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迪,吳華珠
(1.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42;2.江蘇省企業研發機構促進會,江蘇南京 210042)
2020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就要求中國制造業必須進行徹底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制造企業的轉型發展成為關鍵,江蘇制造企業需要乘勢而上,搶抓“雙碳”機遇,強化創新驅動,以更大力度推進企業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可以看出,“雙碳”的目標實施為江蘇制造業發展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近年來,江蘇制造業企業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斷向高水平、高技術、高標準升級優化,但仍存在產業結構不均衡、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領軍企業不夠多等問題。因此,在“雙碳”背景下,本文綜合考慮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基于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數據,實證分析江蘇與廣東、浙江、山東等制造業大省的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差距,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我國的“雙碳”目標是2020 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目前“雙碳”背景下的制造業發展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制造業低碳、綠色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如劉志峰等[1]分析制造過程碳排放的產生及其減少途徑,明確綠色制造是“雙碳”目標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并提出綠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周虹[2]基于“雙碳”背景,以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研究對象,對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劉曉靜[3]從合理設定目標、完善調控手段、加速產業迭代、加快企業戰略重構等方面分析“雙碳”目標下大連制造業的發展路徑方向;丁源[4]基于“雙碳”背景,通過SWOT 方法分析云南發展綠色制造業面臨的機遇、挑戰、優勢和劣勢,提出綠色制造推動云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和對策;李永明等[5]分析江蘇工業碳排放現狀,提出“雙碳”背景下江蘇工業實現碳達峰的路徑。
國內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有宏觀、中觀、微觀3 個層面。宏觀視角層面,任保平等[6]從培育新動能、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進人民福祉4 個方面剖析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陳昌兵[7]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和動力轉換條件,提出了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動力轉換等建議。中觀視角層面,王雷等[8]結合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要求,構建了包含生產能力、經濟創造、市場競爭、社會履責、可持續發展等5 個維度的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衡量指標體系;朱錦強等[9]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出發,構建了含有13 個指標的甘肅省區域產業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微觀視角層面,黃速建等[10]研究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質,提出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路徑;馬宗國等[11]構建了包括效益增長、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社會共享5 個維度的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1 881 家A 股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通過對高質量發展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高質量發展的各研究視角均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結合“雙碳”背景,從企業微觀角度對江蘇制造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度評價,仍未見相關報道。為了摸清“雙碳”背景下江蘇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和短板,尚需要一套可量化的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能夠獲得各指標數據的制造業企業數據樣本。
國內關于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相關研究有很多,如黃速建等[10]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包括社會價值驅動、產品服務一流、透明開放運營、綜合績效卓越等7 個核心特質;馬宗國等[11]認為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質量、效率等因素,而且涵蓋動力、生態、開放、民生等方面;張愛琴等[12]認為,通過規上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產品質量、創新能力、智能程度、數字水平、綠色發展等方面可以綜合評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情況;鄭耀群等[13]認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原則,以實現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為途徑,促進工業實現質量變革、動力變革與效率變革;楊小花等[14]認為,制造業OFDI企業高質量發展應考慮經濟發展驅動、創新發展驅動、綠色發展驅動、社會效益驅動、開放發展驅動等方面因素;顏青等[15]認為,綠色技術創新是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借鑒已有研究并結合“雙碳”要求,筆者認為“雙碳”背景下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即制造業企業秉持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以滿足不同需求為導向,通過創新手段,不斷整合資源、提升經濟效益,追求高水平、高層次、高效率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創造的目標狀態或發展范式。要滿足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必須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強勁的發展動力、較強的創新能力、良好的開放合作意識以及綠色環保生產等特征。
從“雙碳”背景下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要求出發,以科學性、可量化、系統性作為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以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思想精髓作為依托[16],以經濟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作為構建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17],從制造業企業經濟效益、發展能力、研發創新、開放合作、綠色發展五大維度出發,構建包含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增長率、研發費用、海外營業收入占比、環境認證等15 個二級指標在內的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3.3.1 經濟效益的指標確定
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目標是追求高水平、高層次、高效率的經濟價值創造,具體表現在經濟效益增長質量和增長效率上。經濟效益增長質量,通過利潤水平和凈資產利潤率進行綜合分析,利潤水平采用收入利潤率表征,即凈利潤/營業收入,凈資產利潤率即凈利潤/所有者權益,反映了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投資回報率[18]。經濟效益增長效率,則以運轉效率度量,采用勞動生產率(人均營業收入)來進行分析,這3 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的經濟效益發展能力越強。
3.3.2 發展能力的指標確定
強勁的發展能力是企業持續增長和創造價值的重要基礎[19]。企業的發展能力水平可通過資產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員工增長率等指標進行表征。資產增長率反映企業資本積累能力和發展能力,營業收入增長率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員工增長率,反映企業人力資本積累能力。這3 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值越高說明企業的發展能力越強,成長性越好。
3.3.3 研發創新的指標確定
制造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研發創新,創新是制造業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在指標選取上,主要從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角度來評價制造業企業的創新發展質量,研發投入主要通過研發費用和研發強度兩個指標來表征,研發產出可以通過有效專利數來表征[18]。這3 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的研發創新發展能力越強。
3.3.4 開放合作的指標確定
高質量的開放合作推動制造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制造業企業憑借“走出去”可以通過產品或服務出口緩解產能過剩,創造更大價值;通過“引進來”可以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效益水平[20]。由于“引進來”數據缺失,衡量開放合作發展水平的指標選取更加側重制造企業“走出去”的成果,包含海外營業收入占比、海外員工占比、海外資產占比3 個指標,這3 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的開放合作發展能力越強。
3.3.5 綠色發展的指標確定
綠色發展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十分重視綠色發展問題,力爭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從環境認證、環境披露、環境處罰3 個維度來衡量企業的綠色發展質量。環境認證表示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是否通過ISO14001 認證,環境披露表示企業是否披露環境數據以及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等,環境處罰表示企業近3 年是否有因環境問題受到行政處罰的情況,3個指標根據判斷是否來取值,如是則取1,否則取0,其中環境處罰為逆向指標,其余兩個指標為正向指標(見表1)。

表1 “雙碳”背景下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選取的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制造業企業500 強報告、Incopat 數據庫、萬得數據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數據庫、網絡檢索,其中經濟效益、發展能力、開放合作維度的所有指標以及研發創新維度中的研發費用、研發強度指標均通過2021 中國制造業企業500 強數據整理計算得到,對于個別缺失數據,采用SPSS 回歸分析法填補缺失值;用于衡量研發產出的有效專利數指標可通過Incopat 數據庫檢索獲得;綠色發展維度中環境認證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認證的查詢結果來進行賦值,環境數據披露和環境處罰根據萬得數據庫或網絡檢索查詢的各公司年報內容來進行賦值。經過數據整理,得到2021 中國制造業500 強中江蘇、山東、浙江、廣東4 個省份的企業數據,再通過計算4 個省份各指標的企業平均值或企業人均值,最終得到4 個省份的指標數值。
4.1.1 指標權重的確定
為避免主觀賦權對指標權重可能造成的影響,應用熵值法進行客觀賦權,通過各評價指標數值之間的差異來確定權重,確保評價指標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21]。具體步驟如下: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得到原始矩陣。例如選取n個對象、m個指標,構成一個初始矩陣xij表示為第i個對象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i=1,2, ,n;j=1,2, ,m)。
(1)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評價體系涉及指標類型較多,指標單位不一致會造成不同指標的數據有大有小,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分析前需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根據熵值法的理論,可計算得出第i個評價對象在第j個評價指標下占該指標的比重。
(2)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對于第j項指標,指標值xij的差別越大,對評價xij的作用就越大,熵值就會越小。
4.1.2 灰色關聯度模型的建立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對一個系統態勢的定量的描述和比較的方法,它通過對評價數列與參考數列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得到關聯度,可以對研究對象進行有效的量化評價分析,是一種方便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采用均值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4.1.3 根據熵值-灰色關聯度模型評價,得出綜合得分
將2021 中國制造業500 強企業中江蘇與廣東、浙江、山東的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運用熵值法計算出各二級指標的權重(見表2),然后采用灰色關聯分析與熵值法相結合方法對各省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計算15 個二級指標的關聯度,得到相應省份各二級指標得分(見表2),加總后得到其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見表3)。

表2 指標權重及樣本城市二級指標得分情況

表3 樣本城市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一級指標評價結果
通過表2 可以看出,在經濟效益方面,江蘇制造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長質量與廣東、浙江、山東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經濟效益增長效率方面表現優秀,勞動生產率高于其他3 省。在發展能力方面,江蘇制造業企業的人力資本和資產的積累能力較弱,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占有能力與廣東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研發創新方面,江蘇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與浙江、山東有一定的差距,但與廣東依然有較大的差距。在開放合作方面,江蘇制造業企業的開放合作發展能力較弱,與浙江、廣東、山東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綠色發展方面,江蘇制造業企業在環境數據披露方面表現最好,在環境處罰、環境認證方面得分僅次于浙江,高于山東和廣東。
通過表3 可以看出,2021 中國制造業500 強企業中,企業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是廣東,得分是0.963 9,其次是浙江、山東,得分分別為0.914 0、0.861 9,江蘇排名第四,得分為0.836 1。其中江蘇在綠色發展方面表現優秀,排名第一,在經濟效益、發展能力、研發創新、開放合作方面排名均為第四名。廣東在經濟效益、發展能力、研發創新方面,均占絕對優勢,得分排名均為第一。浙江在開放合作方面的表現優于其他三省,得分排名第一。
根據已構建的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灰色關聯度法,對2021 中國制造業企業500 強中江蘇、山東、浙江、廣東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結論如下:在“雙碳”背景下,影響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包括經濟效益、發展能力、研發創新、開放合作、綠色發展5 個方面。以中國制造業企業500 強企業為分析樣本,江蘇制造業企業有較為良好的環保法律意識和環保管理意識,在綠色發展方面總體表現優于其他三省,但在其他方面,與廣東、浙江、山東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反映出江蘇制造業企業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經濟效益方面存在經濟效益增長質量欠佳,企業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在發展能力方面存在運用資本和積累資本的能力較弱、制造業人才流失等問題;在研發創新方面存在研發經費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開放合作方面存在對外投資積極性低、國際化人才隊伍缺乏、處于全球價值鏈較低位置等問題。
以2021 中國制造業500 強企業中江蘇企業為例,為推動江蘇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第一,提高企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針對經濟質量效益較欠佳的問題,江蘇制造業企業應積極主動優化產業結構,開展技術裝備升級改造,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提升企業經濟發展質量。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升級,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生產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企業的管理和生產效益。
第二,不斷提升企業發展能力。企業應從智能化、綠色化等方面降本增效,提高生產效率、管理效率、營銷效率,從而提升企業的發展能力。另外,針對制造業人才流失的問題,江蘇制造業企業要加強制造業人才的培養,完善研究、技術、管理等各類人才培養體系,注重高端制造業人才的引進,同時也要重視員工業務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全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針對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江蘇制造業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瓶頸,構建安全可靠有韌性的產業鏈生態系統。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有效規避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風險,提高科技研發成果的有效轉化率。
第四,不斷深化企業對外開放水平。針對開放合作發展能力較弱的問題,江蘇制造業企業應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海外布局力度,將“高起點、高質量”作為國際化布局的決策標準,優化全球資源配置;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吸引國際制造業高端人才,強化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
第五,持續提升企業綠色發展水平。江蘇制造業企業有較為良好的環保法律意識和管理意識,圍繞“雙碳”目標,仍應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積極主動進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加強環境信息的披露,認真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持續提升企業綠色發展水平。另外,江蘇制造業企業還應積極融入國家碳交易市場體系,參與碳排放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