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利
摘要 當前,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以就業為導向,探討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必要且重要。文章由四川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近三年的就業狀況入手,從社會條件及資源、課程體系、高校、專任教師、畢業生、家庭以及用人單位等七個方面分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并探討了以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 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問題;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24
作為高校最傳統的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隨著新發展格局帶來的經濟發展轉型,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源結構、社會資源、人才培養、師資力量、畢業生素質、用人單位的偏見等因素的限制,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文章分析了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探討教育改革問題成為解決畢業生就業困境的重中之重。
1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意向及畢業去向
近年來,四川民族學院等部分民族院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生作了線上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去向仍然以教育行業為主,少部分涉及公務員、企業和升學等。此外,近三年,隨著國家積極開發政策性崗位,選擇基層項目就業的畢業生也逐年增多,拓展了畢業生的就業空間。
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因適應性強,畢業生的就業方向較為廣闊,選擇范圍多元,但作為傳統專業,新發展格局下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適應性問題所引發的就業壓力,使得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相對于其他普通高校更加凸顯。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刀刃向內,深入剖析各方面的制約因素和限制條件,只有使其得到有效解決,才能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及原因分析
2.1有限的社會資源制約本專業畢業生的質量和職業發展
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多數屬于師范類專業,在夯實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需要了解社會、接觸教學實際,在大量豐富的實習、實踐中提升教育、教學技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而民族院校大多開設在少數民族相對比較集中的城市和地區,地理位置受限,較為偏遠、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發展同內地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由于高校資源、企業資源、校友資源等各類社會資源有限,走出去、引進來困難,能夠提供的見習、實習等機會少、平臺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另外,有限的社會資源也不利于本專業的就業指導、就業崗位的供給等,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畢業生的職業發展。
2.2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模式有待優化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多數課程設置依然遵循傳統,教學內容和模式比較陳舊、單一,而市場需要的是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交叉型”人才。知識結構不全面,專業技能不突出,跟不上時代步伐,不適應市場需求,缺乏應有的專業技能壁壘,可替代性強,這也是制約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因素。
2.3專業教師的就業育人意識和指導能力不強
多數民族院校僅靠就業指導課程老師以及輔導員等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這遠遠不夠。在針對專業和市場實際、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方面,專業教師擁有優于其他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背景,這對促進畢業生就業很有益處。但是從目前來看,專業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責任意識不強,就業指導往往表面化、事務化。另外由于各方的忽視,致使專業教師就業指導實戰經驗不足,專業指導質效不理想。
2.4學生素質與職業要求存在差距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較高,由于享受加分政策或者屬于民族預科學生,基礎薄弱,知識、能力、結構和社會就業需求不能很好匹配,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
2.5學生就業意向單一,區域選擇過于局限
從就業意向上看,大部分畢業生將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作為首選就業方向,而將私企作為就業備選,即便部分畢業生初次就業暫時選擇了私企,但后期也會離職投身到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考試中。這種就業心態和實際畢業去向的狀況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求穩”心態依然突出,就業形式單一。
另外,不管是從就業意向還是實際就業去向上看,絕大多數的學生會選擇生源省份就業。盡管許多優質的外地單位來校招聘,但真正愿意去其他省份就業的畢業生卻不多。尤其民族學生,由于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在就業地域與空間的選擇上,絕大多數傾向選擇回生源地就業。
2.6受地緣限制,傳統民生與畢業生就業理念的矛盾突出
民族院校的生源結構中老、少、邊、窮地區占比較大,受地緣限制,傳統民生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新理念格格不入,矛盾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畢業生的就業。
2.7家庭就業觀念落后
調查顯示,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地區,家庭尤其是父母對學生的就業期望較高,“鐵飯碗”崗位和考研是他們的堅定選擇,支持學生在考取理想就業崗位前不急于就業。家庭的高期望也是限制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2.8用人單位對民族學院學生懷有偏見
由于我國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招生時也會有優惠政策,導致有些用人單位認為,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與內地大學生相比,在專業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等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不太愿意招聘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
3民族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改革對策
3.1積極開發利用社會資源,提高畢業生質量,促進職業發展
民族院校應積極尋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的新途徑,開發和利用高校資源、企業資源、校友資源等各類社會資源,為畢業生提供更多見習、實習、實訓等機會和平臺,在提高畢業生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同時,提高專業的就業指導水平,擴大就業崗位的供給,促進專業的長遠發展。
3.2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模式有待優化
目前多數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和目標規格雷同,遵循傳統、守舊單一,畢業生同質化嚴重,不符合社會各行各業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多種需求。專業教師對高等教育需要創新的新時代特征和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敏感。幾乎“一個味”的課堂教學,只會專不會廣,忽視全面教育和特色教育,致使畢業生知識面狹窄,職業適應能力不強,科研潛力不足。
我國各行各業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但從就業結果看,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并存的供需矛盾、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應立足就業形勢和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及社會經濟發展特點,更有針對性地開設專業,凸顯專業方向、打造專業特色,重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健全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及模式,重視實用性教育進課堂,培養知識結構全面、專業技能突出、適應時代需求和發展且職業競爭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務之急。
3.3增強專業教師的就業育人意識和指導能力
3.3.1專任教師應轉變就業指導觀念
要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專業教師首先要轉變就業指導觀念。目前多數專任教師在學生就業認識上的高度不夠,責任意識不強,普遍認為畢業生就業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畢業班輔導員的事,是行政管理層面需要考慮的問題,與專任教師無關。但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師范專業,在教育過程中強調“三全育人”。專任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和責任感,強化學科育人實效,應將就業育人作為教學大綱中學科育人的重要內容,把就業教育和就業引導作為“三全育人”的重要內容,將就業育人滲透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知識和技能,把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擺在教學的突出位置。
3.3.2學校須重視對專任教師的培訓教育
民族院校應結合民族地區和民族高校實際,重視形成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機制,將就業指導由以往相關工作主要由輔導員兼任拓展到壓實專任教師責任。但是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服務指導的制度有待健全,沒有形成更深層次、更有力度的全員聯動促就業的機制,就業指導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學生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尤其專任教師實戰經驗少,專業化程度低,因此就需要民族高校重視對專任教師的培訓教育,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學科領域教師以及跨學科、交叉學科的師資,提高專業教師就業指導的專業技能和服務質效。
4拉近民族學生素質與職業的距離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受到生活習俗、語言障礙、家庭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知識基礎薄弱且對民族地區以外的世界不甚了解。因此不管教學還是管理人員在就業服務過程中,應重視民族學生的學情分析,以學生為中心,從民族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實施教學、就業指導及幫扶,讓學生認清差距,提升知識、能力和素質,自信面向社會,順利立足崗位。
5引導學生走出舒適圈,轉變陳舊的就業觀念
調查結果顯示,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就業方面可替代性較強,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尤其是民族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缺乏自信,越來越多的學生畢業后更愿意回生源地就業,缺少走出去的勇氣和能力,但事實是由于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很多漢語學生也在轉向民族地區就業,民族地區就業崗位在被擠占。民族高校應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自入學起便引導學生逐漸認清就業形勢,幫助學生轉變陳舊的就業觀念,求穩和逃避就業壓力不是出路,應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走出舒適圈,努力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打破區域限制,敢于走出去,拓寬就業范圍,另外還要幫助畢業生轉變攀高求穩的就業觀念,調整不合理的就業期望,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
6家校聯動,尤其做好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工作
民族院校應做好家校聯動,在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的同時,也應幫助家長轉變孩子讀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就必定要鎖定在考公務員、當教師等“鐵飯碗”崗位就業的傳統思維。民族院校應做到家校信息雙向互通,重視就業指導進家庭,尤其對于慢就業、懶就業、緩就業、不就業、就業觀念狹隘等困難學生家庭,應采取家校一對一幫扶等途徑,針對主要矛盾,進行問題分析、就業指導、崗位推送等,努力凝聚家校就業共識,共促使畢業生積極順利就業。
7立足優勢,化用人單位招聘偏見為理性接納
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與內地大學生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差距。但由于教育環境、人才培養中強調的民族特色等,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因此民族高校應千方百計宣傳推介畢業生,為畢業生和企業搭建雙向選擇平臺,讓企業客觀全面地看待民族畢業生,看到學生身上的多元文化、靠得住、下得去等特點和優勢,化招聘偏見為理性接納。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老牌專業,近幾年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尤其民族高校的漢語文文學專業,更應該增強危機感,堅定信心,強化決心,迎難而上,真抓實干,深挖社會資源,加強多方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這樣才能夠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不僅有利于自身的長遠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助力社會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民族院校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狀況研究——以青海民族大學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1,12(5):136-137.
[2]李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困境及對策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11):152-153.
[3]劉煥芳.就業導向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究[J].中國市場,2016,902(35):200-248.
[4]馮海英.困境與對策: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狀況分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3):98-100.
[5]余俊樂,侯睿,張文俊,等.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20,153(31):58-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