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新課標要求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不要僅停留在文字表面,也要對其表達的深層涵義進行學習、理解,而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很符合這一要求,通過群文閱讀可以使學生加深文言文理解程度,體會文言文獨特魅力,提高對傳統(tǒng)文學的欣賞能力,因此,對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第一,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對課本中既定的文言文文本進行注釋講解,使文言文課堂枯燥無味。但如果以群文閱讀為主要教學形式,將課內文言文延伸到課外文言文中,讓學生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學習更多的經(jīng)典文言文作品,在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第二,加強師生交流。傳統(tǒng)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與教師交流較少,但群文閱讀方法強調的是集體學習,師生要對同一篇文言文的含義、體裁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探討、分析、總結,這可以加強師生間的合作能力,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第三,可以加強學生寫作能力。在傳統(tǒng)教學中,文言文與寫作是兩個獨立部分,在初中文言文文本中有很多的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讓學生在學習經(jīng)典的過程中豐富寫作方法,進而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對促進初中生更深層次的學習文言文知識存在一定幫助,需使用恰當?shù)姆椒▉磉M行教學,議題是群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教學中要根據(jù)議題實施教學。
(一)強化語言結構
在進行文言文群文閱讀時,以文言文中特殊字或詞語為議題來強化學生的語言結構。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在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中,“勸”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是學生閱讀這篇文言文的線素,讓學生在閱讀前對整篇文章內容有大概理解。在八年級上冊的《觀潮》中,“觀”是對此篇文章事件的概括。以古文題目中的“記”來看,“記”主要可以分為游記、雜記、碑記或者對某些事的記載等,根據(jù)題目相關線素便可對整篇文言文有大概的了解。例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對文章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對文言文中語言結構的掌握, 可以增強學生解讀全文感情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二)培養(yǎng)思維發(fā)散能力
要想在文言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個性化理解。例如,在教授《岳陽樓記》時,可與曹操的《觀滄海》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對當時兩個作者的心情進行對比分析。在學習《送東陽馬生旭》時,讓學生將其與韓愈的《馬說》進行對比,思考是努力學習提高自身能力重要還是擅長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伯樂重要,也可以進行課堂辯論賽,讓學生在辯論中擴寬思維維度,提高思考能力??傊ㄟ^文言文的對比教學,可以鍛煉學生思維,提高思維敏捷力以及對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加強學生對古文文字的鑒賞與喜愛,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意境來設計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教師可以對作者當時情況進行講述,并根據(jù)具體詩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當時雖身處逆境,但仍想要報效朝廷的決心與無奈,增強日后學生學習類似文章的共情能力。再以文言文中的“月”為例,不同情境下的“月”代表不同的情感,例如,《水調歌頭》中“月有陰晴圓缺”的“月”體現(xiàn)著蘇軾的隨遇而安,雖然作者愿望無法得以實現(xiàn)但依舊瀟灑生活;而《歸園田居》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里的“月”則體現(xiàn)作者陶淵明雖然勞作辛苦,卻也樂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相同的“月”,卻因為詩人心情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色彩,對這種意境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文言文,提高學生對不同作品的鑒賞能力。
文言文群文閱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進行革新,對強化學生語言結構、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升文字鑒賞能力有積極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初中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喜愛,將群文閱讀應用到初中文言文課堂上存在一定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