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茹 席增雷 丁穎輝 白子朔
摘要 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對經濟類學生的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高校亟須培養高質量的經濟學人才,促進其高質量充分就業。由此高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和教學評價體系是重要途徑。高?,F行教學評價制度大多只關注學生的智力因素,忽略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導致“唯分數論”的現象嚴重。文章以高校經濟類課程為例,旨在探索一種將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融合的多維度過程性教學評價模式,不僅有助于全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還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過程性評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經濟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11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國家對經濟類學生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學改革應加強對培養高質量經濟學人才工作的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高校各部門、各組織在教學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傳統的經濟類課程考核形式仍然存在考核模式不合理、考核形式單一等問題。在這種發展態勢下,找到有效發揮經濟類課程社會價值的“突破點”尤為重要[1]。
想要充分發揮經濟類課程的社會價值,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近年來,大學生的學習評價模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深入人心,教師的教學理念逐漸轉變為“關注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然而目前的過程性評價過于關注智力因素,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個人情感、性格特征等,這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基于經濟類課程,旨在探索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多維度過程性評價模式,以期對完善高質量經濟學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1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
智力因素通常指人的思維能力、洞察力、想象力、注意力、邏輯能力、記憶力等,是認知能力的總和,是輔助人的活動的內在原因[2]。非智力因素是相對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是在智力因素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包含興趣、情感、性格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對高校學生的作用在于其成長價值,例如寬泛的興趣、豐富的情感、堅韌的意志等,這些非智力因素可以填補學生智力因素以外的缺點,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
2高校經濟學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不足
自推進經濟學教學改革以來,高校廣泛探索多種教學評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顯著的作用。但“唯分數論”的情況在各大高校的經濟類課程中仍然屢見不鮮,這種評價方式具有片面性,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評價。此外,這類現象會使學生一味追求高分數,導致“內卷”現象越來越嚴重,忽視課外實踐的重要性,嚴重阻礙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高校實現培養高質量經濟學人才的目標。在我國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已有部分高校實施了過程性評價模式,但存在評價標準較難界定,實際操作時會有一定難度[3],且其過程性評價大都僅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了對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因此,在過程性評價中加入非智力因素維度的考查是十分重要的。構建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個維度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是提升當前我國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質量經濟學人才的重要舉措。
3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過程性評價的優勢
課程考核是評估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過程性評價要同時關注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破除“唯分數論”現象。多維度的教學評價體系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優勢:
在教學工作方面,引導教師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過程性評價。通過本文研究,可以明確評價標準,從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多個角度來量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豐富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保障評價結果的公平性、科學性和客觀性。
在教學質量方面,通過關注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明辨思維的發展,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內與課堂外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在課堂內外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的,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高質量的經濟學人才,促進其高質量就業。
4多維度過程性評價的創新探索
高校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包括對專業知識、學習能力與個人素質的系統培養。這一目的實現的關鍵在于設置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因此,本文以經濟類課程為例,提出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多維度過程性評價路徑。在智力因素維度,注重課堂表現、課后交流和期末考試三個方面。在非智力因素維度,關注學生的實際操作與課外實踐、生生互動與團隊合作、文獻查閱和論文寫作三個方面。
4.1智力因素維度
4.1.1課堂表現
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上課學習態度、注意力集中情況及作業匯報情況等。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獎懲,如對于遲到早退、無故曠課的學生要扣除相應分數,對于課堂表現積極、主動參與互動的學生則予以加分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4]。適當增加課程作業的綜合匯報環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最主要的形式,經濟學課程應注重時事,通過課堂提問環節的設立,以及小組討論活動的安排,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國家經濟現狀和國家各種經濟政策,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上課的參與率與“抬頭率”。
4.1.2課后交流
課后交流包括課后答疑、交流分享、課后作業等。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量化指標考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學生課后學習討論的次數、作業的提交次數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質性指標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學生課后提問深度、對國家經濟政策的思考程度、作業的完成質量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每章或每節的內容制作經濟知識圖譜或者思維導圖,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知識整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4.1.3期末考試
考試作為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在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評價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5]。作為一種教學評價手段,考試可以有效督促學生系統地復習所學的經濟學知識,考試內容應盡可能覆蓋課程所有的重點內容,題型應豐富,難度應適當。教師可以根據考試結果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出客觀評價。
4.2非智力因素維度
4.2.1實際操作與課外實踐
實際操作可以有效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應適當設計課外實操環節,注重經濟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國家經濟政策和決策中。在開展教學評價時,建議考慮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參與積極性,防止“唯分數論”的現象,降低學生內卷程度。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經濟學知識參與各項大學生課外學術競賽,比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經濟學專業學生由于了解經濟運行規律,掌握了基本的商業思維和財務分析方法,能夠在比賽中進行實踐和鍛煉。此外,教師在課外指導過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學生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建立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學生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國家經濟時事和熱點話題進行創新性實踐。
4.2.2生生互動與團隊合作
生生互動的主體為學生,本質為合作,主要內容包括對學術問題的多元討論、對解題角度的多維思考、對學習方法的公開分享,因此生生互動主要表現為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與項目的合作完成等。教師可以引入Topping提出的同伴輔助學習(包括同伴指導者與同伴學習者)方法來更好地實施過程性評價[6],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可以具有較高的成員組合豐富度,即由不同特長和不同能力的學生組成。由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擔任組長,并負責規劃本組學生的學習活動,指導本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組內其他成員要服從組長的指導,及時與組長溝通,探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可以構建一種合作互助的模式,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得以鍛煉,同伴指導者在指導其他同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其責任心,而同伴學習者在指導者的幫助下能夠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在生生合作的情形下,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個人特點,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實際表現進行相對客觀的評價。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學生自評與互評的占比,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2.3文獻查閱與論文寫作
過程性考核也可采用專題論文的形式。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經濟時事熱點話題,設置多個待選專題,旨在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文獻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提煉總結,參考其他論文觀點,結合自己的思考,提煉總結后形成專題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可以在個人完成或團體共同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提高其問題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7]。
5結語
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有效提升高校經濟學科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人才,必須要考慮不同學科教學課程的特點。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融合,注重多維度的過程性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就業率。同時,過程性評價的結果更有利于準確地檢驗教學成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作為一種新型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有些方面還存在不足,仍然需要在實際評價過程中不斷完善,以期達到高校教學中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基金項目:河北大學第九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融合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多維度過程性評價探索與實踐”(XJGYB016)。
參考文獻
[1]馬詠梅.高校經濟類課程設計與改革研究[J].經貿實踐,2018(15): 306.
[2]鄭先如.論“非智力因素”的揚棄——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觀試析[J].龍巖師專學報,1999(2):91-95.
[3]曹明.過程性評價的應用困境及對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3): 81-84.
[4]甄真,白菁,米潔.高校課程“雙維度、多方式”過程性評價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11):44-46.
[5]艾小倩,葛傳楠,曹瀟瀟,等.過程性考核對專業課程考試重要性的調查研究[J].科教導刊,2022(22):153-155.
[6]劉翠.國外流行的三種科學學習過程性評價及其對我國化學教學評價的啟示[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6(2):43-47.
[7]侯俊林,楊麗萍,李新民,等.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多維度過程性評價方案初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