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霖
引言: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全國各地的普及落實,語文學科教學切實迎來了全新的境況。隨之而來的新教材倒逼著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與時俱進,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模式,由此也使得部分教師在面對當前課改的潮流時出現了“慢人一步”甚至守舊的情況。古詩文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塊,是學生語文學習生活及學科素養的養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古代詩文閱讀在高考中占據考題的一大板塊,在150分的總分值中占據34分,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和學生共同關注的內容。
1 教學現狀
1.1 教學淺層化
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語文教學呈現出教學淺層化的現象。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體,即受教者與施教者,受到當前社會主流文化及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片面性地追求高分、追求好成績,而忽略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的培養。1978年《人民日報》曾經發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一文,文中指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時至今日,語文學習仍然難以擺脫“少慢差費”這四個字的窘境,處于淺層學習的狀態。2019年《中學語文》發表《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一文,文中從學生及教師兩方面的角度,概括提出了當前高中文言文教學“教學目的功利化”“教學方式模式化”“教學過程形式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使得學生產生對文言文的畏難心理,影響學習的效果。
學生面對著高考升學的壓力,受考試成績的束縛,難以真正沉下心來鉆研語文知識。且以往的考試中,考查的試題偏模式化,重書本知識及答題技巧,對于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考量較少。故而對于學生而言,一方面語文難以短時間內實現較大的提高,即使投入精力也難以快速收獲成效;另一方面,數學、化學等科目的課業壓力大,時間及精力有限,在綜合考量之下,難免對語文產生輕視或進行取舍。所以在古代詩文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大多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被動地接受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詩歌意象為例,僅僅知道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情感,卻不知道具體什么是意象,為什么透過意象可以揭示詩歌主旨。又如在翻譯文言文的過程中只是知道存在特殊句式,是倒裝句的一種,卻分不清具體的倒裝類型,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學習效率低下。
1.2 學科訴求:學科價值重構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是維系中華民族穩定繁榮的重要紐帶。而語文課程就是一門以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為基礎的綜合實踐性課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語文學科確立了“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基本理念。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且強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也就是說,對于一線教育工作者而言,語文課程不能僅僅作為一門高考學科來對待,而應該將其定義為塑造學生意志品質、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抓手之一。也就是說,相對于其他科目的教師,語文教師在完成“教書”這一基本任務的同時,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乃至于教學理念,實現更進一步的“育人”目標。所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道德修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是語文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是黨和國家的期望所在。
2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核心要點探究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這表明了圍繞語文學習的四大核心素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圍繞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所以貫徹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本質上需要我們圍繞著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教育,也就是“母語教育”。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就帶有凝聚民族精神、增進民族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的重要作用,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一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關系到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的發展。世界上任何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民族,都不應以時代發展為借口數典忘祖。所謂飲水思源,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如此繁榮昌盛,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滋養。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和古文的原生特點,使之生來就具有文化傳承價值與審美鑒賞價值。區別于一般的現代文,古詩文尤其是古文教學重點就在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古漢語所具有的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來,彰顯民族性。學生不僅需要按照最基本的“讀—譯—析—誦”的傳統教學路徑完成學習,更需要在這一過程中認識到古漢語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透過文學作品與前賢進行跨越歷史的交流,進而強化自身對于文章及文章所代表的超越文章自身的文化價值的理解與認識。在對文章進行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結合現當代漢語的知識結構,兩相對照之下,強化對于古詩文的理解。培養學生古典化、民族化的文言審美體驗,同時養成學生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意識,促進學生建構文言知識體系和提升審美能力。
3 古代詩文教學策略探究
3.1 基于生活的情境式教學
古代詩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前人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學習古代詩文,品味其深刻意蘊,感受前賢的精神力量,是繼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豪感的必要步驟。但古代詩文的創作背景,無論是社會制度、主流意識形態,還是階級意識、經濟發展狀況等等,都與當今時代存在著本質差別,所以學生在理解時很容易感到困難,乃至于產生畏難、厭學心理。同時,與當前時代的隔閡會導致師生雙方在理解古詩文時產生偏差,因而大多數情況下,受到語文教學的功利主義因素的影響,語文教學圍繞標準化考試而非日常的語言環境展開。語文古詩文教學往往呈現出“作家作品—創作背景—字詞積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創作特點”的教學路徑。古詩文教學呈現出模式化、套路化的問題。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無論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在表情達意上總有共通之處,無論其外在的形式如何,最終都是為了抒發心緒。正如謝芳麗文所說:“文言文從本質上說,也只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的內容還是與作者的生活和內心情感分不開的。”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抓住這一共性特征,聯系現實生活,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貼合當今時代背景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體味作者的內心情感,即創設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教學情境,實施情境教學。
以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詞中“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一句,表達了詞人對如今的民眾已忘卻了佛貍祠真正的用途、遺忘國恥的悲哀和憤恨。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可聯系2022年夏引起社會熱議的“南京舉辦夏日祭活動”和“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甲級戰犯”兩件事。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得知這件事之后的感受,讓學生代入辛棄疾的情境,體會到詞人心中郁結的憤懣與悲哀之情。同時由此引發愛國主義教育,忘卻歷史等于背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再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例,學習《赤壁賦》除了基本地掌握文言詞句、疏通文意之外,一定要認識到蘇軾那種“人與自然合二為一”“水月永恒”的哲學思想,這是我們深入學習課文、感受作者思想內涵的關鍵。而理解這一思想的由來,就需要聯系到蘇軾的生平。“為什么本來胸有壯志的蘇東坡會選擇放棄宦海浮沉,走向自然?”“在這樣的年紀,他是如何領會到變與不變的哲學道理的?”將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導到蘇軾的生平和他仕途多有不順的經歷上來,從而讓學生結合現有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并參與到課堂中,進而聯系所學,獲得答案。
同時在進行情景式教學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要關注到孩子的投入程度和他們對于情境的理解程度,關注課堂上的課堂生成,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讓孩子在表達個人看法的同時,認識并理解其他想法的合理之處,從而優化自己的設想。以必修下冊《齊桓晉文之事》為例,在進行情景導入時即可設置以下問題:
“假如你現在穿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你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世界——戰亂頻繁,大國吞并小國。你要在這個困局中完成大一統的偉業。在你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條是‘霸道,用鮮血和白骨,通過戰爭不斷地吞并,最終統一天下;一條是‘王道,以‘仁'治國,以‘民為先,通過‘仁治使天下歸心,萬國來朝。哪一條路更容易?你會選擇哪一條?”
學生對這一情景的理解和個人思想、價值觀念等因素息息相關,因而會形成更多超乎預料的課堂生成,在這樣的情景條件下,學生會更樂于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并且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以此形成思維上的碰撞。而且在推進情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觀點所對應的是文中的哪一人物的主要觀點,即在文本中,齊宣王傾向于用鮮血與白骨,通過戰爭不斷地吞并,最終統一天下。而孟子則反對這一觀點,認為要用“仁”治國,以“民”為先,通過“仁”使天下歸心,萬國來朝。從而引出問題——“兩個精神世界的人,要如何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將教學過程推進到下一階段。類似的教學方式同樣可以用在這一單元的《鴻門宴》一課。設置情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到底是王者氣度,還是傲慢自信?如果你是項羽,你會放過劉邦嗎?歷史上有人評價項羽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具有貴族精神的帝王,這一觀點你是否認同?”在情境中促進學生思想上的交流,讓語文課堂變成活躍的課堂、有思想在流動的課堂。
3.2 以興趣為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翻轉課堂呈現出“以信息技術帶動教學結構變革和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貫徹培養學生個人能力,落實核心素養的理念,以學生自我學習和相互交流學習為主,給學生展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一個不同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但是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把握教學邊界,保證教學質量。要明確“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組織形式,并不像一般意義上部分教師所理解的“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后的學習內容進行調換”而是要在充分預習的前提之下,教師將適合進行這樣教學的課程資源整合發給學生,學生可以進行交流思考,完成自學,而后回到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交流學習。
常規意義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常常被老師們用于處理教材中重要程度一般、但具有一定價值或教育意義的自讀性文章。在傳統意義上講,翻轉課堂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課堂活躍起來,是在緊張的教學節奏中進行舒緩的一種教學處理。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翻轉課堂可以被老師們當作教學過程中的常備方法,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大體上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課堂教學上的高效;另一個則體現在在熟知文本結構以后的思想與討論上。大單元教學環境之下,單篇文章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不應該再繼續成為教師們安守現狀的避風港,我們應當主動去嘗試接受新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推行翻轉課堂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更好、更深刻地體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體悟前人的智慧以把握今人的當下與未來。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學習文言文不僅僅應該掌握基本的文言現象、學習語言文字知識,更應該將前人的文化底蘊、思想內核傳承下來,成為今人處事的智慧。一線教師落實知識點、立足當下,面對高考,強化學生的知識能力本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當下,更是國家的未來。所以文言文的教學重點應該適當朝著培養學生的思想認識、增強文化自信、領會人文精神上轉移。在這一前提之下,翻轉課堂就有其獨到的價值和意義。
例如,在學習《琵琶行》時,教師可提前將包括誦讀視頻、詩歌創作背景、詩人生平和重點文言詞匯釋義等教學資源發送給學生以保障學生的學習,同時布置需要完成的自學任務,如“開頭小序有什么樣的作用”“文中共出現過幾次聞曲”“全文想要表達的情感核心是什么”“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相似之處在于哪里”等。通過這樣的一系列問題來串聯學生的思路,使得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來進行學習,并對問題形成自己的思考,從而促進課堂上的高效交流,從而達到如部分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前完成了知識的吸收,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效果。
再以《齊桓晉文之事》為例,在完成對文本的基本學習之后,教師可以進行拓展探索,將問題拋給學生,并由學生來進行匯報展示,交流意見,分享成果。如孟子所說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樣的社會真的存在嗎?孟子的理想是否可以實現?對于今天又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從本質上來說,我們不難發現孟子描繪的是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既恬靜又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傳統小農經濟社會。如果想要實現這一社會理想,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要有仁愛之心,并且能夠做到“推恩”于百姓;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場景。但從現實的時代背景和主流意識形態來說,他的理想社會,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霸道”之風盛行的社會,是沒有實現的可能的。孟子只是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引導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達成共識之后,教師可以做適時的引導,將歷史與現實集合起來,“當前我國的政策中哪些做法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如“保民”(堅持在疫情面前,生命至上,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應檢盡檢、愿檢盡檢);“富民”(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民小康,一個都不能少);“教民”(打擊壟斷,共同富裕,推行義務教育,鼓勵發展以人才為先,人人皆有盼頭),在學生的探討之中結束課堂。
3.3 以學生學為核心的教學組織模式
無論是進行古詩文教學,還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歸根結底,隸屬教育的范疇,必須尊重教育的規律。這既包含教育內容內在的邏輯,也包含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等。教材編寫的古詩文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古詩文所體現的傳統文化有其內在的邏輯與次序。縱然其內容龐雜,涉獵廣泛,但其內在具有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理論到實踐等循序漸進的特點。這個邏輯結構和特點,古已有之。朱熹曾在《大學章句序》中談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涉及的很多領域,都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在以此為內容進行教育時,必須明確其先后次序,尊重其邏輯線索。
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是我們不容忽視的。比如,對于童蒙期的兒童而言,其具有活潑好動,樂于感知新鮮事物,能從生動、鮮活的實例中感知形象的特點。在選擇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時,應充分結合這一特點,引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有老師或家長打著“讀經”的名號,將四書五經強加給孩子們,最終導致孩子畏懼傳統文化,對此敬而遠之,違背了教育的初衷。而今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引以為戒,我們面對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所孕育出的發展變化的學生,需要我們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同時認識到自己過往經驗的不足。尤其是對于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來講,更應該積極主動地接受這一現實,將教學經驗作為自己管理學生調動學生時可以利用和把握的優勢,而不是單純地依仗自己既有的教學經驗,躺在過去的舒適圈中,任由時代證明這一行為的錯誤。除此之外,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定位被明確為“課堂的引導者”,過去的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注定被淘汰,因而在組織教學時,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情況,不能盲目地給學生“加碼”,教育教學的核心與關鍵在本質上是“學”,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而非掌控者。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所以,實現教學目標,本質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在課堂上感受到被認可,感受到學有所得,讓他們愿意學,所以才去學,受自身內源動力的影響去學習,而非是單純地為了學習而學習,出于某種目的而機械性地如完成任務似的去進行學習,這是對學生的折磨,是受教育者的痛苦,也是教育者的悲哀。因而我們所期待的教育是以學促教、以教促學、教學相長的教育,是有活力的、充滿生氣的,可以給人以驚喜和收獲的創造的課堂、生成的課堂。
4 結語
總而言之,古詩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文化傳承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語文教師應當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對古詩文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對自身的教學加以改良優化,契合當前時代背景下教育教學的主流傾向,改良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媒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從而提升實際課堂的教學品質。
本文系省基礎教育教研專項課題《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YCI4422021。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