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翻元
摘要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家校社協同育人正面臨著角色定位變化、育人價值認同差異、教育資源利用不均、協作意識淡薄等困境。為了應對這些困境,學校亟須找到三方實踐路徑,通過提高三方協作育人意識與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樹立平等的協作育人觀念,建立長期協作戰略規劃,不斷推進協作育人制度化、體系化,以期更好地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
關鍵詞 家校社合作;雙減政策;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05
為進一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構建良好教育生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要求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明確提出要在完善家校社協同機制、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等方面下功夫[1]。這一政策的實施給家校社協同育人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在家校社協同育人過程中找到其內在問題和原因的同時,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尤為重要,全社會形成減負共識的同時,多方能夠主動協調、同頻共振,達到最佳育人效果,更好地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性發展。
1“雙減”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面臨的困境
隨著2021年頒布的“雙減”政策落地,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面臨種種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角色定位帶來的挑戰
“雙減”政策的實施引起社會培訓機構的壓縮和校外培訓時間的縮短,學校在如何減負增效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政策實施以來,學校課后服務時間顯著延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學校教育權力的擴張。由此將導致兩種局面的發生,一種是家長選擇完全信任學校,將孩子放心交給學校;反之,則是不信任,將以其他方式為孩子“加餐”[2]。“雙減”政策實施后,在對家長教育焦慮情況的調查中發現,87.0%的受訪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感到焦慮[3],焦慮只能引發更多的家長陷入外減內增的困境,減負共識更加難以達成,這樣下去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時的家校社協作也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這樣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將大打折扣,對此,家校社三方在角色定位、分擔育人責任與使命等方面也愈加模糊。
1.2資源配置利用不均
當前我國城鄉區域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資源共享不到位等問題仍然突出。有研究表明,家長的收入、受教育水平對校外教育的需求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村家長,收入和教育期望較低,對額外教育支付意愿低,獲取社會資源的認識和方法不足。相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通常獲得較高的教育收益,經濟水平較高,為教育支付的意愿強烈,所以他們更愿意選擇額外校外教育[4]。此外,在社會公共教育資源方面,存在質量參差不齊,資源利用率低下,部分農村學校設備設施水平低,教師教育水平不足,家長教育觀念陳舊等問題。
1.3協作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家校合作的樣態依然不容樂觀,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的層面,還停留在“邊緣性參與”的狀態。從學校層面來說,傳統的家校社合作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家校社合作的主題和內容、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決策多從學校和教師層面出發,很少關注家長的需求與社會的意愿[5]。從社會層面來說,我國家校社協作教育中的社會教育資源發展較為緩慢,當下社區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不夠,難以建立良好的家校社合作關系。
2“雙減”背景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困境剖析
2.1家庭層面
“雙減”的初衷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然而在我國不少家長因受應試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仍想方設法選報一些校外培訓,以此緩解教育焦慮[6]。不少家長平時很少與教師主動取得聯系,只有當學生出現無法管教的問題時,才會主動去和老師溝通。此外,雙方合作的效果也令人擔憂,調查表明,有44.7%的家長認為當前的家校合作形式大于內容,62.9%的家長參與學校的家校合作讓人身心疲憊[7],由此可見,當前家校共育的效果不容樂觀。
2.2學校層面
學校層面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教育主體缺位,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時間和精力有限,教師除了備、教、批、改、輔等日常教學工作外,還有各種教研活動以及其他臨時性非教育教學工作,這些沉重的包袱直接導致教師的休息時間被嚴重擠占,很難騰出時間思考這些問題。二是能力的限制,數據顯示,30.2%的班主任認為現有專業能力不足以滿足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需求,能解決家長家庭教育問題的教師僅占 26.4%[8]。
2.3社會層面
當下我國家校社聯動層面協同育人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主要表現在家庭對社會資源開放共享方面缺乏主動性,造成資源閑置,無法最大化利用;二是表現在社會教育資源的供給與家長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匹配或匹配度低下;三是家庭教育指導體系不健全、資源獲取不夠便捷,無法為從根本上解決家長的困惑;四是在教育政策宣傳、引導方面存在欠缺。許多家長因受其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確深入理解新出臺的教育政策,且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也會使家長陷入焦慮,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家校社三方的有效協作。
3“雙減”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思考
3.1提高家校社三方協作意識與能力
一方面,多方主體必須認識到合作能力的提升可使多方受益。家長對待家校合作的參與意愿、意識以及信念直接影響家校合作的效果,家長參與度高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9]。此外,三方需增強溝通的主動性和實效性。學校和家庭需就學生在家或學校的真實表現、學習狀態等內容相互坦誠交流,共同精準訂制教育舉措,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五項管理中的手機問題,青少年沉迷于手機等電子產品無法自拔,若沒有家校社共育之策,僅靠家長一方的管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雙減”背景之下家校協同共育的開展,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有效配合,然而就目前來看,許多教師缺乏合作能力,甚至有部分教師家校協同勝任力明顯不足。受袁柯曼等學者提出的“中小學教師家校合作勝任力模型”啟發,家校雙方需要做到:首先,中小學教師必須掌握必備的家校合作基本知識與技能,也就是需要更進一步學習有關家校協同育人的相關知識;其次,雙方需要具備家校合作的態度和價值觀,與此同時,要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在日常工作中,雙方需要積極互動提高實效性;第三,具備相關的個性與成就動機,學會主動在實踐中多反思、多思考,從而獲得進步和提升。
3.2創新家校社共育新模式
針對當前家校社共育中合作內容、模式單一等問題,家校社主體應積極探索創新協同育人模式。一方面,通過媒體、網絡平臺等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讓社會資源更大程度地共享起來,增強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獲取的便捷性;另一方面,通過線下建立好家長學校,并通過家長沙龍會、社會開放日、社會實踐等形式定期組織家校社交流活動、有針對性地提供教育指導服務。例如,當前各大中小學教室使用的希沃白板,教師可利用希沃平臺的“班級優化大師”軟件,實施精準點評、在線反饋,家長手機客戶端可同步更新,讓家長更清楚、全面地了解孩子,從而制訂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策略。此外,三方必須意識到合理利用身邊的各種社區資源是進行校社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青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和其他事業單位等社會機構是聯合開展公益活動的重要場地,在活動中促進家校社三方協同育人,讓社會機構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主陣地,打破家校社三方教育的壁壘,從而讓生命個體在家校社共育的磁場構建中放射出更大的能量。
3.3樹立平等協作的育人觀念
平等協作的育人觀念是構建家校社和諧關系的重要基礎。交疊影響閾理論強調三方合作要“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又強調三者合作過程中的平等性,三方的教育交疊影響力方能取得更加全面的育人效果,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0]。那么,做好平等協作育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三方需樹立平等的協作育人觀念,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平等且獨立的主體,各主體地位保持平等,不存在權威關系。其次,協同育人強調全員參與,不僅需要家長、學校、社會、政府多個主體共同參與,而且各主體還需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提高自身合作能力。最后,三方需自我校正偏離育人目標的不合理家校合作行為,促使家校合作走向良性發展,真正實現通過確定育人共同目標來聚焦家校社多方教育力量,促進個體的學習和發展。
3.4建立長期協作戰略規劃,不斷推進協作育人制度化、體系化
為了確立家校社長期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家庭教育五年規劃”強調,到2025年,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理念要更加深入人心,倡導因地制宜地探索完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有效機制和模式,盡快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那么,為了使家校社三方建立起以學校為指導、家庭落實、政府推進、社會協同的育人格局,使家校社協同機制有效運轉的同時,能夠切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首先,需要研究建立自上而下的家長委員會組織體系,國家層面的家長委員會負責宏觀領導;省家長委員會負責執行上級政策與指導地方家校社合作工作;各地家長委員會根據地方特色,與各校家長委員會因地制宜地做好本地家校合作工作;其次,政府必須完善家校社管理運行機制和各項規章制度,促進多方協作機制的有效運轉與協調。其三,政府與社會主體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督導與考查機制,將其納入評價體系,并細化評價考核指標,最終將其納入家校社長效合作機制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7-24).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9601.htm.
[2]王賢德.“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協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2(2):28-33.
[3]黃沖,王志偉,姚奕鵬,等.“雙減”實施后72.7%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N].中國青年報,2021-09-16(10).
[4]李弘毅.轉型社會的職業分層結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