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 婷

恒恒(化名)有孤獨癥傾向。在園期間,他不與同伴交流、玩耍,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班剛入園的時候,他不愛說話,遇到問題就會使勁地大喊大叫。教師要是把他抱在懷里,他就會拼命地掙扎。他不愛吃菜,也不吃水果,每天在幼兒園只吃些白米飯。如廁的時候,他不愿意蹲在便池上,經常把大便拉到褲子里。有的時候,他還會把大便抹在墻上、椅子上。集體活動中,他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聽從教師的指揮,喜歡自由玩耍……大家沒法和他一起玩耍、交流,開始慢慢地疏遠他。雖然教師一直引導著他們主動接近他,但是收效甚微。在同伴互動環節,他總是一個人在教室里走來走去。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家長和教師想了很多方法,但都以失敗告終。“數字寶寶”的出現,終于帶來了一絲希望。
片段一:美術活動中,恒恒沒有離開小椅子,嘴巴念著“1、2、3……”。我走近一看,他正在畫紙上寫著數字,雖然寫得歪歪扭扭的,但是都寫對了。我說:“恒恒好厲害!都會寫數字了,真棒!”他重復著我的話:“恒恒會寫數字了,好棒!”他給自己鼓起了掌,還對著我開心地笑了起來。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前的美術活動中,他總是在紙上胡亂地畫一通,有的時候還會將畫紙撕壞。
片段二:區域活動時,恒恒在圖書角看書(看書是他十分喜歡的一項活動)。不一會兒,圖書角傳來了他念數字的聲音。原來,他在書里看到了“數字寶寶”。我走過去指著書上的數字問他:“恒恒,這是什么?”他說:“這是3。”我又指著另外一個數字問:“這是什么呢?”“這是2。”他又一次地準確回答了我的問題。這是入園以來,他與教師互動的最佳時刻。
從片段一、二中可以看出,恒恒對數字十分感興趣。這一發現給了我很大驚喜,我決定嘗試用“數字寶寶”作為溝通的橋梁,讓恒恒敞開心扉,接納我們。
片段三:午睡前,不少幼兒在獨立地脫著自己的外衣和鞋子,個別比較調皮的幼兒在互相打鬧。我說:“下面我要倒計時了,到了時間我就要關燈了,衣服還沒脫的小朋友們抓緊哦。10 ——9 ——8 ——”恒恒跟著我,和我一起數了起來。我說:“恒恒,你來做我的小鬧鐘,好嗎?”“好!”他大聲地回答道。接著,恒恒開心地和我一起數著數字。數字數完了,我對他說:“恒恒,你可以幫我關一下教室的門嗎?”“好!”他很開心地向門跑去。這是他入園以來第一次幫教師做事情。
片段四:游戲的時候,恒恒跑到美工區拿起筆,在紙上寫起了數字。我坐在他的旁邊,也拿起一張紙,學著他的樣子寫起了數字。他指著我寫的數字說:“這是2,這是3。”“我的數字跟你的不一樣,我的數字會變身。”“我添個眼睛、添個肚子、添個嘴巴、添個翅膀,2 就變成小鴨子了!”我邊畫邊說。他模仿著我的動作畫著,開心地說:“我寫的2 也變成小鴨子了!”這是他入園以來第一次畫出一種動物造型。
有關數字的故事,恒恒還有很多。

恒恒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他一直由奶奶帶著。奶奶性格比較內向,很少帶他出去玩。他媽媽給他買了很多的早教類的碟片,他經常在家觀看,對數字十分感興趣。較同齡人而言,他很早就會說話、寫數字了。但是,他在繪畫、語言交流、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很弱,與同伴幾乎無交往。醫生說他有自閉的傾向,需要成人積極引導、個別干預。
每個有問題的幼兒都會有一個教育突破口,數字就是幫助恒恒的重要抓手。
一是幫助恒恒在同伴群體中建立良好形象,為進一步融入集體打好基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有意識地肯定恒恒在數字方面突出的能力,多次在大家面前表揚。開展“夸夸我的小伙伴”活動,引導幼兒夸夸恒恒,幫助恒恒樹立自信心。
二是利用數字開展多種游戲,吸引恒恒參加集體活動,鼓勵他多用語言與同伴交流。例如,在“報數”數字游戲中,恒恒的眼睛一直盯著報數的同伴,開始關注起同伴。在報數過程中,個別幼兒能力較弱,無法正確報出數字。這時,我會引導恒恒幫助他們。“恒恒,然然應該報什么數字?”“數字9。”他會大聲地告訴大家。“你走到然然面前,告訴他好嗎?”恒恒走到然然面前說:“你說9。”在數字出現的時候,恒恒總是十分自信,能大膽地對著同伴說話。
在日常活動中,我會有意識地用數字調動恒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點名環節,我會對幼兒說:“今天,我們請恒恒幫我們數數班里來了多少人。”他會很積極地數著人數。我還在他的椅子上貼上數字標識。當他亂跑時,我就會問他:“恒恒,你知道數字6去哪兒了嗎?”他會走到自己的椅子旁邊說:“在這兒呢。”“你能把6 藏起來,讓別人看不見嗎?”“好!”他很開心地回應我,然后坐在椅子上。
“數字寶寶”助力恒恒成長。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尋找切入點,讓恒恒與同伴之間能越走越近,真正融入集體大家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