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琳
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研究表明,學習自主性強的學生由于能夠系統地運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策略,其學習成績一般要好于學習自主性差的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性是那些在智力、社會環境和接受教育的質量等方面明顯占優勢的學生學習失敗的重要原因。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中,自主學習使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礎。因為自主學習在人的畢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一、運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幾個原則
1.價值性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開放式教育的價值觀,重新審視教材,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 改革按章節分析已有教材的方法,根據學科的性質處理教材,實現教材顯性內涵與隱性內涵的有機結合。
2.個性化原則。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分層處理, 成為不同層次個體或群體的學習目標。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也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 充分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和多種學習手段, 自主制訂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學習媒體、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式、學習進度等。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是開放教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環境里或利用學校提供的教學設施和條件自學文字、教學輔導材料以及利用網絡與教師同學進行交互學習。
3.綜合優化原則。優化原則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圖書館和資料室,創設“自主練習”的空間和時間,實現教師主導下的主體全面參與,優化課堂教學的環境。
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講授為主, 學生被動接受,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 教師布置作業多是書面習題,很少布置實踐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和意見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負擔重,壓制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從課堂教學過程抓起。
1.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感情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放松學習,不用擔心教師的責罰。這種狀態學習效率高,容易產生靈感,有了這樣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聽從教師的教誨,為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現。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思維方式根深蒂固。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問題,學習能力得不到鍛煉,心理始終處于消極的等待中,致使學生的思維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復制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充分相信學生,把時間空間留給學生, 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都有好處。
3.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出發, 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改革,探索成熟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結構素質。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這是學生學得好的前提,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揭示課堂教學目標、進行自學前的指導、加強督查等方面。學生自學時,教師主要“導”在兩個方面,第一, 督促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自學,確保完成自學任務,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第二,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并認真分析傾向性還是個別問題,是舊知回生還是新積壓方面的問題,把主要的、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后教”做好準備,這實際上是教師在進行“第二次備課”。此外,要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并當堂訓練檢測。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當堂完成作業,進行嚴格的訓練,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保證在十分鐘的訓練時間內,確保學生能夠把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并且訓練內容重在應用知識解決防問題和培養能力,不搞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