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芳 袁書琪
(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初中新課標”)的頒布是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要務,與新課程對應的新教材也正在加緊編制中。[1]初中地理新課程的研究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研究體系,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研究可達成綜合研究的整體效果。本文從核心素養(不局限于地理核心素養)的視角,比較初、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以及初中新課標內容要求的變化及其與核心素養的關系來展開研究,研究視角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從核心素養的視角研究初中地理課程,應從初、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核心素養體系的比較開始。[2]但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分學段設置與學科分類的原因,它在一線教學和教師培訓中經常被忽視。
地理學科的科學分類有三種視角: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系統地理學與區域地理學、理論地理學與應用地理學。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設置基本上采取系統地理學與區域地理學的分學段設置的方式。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要內容,雖然初中新課標增強了“認識全球”的內容要求,并單獨設置了“地理工具與地理實踐”的內容,但其內容要求的重心依然在“認識區域”。高中地理課程則是以系統地理為主,雖然選擇性必修課程中包含“區域發展”的部分,但其側重點在于區域發展原理而非某個具體區域,區域地理內容在其中僅作為說明系統地理原理的案例。[3][4]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理解地理高考內容涉及初中地理課程的原因。近年來,中學課程改革重視教學中情境的設置和應用,初、高中地理課程密切相關,地理試題情境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區域地理內容。初中新課標的第一部分“課程性質”明確規定初中地理課程要為高中地理課程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的第一部分“課程性質”也明確規定高中地理課程是與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相銜接的一門基礎學科課程,說明初、高中地理課程并非完全“串聯”遞進,而是有一定意義的“并聯”關系。
在高等院校的地理師范專業課程設置中,一般最先開設系統地理課程,然后開設區域地理課程,而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則順序相反。初中生年齡偏低,難以達成核心素養要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難度較高。從人地協調觀來看,初中地理課程的“地”是綜合各要素的區域綜合體;從綜合思維來看,無論是多要素綜合還是時空綜合,對象都是區域人地系統綜合體;從區域認知來看,不僅要認知區域特征,還要認知區際聯系;從地理實踐力來看,要體驗感悟區域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學生在系統地理知識欠缺的情況下學習區域地理,還要使用判讀難度較大的地圖等工具,難度很大。
因此,中學地理教師應實行初、高中地理課程“大循環”的教學模式,這樣初中地理新課程的研究和培訓不僅事關初中地理教師,也涉及高中地理教師。擔負地理高考復習重任的高中地理教師必須熟悉初中地理新課程,初中地理教師也可以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獲得系統地理新課程內容的指引,提高自身的系統地理素養。
明確初中地理新課程研究涉及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問題之后,[5]本文基于核心素養這個關鍵創新點展開初中地理新課程的研究。
人地協調觀是初、高中地理新課程核心素養體系中的核心,起指導各核心素養培育方向的作用。初、高中地理新課程人地協調觀素養的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初、高中地理新課程人地協調觀素養的比較
由表1可知,第一,初、高中地理新課標中人地協調觀的定義基本一致,相當于三維目標中的價值觀。初中新課標強調“人類活動”,與高中新課標中人地協調觀表現的表述一致,明確了人是通過活動與地理環境發生關系的。第二,高中新課標對人地協調觀的培育要求更細、更高,要求學生能夠辯證看待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深入到人地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后果,兼顧人地關系的問題與協調兩個方面。第三,初中新課標對人地協調觀的培育要求比較籠統,強調保護自然和綠色發展觀念,協調人地關系引用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新理念。第四,初中新課標將人地協調觀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和人文底蘊兩項素養中的人文情懷、社會責任感兩個基本點對接,啟示廣大教師在素養培育中要以人為本,并從自己做起。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突出的思維優勢,強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思維方式,在地理課程核心素養體系中起著關鍵作用。初、高中地理新課程綜合思維素養的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初、高中地理新課程綜合思維素養的比較
由表2可知,第一,初、高中地理新課標關于綜合思維的定義基本一致,與三維目標中的技能、過程與方法相關,高中新課標要求更高一點,將“綜合的觀點”提升到了方法論層面。第二,高中新課標中綜合思維素養劃分為4個學業水平層次,基本與綜合思維的3個表現相當,表現1包含了兩要素綜合與多要素綜合;而初中新課標的核心素養不劃分層次,但綜合思維的表現也涉及了水平1至3,但缺少水平4“地方綜合”。第三,初中新課標中綜合思維的對象更突顯人地關系,明確人地關系與地理環境一樣,都是一個綜合體。第四,初中新課標中的綜合思維素養還對應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兩項素養,初中新課標中的“系統、動態、辯證的思維方式”“求真務實”分別主要對應科學精神素養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基本點,“開拓創新”還涉及實踐創新素養。
區域認知在區域地理屬性較強的初中地理課程中尤為重要,在地理課程核心素養體系中起著認知基礎的作用。初、高中地理新課程區域認知素養的比較如表3所示。

表3 初、高中地理新課程區域認知素養的比較
由表3可知,第一,初、高中地理新課標關于區域認知的定義基本一致,與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關;高中地理將思維能力提升到“空間—區域觀點”的方法論和“意識和習慣”層面。第二,高中新課標不僅要求學生認知區域,還要進一步評析區域發展策略。第三,初中新課標中的區域認知對象更突顯區域人地關系,不只是區域地理環境。第四,初中新課標中區域認知要求較低,從建立空間觀念的基礎要求開始,對區域的認知集中在區域特色和差異與區域聯系兩個方面。第五,初中地理課程的區域認知素養對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責任擔當素養的“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點。
地理學科除了具有綜合性、區域性,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是地理實踐力素養提出的基點。初、高中新課標都強調素養的培育,而素養又具有“后天性”和“實踐性”兩大本質特征,所以地理實踐力不只是地理課程核心素養體系中的應用環節,還對各項素養的形成具有檢驗作用,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課程論中的應用。新時代“培養什么人”的標準不能只看學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做得怎么樣。所以,初、高中新課標都增強了地理實踐活動的內容要求,其中地理實踐力素養的比較如表4所示。

表4 初、高中地理新課程地理實踐力素養的比較
由表4可知,第一,初、高中新課標關于地理實踐力的定義一脈相承,高中新課標要求更高,對意志品質要求更突顯,與三維目標中的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相關。第二,高中新課標在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設計方案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初中新課標更關注地理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層面。第三,初、高中新課標的地理實踐力素養都對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學會學習素養,直接對應“樂學善學”基本點,也涉及科學精神素養中“勇于探究”基本點。
要研究初中地理新課程核心素養的培育,首先需要研究初中新課標的具體內容要求,其中的更新之處又是首先應該分析的。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如表5所示。

表5 初中新課程中更新的內容要求與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
據表5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第一,初中新課標新增或更新的內容要求已經覆蓋了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的所有表現,教學中應當全面、系統、充分地加以體現。第二,初中新課標新增的主題一“地球的宇宙環境”內容,與高中地理新課程一脈相承。雖然“談天”的材料很多,但教學中需要聚焦在“說地”,突出“地球是人類唯一家園”這一地球運動的核心落腳點,讓學生熟悉“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一術語。第三,初中新課標雖然不要求學生深入評析人地關系,但教師應以協調人地關系為主線,落實學生的尊重和保護自然的觀念,讓學生了解綠色發展不只是不污染、不破壞環境,而是改善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綜合思維素養培育關系的對應關系如表6所示。

表6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綜合思維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
據表6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第一,初中新課標新增或更新的內容要求已經覆蓋了綜合思維素養培育的所有表現,教學中要全面、系統、充分地體現。第二,初中新課標新增的主題一“地球的宇宙環境”和主題二“地球的運動”中要求學生理解“地球是人類唯一家園”,需要系統考慮太陽系和地月系兩個天體系統,需要動態考慮地球在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以及自轉周期的影響,需要辯證地看待公轉與自轉的相互關聯及其產生的自然現象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第三,初中新課標新增了“自然條件對中國分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歸納家鄉地理環境的特點”內容,需要學生用系統、辯證的思維考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復雜系統,理解要素間的關系不是完全正相關或負相關的,而對其中要素的學習不必求全,只需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第四,多種要素的相互聯系是初中地理課程中涉及綜合思維較多的表現形式,對應在“人文地理主要特點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內容上時,二者是雙向的相互關系,無論是人文地理特點還是自然環境,都是多種要素的。第五,時空變化是綜合思維中的動態思維方式,初中新課標新增的“高速交通”“城鄉發展圖景的推測”是對時空綜合思維的創新,時空變化的相互轉化具有較高的綜合思維素養價值。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區域認知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如表7所示。

表7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區域認知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
據表7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第一,初中新課標新增或更新的內容要求幾乎覆蓋了區域認知素養培育的全部表現,教學中要全面、系統、充分地加以體現。第二,新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素養需要落實的內容要求較多,應主要體現在地球表層、認識世界的內容要求中。第三,“國家認同感”素養需要落實的內容要求也比較多,應集中體現在認識中國的內容要求中。初中新課標增加了南海諸島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內容,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充分認同我國的海洋領土和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可以略低于高中。港澳臺地區的相關內容都增加了“歷史文化傳統”部分,教學中需要讓學生了解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第四,區域特征是初中地理課程區域認知的重要對象,初中新課標新增了地理位置、河湖等地理要素特征和概括性的“區域差異”內容,教師要在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構建區域特征認知框架。第五,區域聯系是初中地理課程區域認知的另一重要對象,初中新課標新增的改造環境、經濟社會等區際聯系內容都要提升到新增的“區域聯系的意識”上來認知。第六,家鄉是區域地理最底層的區域單元,是家國情懷的根基,初中新課標中認知家鄉的部分去枝強干,加強了綜合性和實踐性,需要讓學生充分體悟愛鄉情感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內在關聯,結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進行教學。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地理實踐力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如表8所示。

表8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要求更新與地理實踐力素養培育的對應關系

(續上表)
據表8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建議。第一,在觀察認識過程中盡量圖文并茂,相關資料的運用在初中新課標中增加較多,可以培養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第二,初中新課標下的地理實踐力素養不局限于室外,在課堂上也需增加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在描述地球大小、演示地球運動等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模型制作、軟件模擬等加深理解,培養樂學善學素養。第三,初中新課標增加了較多的實地考察內容,包括地形識別、文化景觀、鄉土地理等,需要充分培養學生知行合一、不畏困難等意志品質和能力。第四,初中新課標新增或更新的內容要求已經覆蓋了地理實踐力素養培育的所有表現,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有效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通過初、高中地理新課程核心素養的對比,以及初中地理新課程內容要求更新部分與核心素養的對照,可以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初中地理新課程核心素養及其培育,讓教師基于初中地理新課程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學。同時希望本研究能夠為初、高中地理教師的新課程培訓提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