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迪
摘要 目的:探索口腔影像數據庫的構建與在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借助多種臨床影像資料,利用MySQL構建樹形結構的口腔影像數據庫。在課堂教學及臨床實踐過程中將學生分組后應用口腔影像數據庫,通過問卷調查、期末考試及模擬考核的方式,對學習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在調查問卷得分、理論與實踐成績、模擬考核成績上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口腔影像數據庫在課堂教學及臨床實踐中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 口腔;數據庫;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49
1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的特點
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是口腔醫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是口腔基礎醫學與口腔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1]。作為醫學影像學的分支,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也是一門形態學科,不但從影像學角度研究口腔常見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更是重點研究口腔疾病的影像學改變與功能變化及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系[2]。因此,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課堂教學要求“文影并重,以影為據”,口腔醫學生則需掌握口腔頜面影像學知識輔助日常診斷性閱片,從而幫助判斷疾病性質、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
目前,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的教材中存在著影像圖片更新較慢、數量偏少、質量不高等問題,不利于學生學習。同時,口腔醫學生由于專業課學習過程中面臨課程多、時間緊的情況,容易導致專業理論與臨床實際脫節,尤其是當遇到口腔頜面影像復雜多變的臨床問題時,會因缺乏經驗而無法應對[3]。
2口腔影像數據庫的優點與構建
2.1口腔影像數據庫的優點
2.1.1影像資料電子化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彌補教材中影像數量的不足,通常會從臨床上選擇與課程相匹配的影像資料,包括小牙片、曲面斷層片、MRI、CBCT等影像,通過膠片沖洗、紙張打印、光盤刻錄等媒介進行保存,影像資料閱讀往往不方便,而電子影像資料圖像清晰,可以通過軟件進行放大調節、角度調整、標注測量等操作,閱片效果好。在教學過程中,常規影像資料容易褪色、破損甚至丟失,需要不時地進行補充。而采用影像數據庫以后,所有的影像資料以電子化的方式入檔,既可以隨時進行影像資料的增減,也方便備份不怕丟失。
2.1.2查閱便捷
常規的口腔影像資料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熟悉歸檔的教學組教師進行查找,在運用過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口腔影像數據庫的樹形目錄結構方便學生根據“模塊—疾病—征象”進行快速查閱。另外,我們利用網絡進行影像數據庫共享,從局域網到互聯網,突破空間壁壘,除了在課堂上使用外,在見習、實習乃至于工作后亦可使用,使用設備包括但不限于電腦、平板及手機,從而實現多場所、多終端應用的目的。
2.1.3病例翔實
對來自臨床的影像資料,除標注典型疾病征象外,還要在對應的影像下備注疾病概要、病例特征、征象定義,并結合病歷將患者基本信息、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治療方案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病例。同一疾病可包含多個臨床病例,同一征象可有多種影像資料,配合“異病同征”的疾病鑒別影像模擬學生臨床實踐中接觸到的診療情景,彌補常規教學中的不足,方便應用于各種教學方式[4]。
2.2口腔影像數據庫的構建
2.2.1數據庫框架的設計
一方面,我們參照《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3版)的章節安排,根據重構后的四大模塊(口腔基礎、單個牙體疾病、牙周疾病、頜面外科疾病)構建具有樹形目錄結構的口腔醫學影像診斷學分類圖,按照“模塊—疾病—影像學檢查類型—征象”建立多層索引,形成口腔醫學影像電子閱片庫。
2.2.2病例入庫
我們利用附屬口腔醫院(鄞州人民醫院)及口腔臨床實踐基地(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口腔科)的X線平片、曲面斷層片、B超、CT、MRI等影像資料,提取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和(或)經過病理檢測證實的具有教學價值的各類影像資料。入庫影像要求板正、高清,內容以能呈現典型病例為標準。入庫過程中,影像除了注明各個征象的定義、病理影像聯系及“異病同征”的疾病鑒別外,還需要配備患者的基本信息、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等信息,從而使每個病例都形成一個完整的臨床案例[4]。
3口腔影像數據庫的應用場景
3.1配合開展PBL教學
傳統的授課模式經常導致學生死記征象、盲目閱片的情況,在臨床實際中出現閱片及應用能力差,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核心,以解答問題為驅動力的教學方式。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自學、培養科學思維方法、樹立整體醫學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影像綜合素質。期中,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實施PBL教學法的起點必須是學生在其將來可能遭遇的“真實執業環境”的案例式問題,而口腔影像數據庫中的病例均來自臨床實際且資料翔實,使得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實現“前置實踐”的目的,有助于對目標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3.2開展疑難病例討論
疾病通過不同影像技術獲得的征象具有多變性、復雜性。患者在拍攝口腔影像時,由于設備參數、醫師操作、患者配合、拍攝角度、疾病進展等原因得到的影像征象也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同病異征、異病同征”在口腔疾病中十分常見。除了將征象比較典型的案例用于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口腔影像數據庫中收錄的疑難病癥影像,發布到線上學習平臺中的班級討論區,讓學生參與討論。學生在掌握“基本征象”的基礎上,通過教材閱讀、文獻查找等方式,對病例抽絲剝繭,最終實現影像的鑒別診斷,培養學生嚴謹細微的科學態度,培養邏輯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3.3開展學生考核
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的實訓考核項目包括口腔影像技術與口腔疾病診斷(閱片)兩部分。目前傳統的口腔疾病診斷(閱片)實訓考核方法,仍然以學生抽片考核的方法為主,考核內容單一、耗費時間較長。我們建立口腔影像數據庫后,根據章節編排影像考核內容,方便學生進行課后自測,使學生得到及時反饋并查漏補缺。課程結束后,我們利用軟件實現隨機抽取數據庫影像的方式進行智能化、網絡化考核,實現與執業崗位要求接軌,提高崗位勝任力與崗位競爭力。
3.4開展繼續教育
口腔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后,才會真正認識到自身在理論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利用口腔影像數據庫對沒有掌握的內容反復學練,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實習狀態。此外,學生可以使用口腔影像數據庫,備戰口腔醫師資格實踐考核中第三站的病例分析及輔助診斷檢查部分,從而提高通過率。
4口腔數據庫的應用研究
4.1對象與方法
4.1.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分為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兩部分。
①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2021級開設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課程的教學班中,將校內教學的3個班共計128人作為課堂教學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64人)使用口腔影像數據庫進行教學,對照組(64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②將我校2020級正在臨床實習的4個班共計132人作為臨床實踐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66人)在實習過程中不予干預,實驗組(66人)使用口腔影像數據庫配合進行實習。
4.1.2評價方法
課堂教學方面:通過線上形式,以無記名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的評價,總共發放128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8份。調查內容一共五項(閱片是否快捷方便,影像是否清晰典型,涵蓋內容是否全面、實用,對提升理論成績是否有幫助、對指導實踐是否有幫助),每項賦予20分共計100分,通過兩組學生的平均分比較5個項目正向效應的差異性。通過學生的期末理論和技能實踐(閱片)的能力考核成績來評價教學效果,總分均為100分,分別比較同一項目中兩組學生的得分情況。
臨床實踐方面:通過對2020級132名學生在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操作模擬考核的第三站的病例分析及輔助診斷檢查部分成績的統計(共計20分),比較兩組學生的得分情況。
4.2結果
4.2.1課堂教學評價
①教學效果評價:統計分析顯示,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對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五個方面的評價得分,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②考核能力比較:統計分析顯示,理論考試及實踐考核的成績,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4.2.2臨床實踐評價
通過對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操作模擬考核中第三站的病例分析及輔助診斷檢查部分成績的統計,實驗組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5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應用口腔影像數據庫后有更好的課堂教學與臨床指導效果,在閱片是否快捷方便,影像是否清晰典型,涵蓋內容是否全面、實用、對提升理論成績是否有幫助,對指導實踐是否有幫助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同時,課堂教學中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口腔影像數據庫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對口腔影像學知識的吸收與理解,促進知行合一。而進入臨床實習以后,口腔影像數據庫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與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馬緒臣.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朱曉彤,陳忠科.醫學影像學電子圖片庫的建立及多重功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0,28(15):37.
[3]唐蓓,王凱利,王虎,等.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融合式教學對教師能力的要求[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49):244-245.
[4]張菁,王秋霞,陳浪.基于圖像的網絡數據庫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9,10(36):46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