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雯雯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經驗、拓展思維、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創造性和探索性。區域游戲是開放性教育活動,是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獨立自主地活動。因此,我們要讓區域活動“活”起來,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快樂學習,快樂探索。
盡管區域活動深受幼兒所喜愛,但是存在著不少問題。我們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將幼兒的情感和態度擺在幼兒發展的首位。如何讓每一名幼兒都選擇到自己理想的角色?如何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并且不會因為人數的擁擠而得不到游戲材料?為此,我們在觀摩中心園區域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嘗試通過“區域插牌”的方式,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
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們分別為39 名幼兒制作了39 個區域牌,每一名幼兒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照片插牌”。插牌做好了,插在哪里呢?我們針對每個區域的活動特點,在每個區域的顯著位置,懸掛一個卡通形象的插牌座。例如,建構區的插牌座是一只充滿力量的熊,圖書區的插牌座是兩只依靠在一起閱讀的兔子,益智區的插牌座是一只愛動腦筋的長頸鹿……在插牌座上,吸管的顏色由紅、綠兩種顏色組成。綠色的吸管代表幼兒每天要開展的區域游戲,紅色的吸管是按照幼兒園計劃開展的專用活動室游戲。此外,我們還將每個區進行再次劃分。例如,我們利用圖片和線條,將美工區劃分為玩色區、手工區、繪畫區、粘貼區、球藝坊等。在每個小區域,我們再設置吸管插牌座,分布在每個小區的幼兒相對均衡。以前那種爭爭搶槍的場景沒有了,每個區域活動都有序進行。幼兒玩得有章有法,像模像樣,而且互不影響。由此可見,插牌在區域游戲中的獨特作用。
幼兒園區域設置需要較大的場地。我園活動室場地較小,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間開展區域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是我們一直探討的內容。
我們不斷優化區域活動,將原本在各班教室內開設的社會性區域,統一遷至走廊,并進行重新規劃。由原來的“定點、定位、定材料”改為“清柜子、去標簽”,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伙伴、材料和場地,自主開展活動。同時,為了讓幼兒取放便利,我們將材料歸類擺放到櫥柜里,并將櫥柜設置在每個區域的中間。這樣既凸顯出區域的分割性,又便于幼兒自由取放。
在班級區域創設方面,我們充分利用陽臺、走廊和轉角,提高有效空間的綜合利用率。例如,中班原先將美工區設置在教室里,幼兒人數多,場地小。因此,幼兒在開展游戲時,會受到空間的限制,不能大展身手,發揮所長。同時,每次活動后的作品展示也受到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利用走廊較大的空間,將美工區搬到走廊,并對該區域進行功能劃分。作品的呈現形式也變得靈活多樣。在繪畫區,我們將幼兒繪畫的紙管作品粘貼成一棵大樹。幼兒還將自己繪畫的樹葉、果實粘貼上去,將其裝扮成各種果樹。

各區域活動的地理位置以及互補關系直接影響幼兒的游戲行為和游戲水平。一般情況下,我們以動靜交替為原則進行劃分。對于較為安靜的區域,我們會設置在班級里;對于較為吵鬧的區域,我們設置在相鄰的走道內。我們還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個空間,如地上、桌上、墻上都可以成為幼兒游戲的場所。在桌上,可以開設一些益智類的拼圖游戲;在墻上,可以玩一些滾珠或者給小動物喂食的游戲。單人或少數人共同活動的區域游戲,都可以分散于教室的各個區域。我們還將每個區域用隔斷墻分開,這樣能保證活動時較為安靜。圖書區則遠離其他區域,設置在陽光充足的窗戶下,再鋪上地毯,添加靠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精美的操作材料能夠吸引幼兒的眼球,激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在投放區域材料時,我們應關注材料是否對幼兒有促進學習、交流、探究的價值。如果投放的材料只是“好看”,幼兒往往玩一會兒就失去興趣。例如,在“美食店”里,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制作了逼真的漢堡、荷包蛋、小籠包等食物。但是,幼兒只是隨意地擺弄,游戲過程中缺少交流,活動不久便紛紛離開。這樣就失去了投放材料的價值。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在班級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材料,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意愿,決定“自己想玩什么、和誰在一起玩、怎么玩、用什么材料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為了促進游戲材料與幼兒“對話”,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活動材料的挑戰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材料的教育價值。例如,在“秋天的樹葉”活動中,幼兒將撿來的各種奇形怪狀的樹葉,從家里帶到班級,制作成各種樹葉拼貼畫。活動結束后,幼兒覺得扔掉這些美麗的樹葉非常可惜。有的幼兒說:“老師,這些樹葉能不能不扔掉?”教師說:“當然可以啊。”隨后,教師組織幼兒討論:“這些多余的樹葉,我們放在哪里好呢?能夠用它們做些什么呢?”有的幼兒說:“可以放在美工區,用它來裝飾環境。”有的幼兒說:“可以在它身上涂顏色,然后印在紙上。”根據幼兒的這些想法,教師組織美工區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一名幼兒將樹葉貼在照片周圍,制成了一個樹葉相框。其他幼兒看見后,紛紛找來自己的相片將樹葉貼在照片周圍。教師根據幼兒的創作情況,給予適當幫助,啟發幼兒按照一定的規律制作和裝飾。可見,精美的成品材料并不一定能讓幼兒開動腦筋,動手操作。教師應盡量減少成品材料的使用,注重投放一些半成品材料或自然材料,如廢舊的瓶子、樹枝、布頭等有助于激發創造力的材料。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玩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幼兒智力的發展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接觸而間接獲得的。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鼓勵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充分調動幼兒想做、愿意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開放包容的區域活動區,使幼兒獲得充分的自主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