設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如模擬實驗室、實習基地、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與此同時,該書指出高職院校也應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思政教育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生道德素質和個人品質的培養手段,更是學生社會責任感、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培養途徑。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注重思政教育的全面覆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個體需求設計多元化的課程內容,將思政教育融入到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同時,高職院校可以適當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如線上教學、移動學習、虛擬實驗室等,以更好地適應全媒體時代的教學需求,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最后,高職院校應注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思政教育教學,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是高職院校育人的主體,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在招聘和培養教師時,注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具備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具備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經驗。同時,高職院校應該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和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其成為高職院校育人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