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晨 宋賽萍
(1.上海市崇明區三烈中學, 上海 202164; 2.上海市崇明區實驗中學, 上海 202150)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地理課程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新人打下基礎。鄉土資源是源于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物。[1]以鄉土資源為學習載體,融通當地生產、生活與生態,可以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得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學習生活化,最終達成課程標準的要求。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們的生活習慣、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
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水熱資源豐富,島上水土潔凈,生態環境優良,具有發展農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勢。隨著崇明島被定位為世界級生態島,一大批具有崇明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如優質稻米、清水蟹、白山羊等,成為崇明生態島建設成果的名片。崇明清水蟹俗稱老毛蟹,學名為中國絨螯蟹。崇明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崇明清水蟹獨特的口感。2021年3月,一萬多只崇明清水蟹蟹苗來到云南省臨滄市,在當地人民的努力和崇明諸多部門的幫助下,清水蟹成功“落戶”云貴高原。本節課以上海和云南的“結對幫扶”為教學情境,以崇明學生熟悉的家鄉特色農產品——崇明清水蟹為主角進行跨學科教學。
本節課的研究內容取材于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和工具,對家鄉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與評價,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本節課以崇明學生熟悉的“崇明清水蟹”為教學情境,融合了地理、生命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利用一系列探究性問題帶領學生建立真實案例問題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并通過循序漸進地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跨學科探究性學習的思維和能力,最終達成轉變課堂教與學的方式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基于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目標:通過閱讀圖表資料,了解崇明清水蟹生長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培養學生信息提取與處理的能力;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崇明成為蟹苗主產區的原因以及云南臨滄養殖清水蟹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并說明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能力;了解崇明清水蟹從“烏小蟹”到“大長腿”的變化過程,感受崇明人的探索和奮斗精神,培育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以崇明支援臨滄的滬滇“山海情”的故事,感悟我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鄉村振興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課堂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圍繞學生熟悉的鄉土生活情境問題展開教學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2]把枯燥的學科知識融入真實的情境中,能夠促進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被動學變為主動學,使知識素養變為能力素養。
本節課通過一系列鄉土生活情境問題展開探究活動,設置指向教學目標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以“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貴高原”時事新聞導入新課。
材料:梁曉華是一名援滇干部,2019年7月,他從上海崇明來到了3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臨翔地處云貴高原,日照充足,秋季氣溫與崇明相似,氣候條件十分適宜崇明清水蟹的養殖,所以梁曉華來到這里后,就一直想著要把崇明清水蟹引入臨翔。從指甲蓋大的扣蟹到長勢飽滿的成蟹,金秋十月,梁曉華在臨翔收獲了成功的喜悅。那么崇明清水蟹是如何成功爬上云貴高原的呢?
設計意圖:以時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研究分析,引發學生思考,為后續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1)崇明清水蟹的生長習性
材料:崇明清水蟹成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作為地方特色產品,崇明清水蟹已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閱讀圖表資料(見圖1、表1),了解崇明清水蟹生長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

表1 不同生長期的崇明清水蟹的形態特征以及對溫度和水質的要求

圖1 不同生長期的崇明清水蟹的形態
問題:結合材料,估算崇明清水蟹的生長周期,并說出影響崇明清水蟹生長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簡要概括清水蟹最適宜的養殖環境。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閱讀材料,總結出影響崇明清水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為溫度和水質,在此基礎上簡要復述清水蟹最適宜的生長環境;討論后進行班級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歸納崇明清水蟹最適宜的養殖環境,培養學生分析與處理地圖、表格等信息的能力。分析不同時期崇明清水蟹的形態和環境要求,認識自然環境對生物生存的重要影響,培養綜合思維能力和生命觀念等核心素養。
(2)蟹苗之鄉的由來
材料:崇明清水蟹是一種在咸淡水(鹽度介于淡水和海水之間,多在河流入海口)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長的洄游生物。每年入冬時節,成年蟹不遠千里,紛紛游至崇明島附近水域,在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崇明清水蟹是一種雜食性動物,魚、蝦、螺、蚌及其幼蟲均可作為河蟹的動物性餌料,它喜歡棲息在水質清凈、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溝渠等地。崇明島的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島上水土潔凈,生態環境優良。長江口咸淡水交接、海河水交替,水中的營養鹽類和浮游生物十分適合河蟹成長。
問題:結合材料及崇明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圖略),分析崇明成為中華絨螯蟹蟹苗主產區的原因。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所提供材料,歸納中華絨螯蟹的生長、繁殖、覓食等習性以及崇明自然環境的特點,分析崇明島養殖崇明清水蟹的優勢;討論后進行展示與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崇明島的自然條件和清水蟹生長習性,分析崇明養殖清水蟹的優勢,增長學生的鄉土知識,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和生命觀念等核心素養,以及問題分析與質疑能力。
(3)“烏小蟹”的逆襲
材料:過去,崇明清水蟹因為個小體黑,賣相不好,被稱為“毛小蟹”“烏小蟹”。但近年來發展生態養殖模式后,“烏小蟹”成功逆襲為品質優、規格大的“大長腿”。下表展示了崇明清水蟹傳統養殖模式與生態養殖模式的區別(見表2)。

表2 傳統養殖模式與生態養殖模式的對比
問題:結合材料,分析崇明清水蟹生態養殖模式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的優勢。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閱讀材料,從蟹苗的選擇、水質以及清水蟹養殖過程中投放的飼料等三個角度,分析生態養殖模式的優點和傳統養殖模式的缺點;討論后進行展示與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傳統養殖模式與生態養殖模式的區別,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科學的養殖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崇明清水蟹的品質,從而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等生命科學核心素養。
(4)崇明清水蟹的高原行
材料:臨滄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毗鄰瀾滄江而得名。北回歸線橫貫而過,永德大雪山、邦東大雪山、勐庫大雪山構成了其山脈主峰,瀾滄江、怒江穿越全境。境內山巒重疊,河谷縱橫,海拔差異大,土壤條件優越,植物、動物種類豐富。臨滄的清水蟹“很崇明”。公蟹5兩多、母蟹3兩多,不僅個頭不小,口感還特別鮮美,且成蟹畝產能達到130斤左右。
問題:結合材料以及崇明和臨滄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地形圖(圖略),分析云南臨滄養殖清水蟹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并說明如何克服不利條件;小組討論,如何在臨滄進一步擴大清水蟹的規模,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閱讀圖表以及文字材料,從氣候、水質以及地形等角度分析臨滄引進清水蟹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并思考如何利用有利條件擴大清水蟹在當地的養殖規模。討論后進行展示與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云南臨滄是否具備養殖崇明清水蟹的條件,以及為擴大清水蟹養殖規模獻言獻策,學生能夠明白發展農業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理念,培養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和尊重自然、崇尚嚴謹的科學思維,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主題升華,落實育人價值
材料:近年來,在上海和云南的相互幫扶和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上海農產品在云南“落戶”,如松江大米、崇明清水蟹等,幫助當地人實現增收致富,是上海對口幫扶云南24年來,兩地山海同心、共筑小康結下深情厚誼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國實現脫貧攻堅成就的一個縮影,其中凝結了無數人的辛勤和汗水。
問題:舉例說明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哪些成績。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所見所得,分享我國在脫貧攻堅戰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
設計意圖:山海攜手,共筑小康,以崇明和臨滄相互幫扶共同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交響曲的故事,感悟我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
通過一系列的鄉土情境問題探究,學生初步實現了運用學科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的目標,做到了學以致用。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見圖2),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圖2 課堂小結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依據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凝練地理課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形成能體現地理課程獨特育人價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課程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形成熱愛和關心祖國和家鄉的情感和態度,增強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本節課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學生熟悉的鄉土情境,通過層層設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家鄉事物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環境對于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懂得了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又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