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男
【摘 要】信息技術教學是提高國民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而我們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評價方式不能過于簡單化和單一化,不能忽視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激勵作用、診斷作用、促進作用和導向作用。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適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體系。本文采用問卷、訪談等方式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目前教學評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其應對策略與解決方案進行了討論與建議,以此促進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過程性評價
1 研究背景和意義
教學評價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組織,它是教學各環節之間的潤滑劑,也是貫穿課堂始終的紐帶。對教學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傳統的課堂評價往往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更多地強調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任何結果都由教師一人來評判,教師是學生發展及其學習狀況的裁判員,教師評價的結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這樣的評價,形式單一,內容狹窄,方法簡單,使很多學生無法體驗學習的成功,無法發現自己的潛能,無法激勵自己,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失去了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部動力,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新課程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主體互動化,既要關注過程評價。又要關注結果評價,并以此來實現評價的最大效益。因而,我們開展對課堂教學中有效評價的實踐與研究,形成并提高師生評價能力的有效策略,從而使評價改革由觀念轉變為行為,以切實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評價認識上的“缺位”
近幾年來,信息技術雖然已成為小學的一門必修課,但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認為信息技術不是小學的一門主課,更沒有成為畢業升學考試學科。因此,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未作為一項教學工作進行研究,重視對考試學科的評價,忽視對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評價。
2)評價方法上的“越位”
所謂越位,就是在評價中一方面忽視了信息技術課的根本特點——實踐性,而過多地強調信息技術原理,以傳統的考試方式,代替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考試內容大多是有關陳述性知識,偏于記憶,可操作性不強,命題缺乏科學性,過多重視考試的分數、成績;另一方面則全面放棄了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認為只要會操作計算機就可以了,進行單純的上機操作考試,這些都忽視了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3)評價功能上的“不到位”
用考試的方法來評價信息技術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來越顯露出來。其主要表現為:(1)關注評價的結果,忽視了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2)重定量分數鑒定,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輕視情感分析,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3)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且要挖掘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因此,我們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評價方式不能過于簡單化和單一化,不能忽視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激勵作用、診斷作用、促進作用和導向作用。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適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體系。鑒于此,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現狀的調查。
2 調查實施
2.1 調查內容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現階段小學生對現有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式的態度;調查目的旨在為實施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多元教學評價方法提供依據。
2.2 調查問卷
問卷主要調查受訪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和需求,學生對現有教學評價的態度,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一些具體要求和建議。了解他們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式的態度,從學生的視角為我們提供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水平,探索新的教學評價方法提供價值性的參考。
問卷引用問卷星上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評價現狀調查問卷。
訪談問題如下:
(1)學生成績的給定,主要依據什么?
(2)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活動(評價方式),評價主體?
(3)在教學評價中遇到的困惑(困難)是什么?
2.3 調查方法
調查方式是采用網上問卷調查的形式和教師個別訪談形式。
2.4 調查對象
本次主要調查的對象是網上自由填報的學生,調查開始時間:為2014-3-25,結束時間為2014-11-4;訪談對象為華陽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
樣本總數:129 份。
2.5 調查步驟
3月份開始問卷調查,11月統計、分析調查結果。11底月深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
3 調查的統計與分析
3.1 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卷中涉及被調查者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情況,可以看出61.24%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非常重要,81.4%的同學非常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在信息技術課堂上,85%的學生都會認真的學習,這就說明學生對該門課程很感興趣。
3.2 目前的課程評價方式
問卷中涉及到目前課程的常用的評價方式,比如課堂提問,上機操作,作品展示等,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課堂提問的方式占到58%,其次是上機操作。
在評價方式上,67%的老師采用老師評價的方式,而采用同學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比例較低,這說明目前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教師評價,其他評價方式采用比例較低。
3.3 學生對評價的建議與要求
94%的學生認為老師用多種方式來評價學習活動,對學習和其它方面的發展有幫助,并且能調節課堂氣氛。問卷中衡量學生對評價主體的認可,7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評價能你獲得較多的成就感,29%的同學認為同學互拼可以獲得較多的成就感。這反映出小學生仍然把教師作為權威的特點,同時又希望多方參與到評價中來,可以接受多元化的評價,有86%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準確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的作品,也這是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的基礎。
在評價方法上,可以看到他們對考試的厭倦,對分數的失望。他們更希望通過課堂提問和上機操作以及電子作品交流展示的方式進行評價,僅有7.7%的學生希望試卷測試;在成績評定上90%的學生希望采用等級制度或者評語進行區分,所以對該門課程來說,過程性評價更受學生的青睞,考試相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十分厭倦的。
3.4 對教師的訪談結果通過對幾位信息技術教師的訪談,得出以下結果
(1)最終的教學評價為作業得分和期末操作兩部分組成。
(2)學生平時課堂作業得分(60%),期末打字成績(20%,四年級:英文打字;五六年級:中文打字),課堂紀律分(20%)。
(3)評價指標沒有具體化,影響評價主體進行客觀評價,且評價主體帶有主觀性和隨意性,容易有偏差;教學評價中,很難將學生的作品給出具體的得分。
4 總結調查結論
4.1 評價方法單一化
多數教師都是通過學期中與學期末的上機操作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很少使用體現教學新理念與新評價觀的新方法。
4.2 評價主體一元化
教師成了教學評價的惟一主體,而對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多元化評價視而不見。使學生一直處于被評價的被動地位,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自尊心也容易受到損害。
4.3 評價內容單一化
評價的內容僅限于知識點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發展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還阻礙了學生創造能力、學習習慣的發展。
4.4 評價功能單一化
教學評價過分強調了甄別優劣與等級劃分,勢必會減弱評價的促進和激勵作用。使教學評價本該具有的激勵、導向和教學質量監控功能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總體上來說,我們可出得出:學生希望能夠自我評價、同學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傾向于老師對他們平時表現的評價,期望老師用多元化的內容評價來衡量他們的學習狀況,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需要靈活,教學評價應該促進每一個學生未來更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燕紅,謝娟.軟件導刊:教育技術[J].2009(1):59-62.
[2]沈澄.中國教育信息化[J].2015(10).
[3]劉曄.興趣:用興趣叩響信息技術大門——淺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學生興趣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02).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