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從校園到社會過渡的關鍵平臺,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教學義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不可撼動的作用。本文立足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和基本內涵,從大學思政教育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校園文化實踐育人這三方面討論其對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思政教育;職業價值觀;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大學生是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基本形成,其中也包含了他們的職業價值觀,這是個人價值觀在職業生涯選擇上的最直觀體現。如果能在日常教育過程中融入更多的思政要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可以為大學生后續的職業選擇及職業規劃奠定基礎[2]。高等學校是培養大學生價值觀的主陣地,大學生群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當今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思想政治領域。總而言之,在高等教育中持續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對于幫助大學生盡快樹立明確而長遠的職業觀和提升職業追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思政教育引領大學生樹立職業價值觀的必要性
1.1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功利化
社會思潮是指代表了一定階級利益訴求的某種社會意識,其目的是要得到一定社會群體的廣泛認
可[3]。社會思潮在形成之后,往往會變得更加容易被群眾和人民所接納,到了這個階段,社會力量和社會思潮就會形成引導行為行動的精神力量[4]。在當代經濟發展環境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價值觀的沖突與碰撞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群體需要接受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難以辨別的社會思潮。可以肯定的是,大學生群體在大學校園中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后續的擇業觀念以及個人發展觀念[5]。
1.2 思政教育指導大學生樹立職業價值觀實踐性不強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教育力度,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關鍵意義和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培育當代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念;其次是將愛國思想和無私奉獻精神融入教育內容之中;最后是進一步提升青年群體的法治觀念和愛國觀念[6]。而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否能做到引領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甚至在學生整個職業生涯踐行中產生持續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思。不同的職業價值觀念和職業選擇體系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人的初期發展,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后初入社會,往往會陷入迷茫和無助之中,難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這些情況反映出目前部分高校開展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系不夠緊密,使青年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這些均體現了大學思政教育多停留在書面上、口頭上而沒有達到理想的實踐
效果。
2 思政教育與當代大學生職業觀塑造的關系
2.1 思政教育與當代大學生職業觀塑造的邏輯統一
2.1.1 是當代大學生塑造職業觀的理論源泉
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科學的思想價值觀念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核心道德基礎,并且為大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持續提供核心理論支撐。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結合在一起,從根本上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正向的社會發展觀與價值觀,進而引導大學生在思想上理解職業價值觀的塑造在個人一生發展中的社會價值體現與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方面的深刻內涵。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從大學生個人成長規律和大學生涯發展的特點著手,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及專業能力,提升他們的個人思想品德,讓他們朝著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刻內涵為提高個人思想境界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源泉,而這恰恰是支撐當代青年樹立職業價值觀所需要的永恒信念和持久力量[7]。
2.1.2 為大學生塑造職業價值觀提供引領
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弘揚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理念指引大學生作出合理且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培養大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當下一些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發生偏差,功利化、不誠信現象頻出,究其根源是青年學生群體中存在主流價值觀的消解、缺失與錯位。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通過正確的思想引領和協助,可以幫助大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主動地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樹立遠大職業理想,及時糾正大學生的錯誤判斷與消極思想。大學生的價值體現在諸多層面,思政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國家的實際需求,培養符合時代標準的專業型人才。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個人的發展與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思想,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整體凝聚力和思想認知層次。
2.1.3 為大學生樹立職業價值觀凝聚價值共識
當今社會思想觀念處在深刻變化階段,大學生思想空間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其中一部分大學生受到“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個人原有的價值觀念出現歪曲和錯誤。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環境的壓迫和市場環境的擠壓,讓一些大學生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他們的價值體系呈現出碎片化和模糊化的趨勢,這十分不利于這些大學生的發展和能力塑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教育理念中融入時代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將立德樹人作為最終目標,避免因為價值缺失而導致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加強大學生對于自我的認同感以及對于社會的歸屬感,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樹立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支撐。
2.2 樹立良好職業價值觀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
2.2.1 遠大職業規劃是踐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實現形式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的核心任務就是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思想信念的成長,為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理論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實踐育人方面,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價值觀念,使其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在個人能力及思想境界方面取得突破。高校作為青年學生從校園生活進入社會環境的最后一個階段,在對人才的培養上責任重大。高校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往往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這是一種正常且普遍的現象,而離開實踐去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是不現實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必須在大學生離開校園之前進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形成更加正確的職業觀念和道德觀念,這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些科學的思想觀念與堅定的思想信念將支撐青年學生從學生時代一直到社會工作實踐,從精神的角度鼓舞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報國,從思維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正確面對社會以及生活中的問題,指導大學生制訂科學的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素養。
2.2.2 有序就業形勢是踐行思政教育的應然表現
大學生能否有序且有效地就業是高校立德樹人成效的基本體現,同時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能夠保證社會發展及人才供給的穩定性。因此,通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等為核心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大學生制訂職業規劃,建立職業價值觀,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念和思想政治觀念,為國家培養一批符合時代標準,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優質大學生群體[8]。
3 思政教育引領當代大學生塑造正確職業觀
3.1 確立思政育人的主導作用
思政教育、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因此在引導學生樹立職業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思政教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主導性特征,同時,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不斷增強“四個自信”,使學生立志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使命擔當;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價值的達成過程緊密結合,讓大學生能夠在社會環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增強社會歸屬
感[9]。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激發個人潛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發揮職業生涯規劃專業課教育的指導作用
我國高校普遍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課程可以以思政教育為指導,圍繞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等方面深挖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掌握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的關系,實現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通過“課程思政”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融入課程教學,將德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思政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觀察課程思政實施的準確性和成效性,引導學生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為學生進行人生規劃打下基礎。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質量,如在課堂上添加主題辯論環節,將時下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引入課堂進行討論,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并將日常所學運用到課堂活動中,有助于學生理解立德樹人的深層內涵。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開展系統化的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和就業形勢,并延續到他們未來的人生規劃。
3.3 增強校園文化的實踐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生活是大學生為追求精神愉悅而開展的求知與審美類活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園文化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形態功能,進而慢慢瓦解那些錯誤的、消極的思想觀念;通過思政教育規范校園文化的正向引導功能,將主流價值理念滲透大學生文化生活中;通過思政教育指導校園文化實踐育人,組織大學生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理論學習必須和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得到運用。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接觸社會、探索客觀世界,在實踐中認清未來的職業發展趨勢,有助于他們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認識到自己的特長和缺陷,有助于他們在機遇與挑戰來臨時更好地把握和應對。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能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要將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與中國思想文化建設中的精髓相結合,通過文化創新和文化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大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10]。
4 結語
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形勢的變化,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增加,但就業率未能呈正比例增長,有很多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其實這與其未能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有關系。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直接影響其畢業后的就業前景,也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高校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整合學校、社會、家庭資源,建立合作機制,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N]. 人民日報,2014-05-05(01).
[2]王宇恒.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J]. 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9):116-117.
[3]伍廉松.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引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94-98.
[4]萬美容. 試論當代青年與社會思潮的互動作用[J]. 青年研究,1999(6):13-16,28.
[5]胡昌林. 新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法探討[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9):178-179.
[6]崔楠,宮珊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路徑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79-83.
[7]馬洪坤.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37-39.
[8]沈慶斌,黃國輝,梁艷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路徑研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2):194-169.
[9]江勝鋒.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探討[J]. 實習就業導航,2019(10):149-151.
[10]姜匯泳.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的立德樹人教育[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81-85.
[項目名稱]山西能源學院2021年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示范課程項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202113)。
[作者簡介]田冀,女,山西晉中人,山西能源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