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要 文章從經管專業學生“實踐難”和高校“報銷難”問題入手,基于財務信息化視角,闡述了構建高校財務處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必要性和構建路徑,提出了高校財務處產學研協同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 財務信息化;高校財務處;實踐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11
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提升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會計學等經管類專業,由于崗位性質涉及企業資金、商業秘密等核心要素,長期難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實踐教學平臺,更是難以接觸當今前沿的財務信息化軟件技術和硬件設施。與此同時,高校財務處由于高等教育擴招和教科研事業發展而面臨報銷難,由此產生困擾高校教學上的“實踐難”和管理服務上的“報銷難”兩大難題,研究如何破解兩大難題,實現產學研協同、優勢互補的良性循環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劉海英等(2021)認為,傳統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不再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五維互動、螺旋遞進”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1],趙雪虹(2022)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2],宋東紅(2022)針對高校普遍的財務報賬難問題進行了分析,從報銷制度、報銷參與人員、報銷手續和信息化建設角度談了問題成因和解決方案[3],綜上可見,當前研究局限于在教學中談教學,在財務中談財務,沒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發掘實踐教學和財務實務互補的優越性和可能性。
1構建高校財務處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必要性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并試行,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技能,在實際工作中化解高校理論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專業知識儲備。構建產學研協同的實踐教學平臺,筑牢學生實踐學習的基礎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財務管理相關工作,會計學屬于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型學科,是經濟管理類專業重要的基礎性必修課程。學習會計學專業知識,不能僅依靠課堂上的PPT和教材來學習,必須要結合實際業務工作,才能真正領會會計工作的準則要義,糾正個人理解和業務實際的偏差。然而財務部門屬于企業核心崗位,涉及商業秘密和資金安全等諸多敏感問題,即使是支付實習費用,企業也難以接受毫無經驗的學生進行財務實習。部分共建實習基地企業雖勉強接收實習學生,但實習范圍也僅限于核心業務之外的輔助性工作,難以觸及系統性、實質性的財務業務,形成了“熱門專業實踐遇冷”的教育堵點。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于財務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不斷上升,然而企業需要的是有實操經驗的財務人員,而這恰恰是畢業學生的現實短板,這種特殊的“供需矛盾”也倒逼高校盡快調整教學模式、優化培養路徑。構建產學研協同的實踐教學平臺,是化解經管專業學生實踐難問題的必然要求。
與經管專業學生“實踐難”現象同時存在的是高校財務處“報賬難”,由于高校近年來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應增加,高層次人才匯集,高校科學研究和對外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辦學經費、科研經費體量逐年增長,使得高校財務工作量成倍增加,受限于高校事業單位編制定額,財務人員配備明顯不足,因而形成了“報賬難”問題。與中小企業相比,高校財務處人才隊伍層次高,絕大多數人員擁有碩士、博士學歷和中、高級,甚至是正高級會計職稱,是一支擁有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早已達到部分高校“雙師型”師資的崗位標準。此外,高校規模大、財務管理規范,財務治理水平較高,財務管理軟、硬件設施配置齊全,信息化水平高,管理理念具有系統性和前瞻性,基礎條件和管理水平遠超中小企業。構建產學研協同的實踐教學平臺,是優化校內資源配置滿足經管專業學生實踐的必由之路。
2構建高校財務處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路徑
2.1創新高校財務處業務運行機制
全面梳理高校財務處業務流程,將預算編制、經費劃撥、會計核算、憑證稽核、資金出納、檔案管理、后勤財務、稅收申報、績效評價、財務信息化等業務工作進行優化重組,改變過去條塊式、科層化的業務管理模式,梳理出“資金流”“業務流”“信息流”三條主線,為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方便學生輪崗實踐創造良好的體制和機制基礎,實現高校財務處的流程再造,明確業務科室的分工范圍,明晰業務管理權限邊界,將互不相容、需要執行回避制度的崗位分割在不同科室,利于實踐教學管理,避免實習學生在混崗和輪崗實踐學習中造成管理風險。在高校財務處設置對接教學院系的實踐教學選培辦公室,負責選拔參加校內實踐的學生,聯系教學院系安排實踐教學計劃,調配混崗、輪崗進度,組織實踐教學督導和考評,規范實踐教學日常管理。選培辦公室可與高校財務處綜合辦公室合署辦公,有利于增強高校財務處的內部協調,打通管理服務和實踐教學間的溝通渠道。
2.2整合升級校內財務信息化建設資源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加大了對高校學科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高校人才匯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也不斷提升,科研和社會服務收入增加,為保障學校高質量發展,高校財務處在人才儲備和財務信息化建設上持續發力,依托高校智慧校園建設,配置了一批一流的硬件設施和高水平的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與此同時,經管類教學院系在專業建設和學科升級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絕大多數高校建立了會計仿真實驗室,虛擬仿真銀行、財務室等工作場景環境,并配置了相關財務軟件和案例數據庫,稍加改造即可投入高校財務處實務工作中使用。構建高校財務處創新實踐教學平臺,以此為契機,整合校內財務信息化建設資源,高效利用閑置軟硬件設施,實現優勢互補、提質增效。
2.3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傳統實踐教學采用PPT加書本的模式,教學院系師資多為高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教學崗位的碩博士,從校門到校門,教師本身就缺乏實踐經驗,進行實踐教學也就很難脫離“紙上談兵”,且在當前學科發展和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下,往往是重科研而輕實踐,實踐教學分配精力有限,難以充分實現預期目標。構建高校財務處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充分利用高校財務處豐富的實務師資人才和一流的財務信息化資源,按照“資金流”“業務流”“信息流”三條主線開展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財務管理業務,將理論知識上升為實踐技能,真正掌握課程核心要義。由高校財務處組織規章制度和整體業務流程講解,財務處各職能科室組織具體業務工作重點、操作技巧與常見誤區講解,將參與實踐學習的學生分組定崗,指定相應的帶教指導老師,建立“總―分―帶”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整個實踐學習期間全過程真賬實操,真實體驗賬務處理及業務流轉過程。利用高校財務處資源,聘請財政廳、審計廳、稅務局、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等相關單位業務專家作為兼職導師指導實踐教學,也可以定期為實習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講解行業實務經驗和專業前沿動態,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2.4動態調整實踐崗位與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應當貫穿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在有限的實踐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完整地經歷高校財務處實務工作的所有流程,建立動態調整實踐崗位和教學內容的機制,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實務工作,按照“資金流”“業務流”“信息流”三條主線動態分組定崗,可以有效分流參與實踐學習的學生,既可以避免集中擁擠在同一業務崗位,又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清晰的業務流程,增強對實務工作的感性認識。動態的分組定崗,每個崗位不限制輪崗期限,而是制訂輪崗能力條件,熟悉本崗工作、達到輪崗能力要求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下一環節,晉級調崗的動態分組制度,可以照顧到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使之適應不同的實踐教學進度,也可以激發學生爭先好學,爭取早日晉級下一環節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撰寫崗位實踐心得和實踐學習報告,定期對實踐學習報告進行考核評價。針對當前“大智移云”的財務信息化發展趨勢,適當補充實務工作所必需的Python、SQLServer、EXCEL等軟件操作知識,充實和豐富實踐教學內容,讓實踐環節更接地氣、更貼近工作實際。由選培辦根據實踐教學實際,動態提出改進措施和優化方案,從而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拾遺補漏,強化專業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
2.5優化系統授權管理和內部控制
財務信息化是構建高校財務處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基礎,更是成功的關鍵所在。過去的手工記賬和人工審核方式,高校財務人員盡力完成手頭工作已是不堪重負,若再由毫無經驗的實習學生操作,出現一點錯誤就得返工重做,甚至是產生真正的經濟損失,涉及教職工薪酬收入、科研經費等個人信息更是不可能讓實習學生接觸,而在財務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實踐學生的加入成為可能。高校財務處需要優化財務系統授權管理,健全高校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所有人員登錄財務系統均需要輸入賬號密碼或者刷身份卡,由系統記錄使用人員的查詢和操作記錄,為每位參加實踐學習的學生建立單獨的系統登錄賬號,該賬號為指導老師的子賬號,由指導老師全程監控管理,賬號登錄及操作信息全程可控、可追溯,嚴格對學生錄入的信息進行分級授權。對學生錄入的信息應實行雙審核制度,由崗位指導老師進行初審,復核崗的人員認真履行復核職責,及時糾正錯誤信息,每日下班前須做好對賬工作,由指導教師檢查、核對,確認系統記錄、開票記錄、銀行記錄三者無誤后及時入賬,切實做到賬務“當日清、當日結”。建立系統登錄賬號退出機制,對完成崗位實踐的學生賬號進行注銷,并及時下載存檔相關操作記錄備查,加強票據和用印的日常管理,嚴格各類票據的領用與核銷,嚴格執行用印審批,逐項登記用印記錄,用完備的內控制度和先進的財務信息化手段為學生實踐學習提供安全性保障。
3產學研協同的創新探索
3.1更新實踐教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實踐教學理念,整合高校內部資源,變仿真實驗為全真實操,跳出傳統實踐教學PPT加書本的固化模式,按照“資金流”“業務流”“信息流”三條主線動態分組定崗,建立“總體講解、分組學習、帶教指導”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打破“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實踐教學理念,創新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3.2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高校財務處是服務高校發展的核心部門,依托財務信息化建設,深入發展業財融合,將化解“報賬難”與“實踐難”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針對內在聯系找到互補優化的可能性,既能充分發揮高校財務處財務管理的核心職能,又能幫助經管專業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打造人才培養的創新高地。
3.3優化學校資源配置,管理與育人共發展
整合校內財務信息化建設資源,高效利用閑置軟硬件設施,既充分利用了高校仿真實驗室和財務管理系統等資源效能,又釋放了高校財務處高學歷、高職稱的“雙師型”財務干部隊伍的實踐教學潛能,激活了高校內部干事創業的新機制,實現財務管理與人才培養雙豐收。
3.4建立健全內控機制,完善財務信息化體系
通過實踐教學平臺構建,全面梳理高校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用內控制度和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實踐學習提供安全性保障。一人一號登錄,分級授權操作,賬號使用信息全程可控、可追溯,以用促建,健全完善財務內控機制,產學研協同促進財務信息化體系創新。
3.5產學研協同創新,挖掘財務信息化內涵
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高校財務人員將實踐經驗反哺理論創新,對于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實際問題,結合內部控制、管理會計等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點難點進行相關研究,帶領學生參與財會應用研究探討,積極申報校級、省級乃至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做到產學研充分融合,深入挖掘財務信息化新內涵。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安徽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SKL2021202212)。
參考文獻
[1]劉海英,趙改玲,黨曉峰,等.基于“新商科”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創新[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42(3):31-38.
[2]趙雪虹.“三全育人”視域下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2(6):100-103.
[3]宋東紅.淺析高校財務報賬難的基本根源與對策[J].質量與市場, 2022(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