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秋萍 陳洪磊 羅陽靜
摘 要:基于新課改評價理念而提出的過程性評價,被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文章基于職教特點構建立體崗位素質模型,結合云計算背景探索如何為過程性評價提供更真實的評價證據與軌跡,從而為職教過程性評價實施提供理論參考價值,為過程性評價的“云化管理”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云環(huán)境;崗位素質模型;過程性評價;云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6-0080-0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fā)展本科層次職業(yè)教育。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學校轉型發(fā)展的過程中,崗位素質模型的構建有助于學校明確人才培養(yǎng)結構,培養(yǎng)多元化、高素質、強技能型的人才;科學的過程性評價有效把握學生成長過程、監(jiān)控教學質量,具有導向、規(guī)范和引領的作用。本文擬對基于崗位素質模型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一、崗位素質模型的研究與構建
傳統(tǒng)的職業(yè)教育將知識籠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卻沒有對這些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建構,學生雖掌握了基礎知識,但是對職業(yè)的認識與對崗位角色的理解依然不到位。
1.崗位素質模型的研究現(xiàn)狀
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性向測驗和學術測驗都不能預測復雜工作和高層職位工作績效或者生活中的成功。1970年,美國管理協(xié)會開始了第一次大型的能力素質模型的項目研究。《完美的模型》和《人力資源實踐的模型》這兩本書的出版引起了對能力素質模型的廣泛關注。比較著名的素質模型有亞努斯的素質模型、冰山模型、洋蔥模型、密歇根的HRCS模型等。國外的素質模型的研究已結合了個人與組織團體的關系[1]。
在國內,在高校轉型發(fā)展的政策背景引導下,崗位素質模型是當代研究熱點之一。劉學方和王重鳴通過行為事件訪談法,以及對200多家完成繼承的家族企業(yè)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家族企業(yè)接班人勝任力模型[2]。姚翔、王壘通過對國內IT企業(yè)開發(fā)部門的322 名項目經理和項目小組成員發(fā)放問卷并進行訪談,構建了IT企業(yè)項目管理者的勝任力模型及其結構[3]。同時崗位勝任力模型成為了人才培養(yǎng)與人才選拔的基本標準:如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高潛力青年員工選拔培養(yǎng)[4],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廣東電網培訓體系的構建[5]等。
分析國內外研究發(fā)現(xiàn),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多數在于企業(yè)管理中,國外的研究比國內的研究更為成熟。然而在學校教育中的研究相對較少,學校教育與崗位融合不夠緊密。
2.“3+1”崗位素質模型的構建
崗位素質模型由勝任力模型發(fā)展而來,用得較多的名字為“勝任力素質”。國外學者麥克里蘭認為勝任力素質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態(tài)度和價值觀,具體的知識、認知和行為技能,這些特性能夠很明確地區(qū)別出高效率的績效執(zhí)行者和低效率的績效執(zhí)行者[6]。國內學者趙曙明認為勝任力素質是個體的個性特征,包括兩種成分:一是工作所需素質的典型表現(xiàn),取得顯著績效;二是取得這種績效的個性特征[7]。本文通過參考國內外學者的觀念,定義崗位素質模型為:崗位上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一績效目標所要求的“3+1”素質能力(基本素質、能力素質、現(xiàn)代素質、拓展素質)通過邏輯有效地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具有動態(tài)性發(fā)展的結構體(如圖1所示)。
基本素質:作為一個正常人具備的生活管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
能力素質:完成對應崗位具備的理論知識、技能知識等。
現(xiàn)代素質:具備能夠與時俱進地轉化原有知識的現(xiàn)代信息素養(yǎng)能力。
拓展素質:具備能夠完成最近發(fā)展區(qū)目標工作的抗壓素質等。
二、過程性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構建
過程性評價(process-assessment)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的一種評價范式。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理念的背景下,逐步受到重視并被驗證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更能真實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實際水平。
1.過程性評價的研究現(xiàn)狀綜述
過程性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建構學習者學習活動價值的過程。在職業(yè)教育中,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性評價更能有效地評價學生對過程性知識習得的程度。過程性評價在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成熟。Carol Boston在《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一文中提到,“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觀察、教師討論活動、學生學業(yè)分析(包括家庭作業(yè)和考試)等。如果這種評價引出的信息被用來調節(jié)教與學,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則評價就變成了形成性評價,它與總結性評價相對立”[8]。過程性評價的對象是學生認知學習的整個過程[9],這種觀點試圖引導教師和學生去關注、認識、把握和改進學習的微觀過程,提高其元認知水平[10]。國內對過程性評價的研究主要有四個觀點:過程性評價是“基于每一個動態(tài)子過程,給予及時反饋,以便優(yōu)化過程,取得更佳效果”而進行的評價;過程性評價評價的不是學生,而是評價學生認知學習的整個過程;過程性評價強調的不是學習結果的評價,而是對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出評價;過程性評價并不是一個完整的評價,需要與總結性評價等評價融合而用。
過程性評價在職業(yè)教育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評價往往是單一的,或只注重學生課程的學習,或只注重學生技能的掌握,并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體系,更沒有很好地把握信息化優(yōu)勢。
2.基于崗位素質模型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動態(tài)性崗位素質模型既考慮了學生走上崗位時所需要的基本素質、能力素質,又考慮到了在工作崗位上發(fā)展所需要的現(xiàn)代素質、拓展素質。此模型具有動態(tài)發(fā)展性,符合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內涵需要。基于此模型的職業(yè)教育過程性評價,需要通過每個素質能力方面的過程性資源評價此達標情況,具體見圖2、圖3。
三、云計算背景下評價體系的教育教學實踐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于因特網的超級計算模式,通過網絡實現(xiàn)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云計算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lián)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基于共享基礎架構,云計算可以將巨大的系統(tǒng)池連接在一起,提供強大的IT服務。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推動了對云環(huán)境的需求,其中包括實時數據流、連接設備、SOA 的采用以及搜索、開放協(xié)作、社會網絡和移動商務等類似的Web2.0應用的急劇增長。
1.收集過程性資源的工具與方法
過程性資源不是一次性生成,也不是一日即可收集的。過程性資源對于評價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生成性與進化性,促進評價的有理有據及有效。過程性資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資源是基于學習過程生成的;②資源能夠反映知識習得的漸進性;③資源的形式是各種各樣的。
在云環(huán)境的發(fā)展背景下,運用云計算提供的各種信息化工具收集、組織管理過程性評價中的過程性資源,即為資源的“云化管理”。既能及時為評價提供證據,也能為學生隨時隨地的反思提供依據。收集過程性資源的工具與方法主要有:
(1)云盤:主要通過資源存儲、共享的方式收集資源,學生通過云盤的有效組織管理,可有權限地向評價者提供相應的評價作品。這類云盤主要有金山快盤、360云盤、微云、百度云盤、115云盤等。
(2)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是典型的云端環(huán)境的應用。手機是現(xiàn)代學習者必不可少的通訊交流工具。微信公共平臺能夠組織學生的學習資源,有效組織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互動。
(3)數字化教學平臺:數字化教學平臺是學校組織學生學習的平臺,學生學習過程軌跡會在平臺中記錄,通過設置平臺屬性,能夠收集過程性評價所需的資源。
除此之外,收集過程性資源的工具還有QQ群、協(xié)作學習平臺等。
2.評價體系的教育教學實踐
本文用金山快盤為主要工具,探索如何收集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資源,如何實現(xiàn)資源的云化管理(如圖4所示)。
金山快盤是金山軟件公司提供的一款云盤。學生申請金山快盤賬號,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資源,也可利用快盤中共享的功能實現(xiàn)與學習伙伴之間的交流互動。為有效收集崗位素質評價的過程性資源,可讓學生設計四個能力文件夾作為最基本的文件夾,然后根據評價體系存儲相關內容,設計資源共享權限給評價者,評價者即可查看每個學生這個四個文件夾中的內容,然后給出相應的評價反饋。學生沒有設定共享權限的文件夾,評價者是看不到的,所以有利于學生對于自己私密資源的管理。
四、總結與展望
1.崗位素質模型構建需要注意的問題
崗位素質模型的定位是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基石,定位不正確會影響學校人才的培養(yǎng)。崗位素質模型構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崗位素質模型必須滿足學生完成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②崗位素質模型需具動態(tài)性,才能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人才;③崗位素質模型需要切合實際,真實有用。
2.過程性評價體系實施需要注意的問題
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過程性評價需要定期定質完成,給予評價反饋,不可只走形式;②要采取合適的資源收集工具,以評價促進反思;③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應該將多次過程性評價的結合整合起來,結合綜合性評價一起進行。
3.展望
云環(huán)境下基于崗位素質模型的過程性評價體系能夠有效運用云環(huán)境帶來的優(yōu)勢,有效收集了學生學習過程性資源,“3+1”崗位素質模型既考慮了學生勝任崗位的基本能力,又考慮了學生適應信息化發(fā)展的拓展能力。此崗位素質模型結合“4+1+N”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期望能夠為高校轉型發(fā)展提供參考,培養(yǎng)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曉東.國內外能力素質模型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2011(22).
[2]王重鳴,陳民科.管理勝任力特征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的檢驗[J].心理科學,2002(5):25.
[3]常澤宇.國內關于勝任力的研究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5(4).
[4]楊茹.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高潛力青年員工選拔培養(yǎng)[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5(6).
[5]李瑩瑩.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廣東電網培訓體系的構建[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5(2).
[6]Tuxworth E.Competence based edueation and training. Backgroound and origins,in Burke,1989.
[7]趙曙明.我國管理者職業(yè)化勝任素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Boston,D.(2005).The Concept of Formative Assessment.ERIC Clearinghouse 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College Park MD.
[9] Biggs & Telfer. (2008).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rentice-Hall of Australia.
(編輯:魯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