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云
摘要 加強勞動教育既是推進新時代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有機載體,也是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為踐行新時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有效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推動勞動教育進程,但在開展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境:對勞動教育認知片面、勞動教育協同缺位等。為切實保障勞動教育體系,高職院校應從完善“勞動+實踐”教育課程體系、優化“雙師型”勞動師資隊伍體系、構建“三位一體”勞動教育實踐體系三個層面實施路徑探索,以期為高職院校健全勞動教育體系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價值;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07
從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有關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到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與《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兩個文件的印發與實施,均為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系統化、長效化發展提供可持續指導。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圍繞服務國家人才戰略需求,構建科學、系統的勞動教育體系,以此促進高職院校勞動育人水平整體提升。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應堅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構建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將勞動教育與個體的全面發展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理性回歸[1]。
1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價值意蘊
1.1落實立德樹人的有機載體
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勞動教育在貫徹落實五育并舉理念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推動實現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應牢牢把握勞動教育的深刻內涵,以實施勞動教育為契機,倡導學生養成勞動最光榮、最美麗的價值理念[2],建立人人主動勞動、尊重勞動、喜歡勞動的校園文化,進而實現五育融通發展。
1.2推動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徑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任務與首要職責,實施勞動教育體系應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全面發展相適應[3]。高職院校通過強化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有機融合,進而實現個體素質的有效提升與全面發展[4]。作為技術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深刻把握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依托各級各類實訓、實踐活動,拓展大學生的勞動方式,拓寬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積極發揮創新能力,激發個體創造活力,使其在勞動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與實踐能力,最終以正確的勞動觀念、堅定的職業道德信仰促使其開展高質量的職業生活,進而彰顯全面育人的價值與成效。
1.3傳承優秀文化的時代使命
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還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勞動教育的元素。古有養蠶制衣、拉犁耕作,今有大國工匠、大任擔當,這無不彰顯出人民對勞動的熱愛與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加強勞動教育既是對過去傳統文化中尊重勞動思想的繼承,也是對當今社會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思想的批判[5]。就高職院校而言,勞動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勞動,積極探索勞動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勞動過程中深切學習與領會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講述好勞動故事,敢于嘗試,勇于挑戰,潛心挖掘創造性勞動,以此激發時代新人的創新活力與使命擔當,在傳承優秀文化的進程中奉獻一己之力,展現一技之長。
2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現實困境
2.1勞動教育認知片面化
高職院校所實施的勞動教育體系應涵蓋職教特色與職教風格,在指導思想上做好頂層設計,在資源利用上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嚴格落實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科學統籌,做到有的放矢,鞏固成效[6]。盡管如此,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并未充分發揮其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勞動教育形式單一化。多數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學生實習實訓、寒暑假社會實踐以及校內勤工儉學,缺乏多樣化的實踐形式。第二,勞動教育課程零散化。碎片化課程設計較多,暫未形成科學、系統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或把單純的勞動實踐課程統稱為勞動教育課程,缺乏理論化的設計。另外,當前受社會享樂之風、拜金主義、拿來主義的影響,學生對于勞動觀念的理解存在偏頗。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勞動教育價值觀的引領是高職院校構建勞動教育體系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在開展勞動教育之前,高職院校可根據本校特色與學生特點深入探討適合本校發展的勞動教育,尤其需要討論本校開展的勞動教育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內容,何為主要的價值引領。
2.2勞動教育協同缺位化
勞動教育的全方位開展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作用。然而,當前“重文化知識”的家庭觀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以至于在家庭環境中缺乏基本的勞動訓練與勞動技能養成。部分家長出于心疼孩子、保護孩子的角度,沒有讓學生在業余時間接觸家務勞動,家庭層面的勞動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學校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缺乏精細化設計,如:部分校本勞動教育教材沒有與學校特色相結合,沒有與校內各專業相契合;多數學校依靠輔導員和班主任開展理論層面的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學校資源以及學校所在地區資源的利用率較低,校企合作資源開發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教育評價量化指標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再次,社會層面所提供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有待進一步拓寬。部分行業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出發,其生產基地或實踐基地不完全對高職學生開放,從而導致高職院校在創建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時遇到瓶頸。與此同時,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也是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又一現實難題。
3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實施路徑
3.1有機融合:完善“勞動+”實踐教育課程體系
為做好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高職院校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兼顧理論提升,也要兼顧技術革新。因此,在設計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案時,高職院校應充分考慮本校的辦學條件、辦學特色以及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與本校適配度較高的勞動教育課程[7]。
第一,高職院校應著力打造“勞動+思政”實踐課程。高校可以積極邀請行業帶頭人、當地地區勞模、省級技術能手等進校開展講座,通過個人的勞動故事與勞動經歷,為學生深入普及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加深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思考。同時依托校史館、黨史館等文化場館開展勞動素養文化沙龍,引導學生不僅要提升勞動技能,而且要注重培養勞動素養。
第二,高職院校可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圍繞頂崗實習與實訓任務等形式,形成“勞動+實習”實踐課程。通過實習、實訓等使學生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與技能水平。同時,高職院校利用自身優勢與專業特色,積極參加創新創業項目、職業技能大賽和志愿者服務項目等活動,大力發掘勞動教育實踐渠道,打造多元勞動教育平臺[8],立足專業發展潛心鉆研技術,培育個體技術能手。
第三,高職院校可利用當地地區優勢資源,形成“勞動+志愿”實踐課程。高校積極與當地有關部門聯合協作,參與當地重大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切實感受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凸顯校園勞動教育的特色。與此同時,高校可以參考“勞動+競賽”的模式,以宿舍為勞動陣地,開展最美宿舍等活動比拼,讓學生在日常勞動事務中養成主動勞動的意識,切實體會勞動的崇高與美麗。
3.2補齊短板:優化“雙師型”勞動師資隊伍體系
面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提質增效,打造一支專業素養深厚、技術技能水平高超、綜合素質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尤為重要。
首先,高職院校可依據本校的勞動教育培育目標,成立勞動教育領導小組與勞動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主要負責研究本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整體部署與具體實施安排,有針對性地對開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以及未考慮在內的問題進行調整與指導。
其次,圍繞勞動教育研究中心,以團體協作的形式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該教師團隊應包括專、兼職勞動教育教師、行業技術能手、企業帶頭人等,有針對性、分類別地對勞動教育實施方案開展討論,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結構化、專業化、精細化。
最后,高職院校要為“雙師型”勞動教育教師創建工作平臺,合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建立校企師資雙向循環機制,一方面派遣本校專業教師入駐合作企業頂崗鍛煉;另一方面邀請行業技術能手充當學校勞動教育實踐導師,同時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或技術能手創新工作室等,促進勞動教育成果高效轉化,全面提升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綜合水平。
3.3多元協同:構建“三位一體”勞動教育實踐體系
為保障學校勞動教育的穩步實施,高職院校應積極發揮家庭勞動教育與社會勞動教育的左膀右臂功能,著力構建“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
其一,家庭勞動教育應以樹立正確的勞動理念為核心。家長應扮演好自身角色,發揮好榜樣作用,推動家庭禮儀、優良家風的形成,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主動服務、勤勞刻苦的生活作風,形成積極正向的勞動理念。
其二,學校勞動教育應牢牢把握勞動教育的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既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志愿活動、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又要合理利用校企合作、校友合作等有效資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接受勞動教育的洗禮,深入思考勞動教育的意義,同時收獲勞動成果、體會勞動精神。此外,學校應積極營造勞動教育氛圍,利用好學校園地、“一站式”學生社區等育人陣地,發揮校內外新媒體平臺的引領作用,增強校園勞動文化宣傳,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其三,社會勞動教育應積極為學校勞動教育提供實踐場所,在滿足基本條件的情況下,還應積極建立校社勞動合作基地。學校層面也可根據相關行業、企業的要求,向其提供實習實訓或頂崗實習的實習生,通過實習指導人員的言傳身教與行業企業的勞動價值引領,激發學生的勞動潛能。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多樣化的教育實踐平臺,應著力打通課程思政、第二課堂以及校外平臺的渠道,多方位、多層次構建勞動教育協同育人體系。高職院校還可利用地區優勢特點,與當地相關部門產生聯動效應,拓寬校企合作溝通渠道,與社會機構、企業行業共同建立勞動教育資源對接平臺,制訂勞動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以此為高職學生提供一定數量、長期穩定的勞動實踐基地,進而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保障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常態化運行。
基金項目: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各類課題校級培育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22MYPY72)。
參考文獻
[1]鄧紅彬,曹剛.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三重維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1):39-43.
[2]邱家洪.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五個著力點探析[J].南方論刊, 2022(2):85-86,89.
[3]李姝儀,馬君.新時代高職院校加強勞動教育的價值、優勢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3):28-35.
[4]馮瑞,楊麗麗.新時代高職院校加強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3(5):18-21.
[5]何虎生,王瑋.習近平新時代勞動教育觀的文化底蘊[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8(4):16-23,105.
[6]高軍.新時期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21(14):49-52.
[8]張雷,李美娜,陳惠軍.新時代高職院校加強勞動教育的路徑探討[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39(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