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房雯 鐘周
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融入多元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逐漸成為服務本國建設、增強國家競爭優勢和保持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重要戰略途徑。在此形勢下,積極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加強對學生全球視野與國際意識的培養,造就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高校必須肩負起的時代使命。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頂尖高校紛紛探索符合國情及校情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和模式。其中,哈佛大學作為美國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建校300 余年來,培養了多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杰出人才,包括美國總統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獲得者等。哈佛大學憑借其政治、經濟、學術等方面的優勢,在世界范圍內率先提出“全球性大學”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大學國際化。在成為全球性大學的過程中,哈佛大學秉持面向全球的理念,以培養世界公民和全球領導者為目標,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積淀了較為成熟的經驗。
本科生是哈佛大學開展人才培養的核心群體。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哈佛大學第25 任校長博克(Derek Bok)就在其提出的“大學生最重要的八個教育目標”中特別強調了“適應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素養”。進入21 世紀,哈佛大學第27 任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進一步指出讓“哈佛所有的本科生都具有國際經驗”。同時,哈佛大學在其第三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了響亮的口號“培養世界公民”,并將其確立為哈佛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哈佛大學開設了“世界社會”和“世界中的美國”兩個領域的通識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深入不同民族的信仰體系,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間文化、宗教、社會經濟和價值觀的差異,成長為立足民族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和未來意識的世界公民。
為了讓本科生盡早積累國際經驗,哈佛大學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海外交流項目。學校通過與國外大學(機構)建立聯系,為學生提供多元、多樣、多選擇的海外學習和生活體驗。每年夏季學期,哈佛大學都會通過海外研修項目為本校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提供深度接觸海外學術研究的機會,以讓他們感受不同的人文歷史、社會哲學和自然科學氛圍。在學校的海外研修計劃中,學生有機會申請的海外交流目的地涵蓋:歐洲地區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德國、西班牙、希臘、克羅地亞、格魯吉亞、捷克等國家,亞洲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另外還有南美洲、非洲等地的交流項目。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幾乎都有海外研修的經歷。通過海外研修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可以深度了解目的地國的語言、文化以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獲得令人難忘的學術經驗。這種經歷和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國際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人際協調與溝通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
與此同時,哈佛大學還通過組織管理改革、人員結構優化和開展國際化活動,打造國際化的校園。哈佛大學成立了多個服務于國際事務的正式組織機構,包括50 多個國際中心和20 多個辦公室,支持學校的全球布局,服務于學校的科研合作、學生實習實踐等海外活動:早在 1944 年,就成立了國際辦公室(Harvard International Office,HIO);隨著國際學生的增加,學校又于2006 年構建了以OVPIA 為主的管理體系,負責審查重大全球性政策,監管全球各地的國際辦公室和區域中心;設立國際支持服務辦公室(Global Support Service,GSS),主要負責本校教職工和學生的對外交流項目服務。哈佛大學國際化的校園文化環境還得益于多元化的人員構成,其學生、教師和校友來自全球180 多個國家。哈佛大學還專門設立了“哈佛教師暑假出國學習項目”和“校長創新基金”,以此資助教師前往海外交流、學習。
此外,哈佛大學“零點項目”(Project zero)團隊與PISA 合作,開發了《全球勝任力測試框架》。在此基礎上,該團隊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學習主題,基于現有學科課程開發了全球勝任力課程的基本框架,全面覆蓋小學至高中學段,每學年提供5 節“培養學生改善世界”的課程。根據關于全球勝任力的多個教學實證研究,從學習目標、學習結果、學習體驗和學習評估四個方面提出四條全球勝任力的教學原理。上述研究成果引領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對世界各國制定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哈佛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特色經驗在于:樹立清晰、明確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承諾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勇于應對全球問題并能將自身發展與人類命運相結合的世界公民和全球領導者。為了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哈佛大學在課程設置、研究項目、組織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將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貫穿于大學運行和人才培養過程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