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科學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快速崛起,“刷視頻”成為青年大學生娛樂休閑的首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需要,客觀分析短視頻浪潮背后的機遇和挑戰。通過開展媒介教育提升師生媒介素養、堅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陣地、全方位加強網絡監管力度,促進短視頻更好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實現網絡短視頻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
關鍵詞:網絡育人;短視頻;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27
移動短視頻自2011年出現以來,就受到了廣大用戶的追捧和熱愛,用戶規模呈現持續增長的狀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10.51億人,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9.62億人,占整體網民的91.5%。而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年大學生是短視頻用戶的主要群體,短視頻已經成為大學生社交互動的主要媒介手段。
網絡育人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三全育人”戰略實施的必然要求。短視頻作為公眾社交媒體活躍的重要形態,是高校網絡育人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利用好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平臺,把好風向標、站穩輿論場,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宣揚,將主動權和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形成雙向互動的網絡育人格局。
1?短視頻何以風靡:主要特點
短視頻內容豐富有趣,傳播節奏較快,交流環境相對平等和諧,滿足了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和社交需求。正因如此,短視頻已然成為其打發時間的“利器”和進行人際交往的“神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媒介、新思路。
1.1?內容選材新穎有趣,具有吸引力
短視頻制作門檻較低,主張人人都能成為視頻的創作者,但要想在海量的短視頻中獲得流量紅利,需要創作者創作出個性化、趣味性的內容。因此,創新內容、挖掘高級價值審美、愉悅用戶的身心需求被視為短視頻核心的競爭因素。目前,短視頻呈現的內容類型豐富且各具特色與亮點,用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視頻內容進行觀看、點贊和評論。由于短視頻采用的是“文字+圖片+視頻”的融合技術,用戶更容易得到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在沉浸式體驗中引起情感共鳴。
1.2?傳播方式呈碎片化,影響范圍廣
如今,碎片化是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是“所有媒體平臺最重要的趨勢”。在互聯網時代,受眾接收、處理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隨著網絡和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得到了強化,形成了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同時,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變得碎片化,逐漸養成了碎片化閱讀習慣。短視頻根據精準的用戶畫像將完整信息割裂為碎片的信息,投其所好地實現定向推送,擴大了傳播范圍。這樣一來,用戶工作、娛樂、休息的時間界限變得模糊,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由地獲取信息。
1.3?生產制作去中心化,主體性突出
源起于互聯網的短視頻繼承了互聯網“去中心化”的邏輯路線。“去中心化”特征指的是:短視頻內容的生產者是廣大的用戶群體,傳授雙方可以對信息內容進行平等、充分的討論,并構建新的社群關系。正如王萌蘇強調的:去中心化不是強調沒有中心,而是形成了無數個依賴于中心存在的節點。短視頻平臺根據偏好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社交場所,用戶之間可以通過發表、評論和點贊作品的方式建立聯系,進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動態的社交網絡。在這個社交網絡中,每一位短視頻用戶作為中心點,可以通過接受和發布步驟推動信息的動態發展。短視頻的去中心化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傳播效率更高,但也意味著未知性和難把控性,難以迅速尋找出真正的傳播中心點。
1.4?雙向互動黏性增強,社交性顯著
短視頻不僅是信息載體,更是個人進行自我表達和網絡社會交往的載體,能滿足用戶追求個性表達,彰顯自我價值的需要。馬克思認為社會不管是何形式,始終是人交互作用的產物。網絡社會在本質上就是由現實社會的人組成,網民仍需要進行社會交往。社交屬性是所有短視頻的重要特性,來自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職業的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場域的限制,自由地對感興趣的視頻進行點贊、收藏和轉發,與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結成好友,在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圈子中尋找存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可見,構建動態社交網絡,能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增加用戶之間的黏性。
2?短視頻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機遇
如今的青年大學生個性張揚,渴望展示和表達自我,短視頻能直觀、立體地滿足大學生的表達和溝通需求,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
2.1?素材創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歸屬為四種基本形態,即心理情感形態、思想觀念形態、精神品格形態、行為規范形態,彼此之間有所區別又相互滲透。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仍存在不全面、滯后以及創新性不足的問題。而短視頻的內容資源覆蓋面極廣,包括社會、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涵蓋著知識教育、情感教育等多個內容。利用好這些內容資源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全面、更具時效性。以央視新聞為代表的官方媒體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發布優質原創短視頻,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激發大眾的愛國情懷。如《人民日報》客戶端在建黨百年推出的系列微視頻《這百年》,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瞬間,展示建黨百年的輝煌成就,這些視頻題材新穎,內容震撼,引起了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2.2?介質優化: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更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往往是由教育者選擇決定的,單一指向性的教育載體容易忽略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和主體性地位。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載體,具有平等互動性,能夠拉近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首先,短視頻的傳播方式更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大學生有突出的主體性意識、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他們也希望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主動輕松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思想。此外,大學生能夠通過評論轉發等功能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和態度,平等地交流互動。將網絡短視頻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夠更好地調整和優化師生關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2.3?渠道拓寬: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把工作重心聚焦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始終堅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隨著短視頻的出現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時間和空間得到延伸,能充分發揮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育人合力。如今,全國多所高校堅持“受眾在哪里,就往哪里進行宣傳報道”的原則,紛紛駐入了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將思政教學拓展到課堂之外,實現了全方位育人。根據《2021年抖音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越來越多的人在抖音上學習,92%的“雙一流”高校入駐抖音,高校抖音開播場次達到14463場。更具體、更活潑的線上宣傳方式使短視頻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為高校更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開辟了新的空間。
3?短視頻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挑戰與機遇并存,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短視頻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一系列挑戰。
3.1?“娛樂至上”沖擊了大學生的價值信仰和價值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歷史和現實都已經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整個社會和全體人民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取向。短視頻運營商的本質是市場利益的追逐者,主張通過降低制作門檻吸引用戶參與制作和傳播“泛娛樂性”的視頻。一些短視頻內容的生產者為了追逐“流量”毫無底線,制造低俗、惡搞和博眼球的話題。大學生有強烈的獵奇心理,信息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容易沉溺在虛擬的快感之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經過精心包裝,打著“娛樂”的幌子大肆傳播,在潛移默化中腐蝕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磨滅著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意識。長此以往,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規劃人生,誤將“佛系”當成人生的價值準則,形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的價值觀。可見,“娛樂至上”的短視頻內容容易造成大學生精神世界的貧瘠和信仰的荒蕪。
3.2?“信息繭房”導致了大學生的思維趨同化和淺層化
大多數短視頻采取了個性化推薦技術、協同過濾技術來迎合用戶的偏好,幫助用戶快速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然而這種算法推薦技術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繭房”現象。“信息繭房”是指“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東西。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束縛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從而對所處的信息環境失去完整的判斷。由于長期接受不均衡、不全面的信息,大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容易屏蔽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偏向選擇自己愿意接受、更感興趣的部分內容,形成盲目自信,我行我素的不良心理。此外,長時間通過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內容使很多大學生形成了惰性思想,對內容的理解趨于表層,思考問題的能力不斷弱化。
3.3?“刷屏成癮”加劇了大學生對虛擬網絡的過度依賴
“媒介依存癥”是指人們過度沉迷于媒介接觸而不能自拔的一種社會病理現象。短視頻通過繪聲繪色的方式頻繁刺激大學生的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其醉心于媒介的虛擬社會交往之中。網絡社交圈層能將志同道合的朋友迅速集結在一起,順暢地討論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的精神和情感更容易能得到滿足。而在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大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建立和維護社交人際關系。這樣一來,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更傾向于“網絡社交”,享受短視頻所帶來的“準社會互動”。本應是用來消閑娛樂的短視頻,反而變成大學生逃避現實社會交往的庇護所,不斷弱化大學生的正常社交能力。
4?短視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對策
互聯網逐漸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運用好短視頻,打造有溫度有厚度的網絡育人體系。
4.1?通過媒介教育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需要具備過硬的媒介素養,才能在發揮短視頻育人功能的過程中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到: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推動從技術應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
首先,教育者自身要意識到具備媒介素養的重要性。
高校要對教育工作者開展關于媒介素養的相關培訓,幫助教育工作者正確了解網絡環境,對短視頻信息資源進行正確分類,挖掘有趣味有價值的短視頻內容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充分利用短視頻彈幕的交流功能,提供反饋信息的互動機會,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中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課外,教育者更要敢于在網絡空間中發聲,及時針對最新的輿論新聞和熱點事件做好學生的答疑工作,幫助大學生辨別錯誤的思潮觀念。
其次,可以合理為大學生增設媒介素養的教育課程。
大學生不僅是短視頻信息的快速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主動傳播者。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媒介素養存在的不足,通過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觀,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將使用短視頻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合理控制觀看短視頻的時間,并且始終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導向,保持獨立思考和敢于實踐的能力。
4.2?堅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育人陣地
很多高校已經建設了官方的短視頻賬號,這些短視頻賬號成了校園宣傳的主要媒介。但是由于缺乏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短視頻始終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緣位置,因此,高校應該不斷增強陣地意識建設,堅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陣地。
首先,建立以學校官方賬號為主體,各二級學院賬號為支撐的短視頻“矩陣聯盟”。
通過不斷整合新聞信息資源,及時推送包括國內外時事熱點、黨的最新方針政策、校園文化和科研動態等內容,將短視頻平臺打造成與思政課堂相補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其次,鼓勵高校的大學生、教育者和管理人員共同完成網絡思政話語體系的建構。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更偏向“對話范式”而非“權威范式”。在建構網絡思政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和調動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表達意愿,將學術語言、生活語言和網絡語言綜合運用在短視頻制作之中。
最后,進行內容創新,優化教育信息供給。
在短視頻內容生產上,不斷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家國情懷和英雄榜樣的事例,做到以情化人、以理服人,引起大學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在形式創新上,要將“圖文影音”相結合,并在保證內容完整連貫的基礎上縮短篇幅。生動直觀的內容更符合“碎片化時代”下大學生的觀看習慣和需求,更能被大學生理解和掌握。
4.3?加強監督力度,營造良好網絡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的共同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才符合人民利益。借助短視頻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需要政府、高校、短視頻平臺以及家庭都自覺發揮監督作用,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首先,政府部門要發揮好監督管理作用。
完善短視頻信息安全的監管體系,組建專業的監管隊伍,加大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依法打擊低俗、色情和暴力類短視頻的發布和傳播,努力為大學生營造綠色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
其次,高校要積極進行網絡道德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部門要做好“把關人”的角色。幫助大學生堅守網絡道德的基本底線,提高網絡安全意識,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對在短視頻上傳遞不良信息和錯誤思想的大學生及時給予相應懲罰,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短視頻平臺要進行自我治理,加強自我監督力度。
短視頻創作應將啟迪心智、溫潤心靈、引領風尚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打造傳播符合新時代中國人民審美追求、中國價值理念和奮進力量的優質視頻內容。因此,平臺應該對人民負責,加強對產出內容的監管力度,做到更加精細化的外部管理。堅持“內容為王”,推動短視頻持續健康發展,在潤物細無聲中向大學生講述中國故事,凝聚精神文化力量。
最后,家長切實履行監管責任。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以身作則,注重對子女媒介素養的培養,強化正確使用網絡的能力,營造綠色上網的家庭氛圍。同時,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懷,引導其培育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正確協同學習、娛樂、社交的需求,使家庭同樣成為網絡監管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6/c38-10594.html.
[2]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王萌蘇.邏輯、困境與提升:短視頻熱潮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12412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們出版社,1995.
[5]周升銘,王鵬.短視頻時代提升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
[6]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基本形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9):111115.
[7]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者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8]《2021抖音泛知識內容數據報告》發布[J].新聞世界,2021,(12):15.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10][美]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趙廣香,徐柳凡,郭廣春,等.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響[J].黃山學院學報,2009,11(02):128131.
[1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計劃[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