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媛 吳長勇
摘要 一流專業建設是一流學科建設的基礎。省級一流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緊緊圍繞貴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發展戰略,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研究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的專業定位、建設思路,提出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專業建設舉措,以期為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思路和舉措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06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以一流專業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以培養出高水平的優質人才。近年來,學者分別對省外高校一流專業建設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2018年,楊頻萍等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學科專業評價創新進行了研究[1];2019年,張忍、董紅杰、王凱、閆長斌等基于“雙一流”戰略背景對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進行了研究[2-6];2020年,仇一微等對“雙一流”背景下行業特色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路徑進行了研究[7]、2021年王玉婧等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高思超以西華師范大學為例,對一流專業建設進行了研究[8-9];2022年,陳志剛等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軟件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思路進行了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0]。但對“雙一流”背景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的研究目前尚未見報道。鑒于此,本文將立足貴州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緊緊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發展戰略,結合資源環境建設實際,充分發揮財經類大學教學資源優勢。在大力建設“雙一流”高校背景下,本文以貴州財經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例,探討其如何通過“五個一流”建設工程,助力一流專業建設,為服務貴州資源、環境與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省級一流專業定位
經過多年的建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于2022年6月獲批省級一流專業,該專業主要研究其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立足于GIS、RS及GPS技術的運用,學習并掌握水資源、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利用與評價、資源環境遙感等資源利用和環境發展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方法。為貫徹落實新國發2號文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大省屬高校的要求,本專業緊緊圍繞貴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主戰略及“四區一高地”主定位,培養學生的基本政治素養,使其掌握地理學科、經管學科的基礎知識,具有本專業理論技術方法的應用技能,能夠進行資料梳理與分析、定量研究和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初級學術研究;掌握自然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技術技能,并對自然資源的持續高效利用進行高效管理,能將經濟管理知識靈活應用到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中;具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能在團隊中與他人進行有效協作溝通;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強,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2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思路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緊緊圍繞“雙一流”建設發展戰略,致力于建成貴州特色、國家一流專業。本專業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堅持“以本為本”、落實“四個回歸”,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創新人才,目前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建設標準。論文圍繞學校和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明確專業定位的基礎上,將創新創業、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全面對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先進理念,實施“一流課程建設、一流團隊建設、一流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及一流教學質量標準及保障體系”等“五個一流”工程,著力提高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以期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及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3省級一流專業建設舉措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重要舉措主要表現為專業綜合改革,打造“一流課程、團隊、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教學質量監控是提升教學質量,實現“一流專業”的重要途徑,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舉措重點包括以下“五個一流”建設工程。
3.1一流金課建設研究
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本專業培養方案中6個模塊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不同模塊均由若干課程支撐,課程體系不但具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而且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前瞻視野、經濟管理和資源環境技術學科的交叉優勢;合理設置選修必修課程比例,選修比例一般不少于27%,增加本專業前沿技術類且學生感興趣的選修課程;合理設置課程實踐比例,實驗實踐教學學分(學時)占比一般不少于26%;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打造專業特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特色課程,體現經濟管理和資源環境技術交叉學科的特色,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地理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加快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建設與引入,推廣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促進本專業一流金課建設。整合教研室資源在“十四五”期間編寫專業教材,全力打造3門省級專業“金課”。
3.2一流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教學團隊建設須符合課程體系規律,本專業在一流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分階段、分步驟建設了三個教學團隊,主要舉措如下:①大力加強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培養:2022年,本專業帶頭人魏媛教授帶領骨干教師在廈門參加了為期7天的教學能力提升培訓。②加強“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本專業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和協同共建平臺,組織專任教師到行業鍛煉,2021年本專業選派賀祥老師到貴安新區自然資源局進行掛職鍛煉。③致力中青年教師的能力提升:本專業致力于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和教學技能的提升,不斷優化青年教師的學歷和職稱結構,提高高學歷高職稱教師的比例。2022年鄧兵副主任帶隊參加了青藍老師培訓計劃,趙蕾老師晉升了副教授職稱,王哲捷老師考取了博士。通過以上舉措,本專業優化的師資團隊有力地推進了一流專業建設。
3.3一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根據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需要、結合貴州“四化”發展戰略,本專業一流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交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實施主輔修制,在滿足主修畢業條件的前提下,可獲得輔修學位證書,通過學科協同培養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實施國內外協同聯合培養,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化水平;實施卓越人才培養教育的科教、產教融合,培養學術水平優異的行業高質量人才;實施大類招生培養,采取1+3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三學期制:學生可以在第三小學期參加學術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科研實踐和升學能力;推動優秀本科生提早開展科研、強調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鼓勵本科生導師、研究生導師以指導科創項目、學業競賽等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3S技術等先進技術,將學術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先進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才培養模式中,加強學生學術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綠色發展視野的培養,助力創新型、學術型優秀本科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
3.4一流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
①本專業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改革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教師團隊積極帶領學生運用GIS、RS及GPS技術、CAD軟件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過程中的田園鄉村規劃、城鄉資源環境調查、評價與規劃及美麗鄉村建設;②教研室教師鼓勵并指導本科生積極申報或參與貴州財經大學校級本科生年度科研項目、積極參加本科生導師的科研訓練,使學生接受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創新意識、協同攻關及初步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不斷提高學術論文發表、研發專利的水平;③激勵本科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大賽和挑戰杯比賽;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到創新創業園、高校創業孵化基地進行創新創業實踐,2022年本專業學生獲得省級挑戰杯比賽一等獎;④本專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本科生創新創業成果展、本科生科創競賽總結表彰大會、“互聯網+”大賽啟動儀式等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社會服務水平。
3.5一流教學質量標準及保障體系研究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一流教學質量標準及保障體系。①構建了齊全、合理的理論教學、實習實驗實踐教學、考務、畢業設計(論文)等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并制訂了相應的制度文件,確立了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標準及相應管理辦法;②教學各環節的質量監測和跟蹤。構建了教學各環節完善的監控體系,搭建全方位的質量保障體系、學院督導總體負責、各系協調落實、教授委員會業務指導、教務科具體實施的組織體系,實施教學質量監控;③確立了學生評教,教師互相聽課評教,校、院、系統三級督導組檢查,院領導監督四維課堂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學情況進行全面評估。通過質量監控與反饋,使各個環節的質量處于有效監控狀態,并對相關的信息進行質量分析,從而達到持續提高質量的目的。
4結語
本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貴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發展戰略,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對新時代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在明確專業定位的基礎上,探究省級一流專業的建設思路,以“五個一流”建設工程為突破口,提出相應的建設舉措。但對于省級一流專業建設的成效有待于進一步總結提煉,從畢業生的質量、就業率與升學率等方面進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成效的總結和分析文獻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雙一流背景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一流專業建設研究”;貴州財經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創新項目“‘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研究”(2021108)。
參考文獻
[1]楊頻萍,汪霞.“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學科專業評價創新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6):65-73.
[2]張忍.“雙一流”戰略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3]董紅杰,白靜.基于能力提升的會計學“一流專業建設”探索[J].財會通訊,2019(34):36-40.
[4]王凱,胡赤弟.“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績效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以學科—專業—產業鏈為視角[J].教育研究,2019, 40(2):85-93.
[5]閆長斌,時剛,張素磊,等.“雙一流”和“雙萬計劃”背景下學科、專業、課程協同建設:動因、策略與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 42(3): 35-43.
[6]田曉四.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一流專業建設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4):133-136.
[7]仇一微,舒凱征.“雙一流”背景下行業特色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20(5):60-70,96.
[8]王玉婧,劉甜.一流課程與一流專業關系及建設思路分析——以應用型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21(3):25-29.
[9]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西華師范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1(4):1-3.
[10]陳志剛,石金晶,奎曉燕.“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軟件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思路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22(6):27-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