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陳星任
摘要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開展良好的黨史教育有助于培育具有堅定信念、正確價值取向和高尚品德的大國工匠。畢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內涵,將畢節紅色文化因子融入本地高職院校黨史教育,有助于促進黨史教育內容的生動性、渠道的廣泛性和方式的多樣性,從而應對畢節高職院校黨史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升育人效果。
關鍵詞 畢節紅色文化;黨史教育;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31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學校,良好的黨史教育有助于培育了解國史黨史、擁有愛國情懷、具有高尚品格和堅定信念的大國工匠。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了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要用紅色資源教育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長征路”[1]。畢節紅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豐富內涵,將其融入黨史教育中有助于擴展黨史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1運用畢節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黨史教育的價值
畢節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畢節進行革命、建設與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文化資源,包括革命、建設與發展中的舊址、遺物等物質資源,人物、故事及其所體現出來的偉大精神資源,以及相關描述和研究的紅色文本文藝文獻等[2]。畢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能為黨史教育提供諸多生動、具體、形象的紅色要素,從而提升黨史教育效果。
1.1豐富育人資源,擴展育人途徑
畢節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涵蓋了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赫章縣、威寧縣、織金縣、金沙縣等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遺址舊址、烈士墓、紀念碑、槍支、船只、衣物等實物,以及紅色人物、紅色故事及其展現出來的精神追求等,還有紅色標語、口號、詩詞、文章、歌曲舞蹈等紅色文藝文獻[3]。這些顯性和隱性的紅色資源與黨史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成果導向相契合。將畢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教育中,有助于豐富黨史教育的育人資源,為黨史教育提供有效的著力點和切入點。同時,還擴展了黨史教育的路徑,創新了方式方法,營造了育人環境,將顯性和隱性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切實看得見和感受到的教育載體,將黨史教育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實物和實感,增強了黨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習者在切身感受中了解百年黨史及其中蘊涵的情感情懷和價值理念,做到真學真懂真信。
1.2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使命感責任感
畢節紅色文化資源蘊涵著大量感人肺腑的真實人物和故事,這些紅色因子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最初便堅守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在千難萬險中依然堅持不懈、不畏犧牲、堅定信念的偉大精神。因此,畢節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感染力和號召力,讓受教育者感受跨時代的號召和感動,讓新一代的青年人繼續堅守初心、延續使命、強化責任、堅定信念,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從而實現立德樹人。
1.3培養正確的價值理念,抵制錯誤觀念
運用畢節紅色文化進行黨史教育,讓受教育者在真實的歷史實物、人物事跡、文藝文本中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習者了解畢節的發展歷程,了解真實完整的歷史發展,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習者自覺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觀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培養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意識和情懷,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并且,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培養堅定信念、吃苦耐勞、團結奮斗、腳踏實地的道德品質,形成自我革命、不斷創新探索的進取精神。
2畢節高職院校黨史教育的困境
2.1認識深度不夠
首先,對畢節紅色文化融入黨史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各高職院校有對黨史教育的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但在實際實踐中存在著不夠重視、不夠認真對待的問題。部分人只看到黨史教育有利于考試和晉升的實際益處,而沒有認識到黨史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同時,將畢節紅色文化和黨史教育有效融合的認知和重視度也不夠,很多教育者沒有認識到二者的關聯之處,也沒有認識到二者融合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對畢節紅色文化和黨史教育的認知也不夠。部分教育者對畢節紅色文化和黨史教育的了解和認識不夠,僅停留在概念、范圍等表面,而對其內涵、特色等缺乏了解,沒有深層次的研究,更缺乏深入一線的實踐探索。老師的認知有限,便導致了傳授和教育的內容有限,在教育中無法進行整體的規劃和有效整合,只是簡單地照搬照用,沒有形成亮點和特色,導致學生在學習中也大多一知半解。
2.2方式方法單一
畢節高職院校黨史教育的主渠道是課程教學,其中主要以思政課程為主,其次是黨課團課、專題講座等,此外,部分專業課程中也會涵蓋黨史教育內容。主課程教學內容只涉及少部分紅色文化,畢節紅色文化內容幾乎沒有,需要教師在課程中自己開發挖掘;而黨課團課或專題講座雖涉及紅色文化專題,但有關畢節紅色文化的主題幾乎沒有;在專業課等非思政課程中教師本身就缺乏一定的黨史理論底蘊,更難以在教學中運用。可見,在各類課程教學中,將畢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史教育大多依賴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而目前各高職院校在這一方面還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嘗試和探索。在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大多照搬照用圖片、視頻和故事進行照本宣科的講授,缺乏相應的實地和實踐教育,效果不佳。各高職院校大多沒有設立紅色專題展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個別雖然有掛牌的教育基地,但教育覆蓋范圍小,只有少數黨員或團員參與到實踐教育中,也極少邀請模范到現場進行典型示范教育,實踐教育流于形式。在媒體和平臺的運用上,大多采用學校展板、校園網站、公眾號等傳統方式,沒有專門的黨史教育和紅色文化專欄,且針對性不強,極少涉及畢節紅色文化內容。
2.3融合不夠,缺乏實效性
畢節各高職院校在黨史教育中對本地紅色文化的融合不夠,具體表現在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上。首先,從融合深度看,大多只是簡單套用和照搬紅色文化,沒有深層次的挖掘,對畢節紅色文化的挖掘和運用也更少更淺顯。同時,融合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也不夠,對黨史教育和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僅是暫時和短暫性的,沒有系統完整的安排,體現出隨意和隨性的特點,沒有后續的及時強化,缺乏連續性和科學性。其次,從融合廣度上看,范圍有待擴展和延伸。在各校舉辦的各類相關活動中,參與者主要是感興趣和擅長的少數群體,或是少數黨員干部和學生黨員、團員;對黨史教育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只有少數群體會切實認真關注學校官網、廣播、公眾號中的黨史教育內容。在實際教育中,存在著為完成任務而流于形式的問題,缺乏有針對性、有特色的教育引導。
3畢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本地高職院校黨史教育的有效路徑
3.1加強重視,納入頂層設計
各校要加強對黨史教育的重視,系統規劃安排,從頂層設計上將黨史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考核要求和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日常管理和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行政管理人員、教師職工、輔導員、學生等各類群體的合力作用,加強各群體對黨史教育的關注,在全校進行畢節紅色文化、百年黨史等相關理論培訓和教育技能的培養,調動各類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主動思考、設計和挖掘探索,找準切入點,加強針對性,在各自的軌道中發揮最大作用,實現分別作用和有機整合相統一,共同作用于畢節紅色文化融入黨史教育的有效探索中。
3.2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作用
課程教學是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日常和重點,是黨史教育的主陣地。首先,充分發揮思政課主課程的育人作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等思政課程是高職院校進行黨史教育的主課程,但其中涉及的黨史內容和紅色文化內容有限,沒有直接涉及畢節紅色文化內容。教師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畢節紅色文化,挖掘其地方性的亮點和特色,運用本地紅色因子擴展和延伸課程內容和范圍,提升課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并結合時政熱點,采用講故事、運用實物、視頻等方式進行情景教學,結合紅色文化的具象性進行生動的講解,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實現寓教于樂。
其次,在各專業課及其他公共課中,切實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這就要求專業課及其他公共課教師研究和學習畢節紅色文化和黨史,在真懂和真了解的基礎上找到畢節紅色文化和百年黨史與課程的關聯點和切入點,探索切入方式,形成特色課程。如在美術專業課程中,結合紅軍在畢節的活動軌跡進行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結合畢節黨史繪本進行教學。再者,加強專題講座、黨課團課對黨史教育的針對性,開展與畢節紅色文化和黨史相關的主題課程,運用本地紅色文化與本地高職院校發展歷程相契合、與學生成長見識相契合的著力點來加強黨史教育。
3.3豐富活動載體,創建紅色校園文化
校園活動是豐富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載體,從校園活動切入有利于拉近學生與黨史教育的距離,實現寓教于樂,構建紅色校園文化[4]。可結合節日、紀念日和時政熱點開展與畢節紅色文化、百年黨史息息相關的紅色校園文化活動,在此過程中擴展參與范圍,發揮黨支部、系部、社團、老師、學生等各類群體的作用,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主動探索中了解黨史和畢節紅色文化。比如,在清明節開展網上祭奠畢節英烈的活動,開展畢節紅色故事比賽、黨史主題文藝匯演、品讀紅色家書等活動。
3.4運用各類平臺載體,發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合力作用
黨史教育也要與時俱進,運用各平臺載體,賦予黨史教育新動能和活力。首先,運用傳統媒體營造紅色校園環境。運用學校宣傳欄、展板、校園廣播、易班等校園平臺,嵌入畢節紅色文化內容和黨史內容,并加強宣傳和引導,從紅色校園文化和環境中營造潤物細無聲的黨史教育。其次,結合新媒體進行黨史教育。要善于運用青年群體喜愛的微博、抖音等載體,通過校園官網、公眾號、抖音、微博等主流平臺進行日常引導教育,加強對黨史和畢節紅色文化內容的宣傳。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要善于運用學習通、雨課堂等媒體促進教學的生動性。同時,各校還可建立自己的黨史育人網絡專欄、數據庫等,在整合資源中形成育人特色。此外,還要緊跟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步伐,不斷開發和運用新技術,比如運用VR、全息影像等新技術,為黨史教育提供沉浸式的生動教育環境。
3.5建立校內外聯動機制,擴展黨史教育實踐育人渠道
在三全育人環境下,黨史教育要發揮校內外驅力,建立校內外聯動機制[5]。可通過邀請英雄模范、親歷者以及對畢節紅色文化及黨史較有研究的專家學者到場進行模范教學和典型示范,通過真實的感人事跡渲染教育氛圍,在受教育者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還可以通過建立紅色實踐育人基地,擴展黨史教育實踐育人渠道。可與畢節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紅色遺址等建立校地合作機制,或是在學校建立黨史專題展館,組織學生、老師、管理者、黨員等各類群體進行參觀學習,通過實地展示和教育,以地方性和特色性的紅色文化進行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畢節紅色文化資源與本地高職院校黨史教育融合研究”(2021B237);2021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畢節紅色文化資源與本地高職院校黨史教育融合研究”(2021B237)。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魏登云,曹先東.論貴州文化資源分布特點及其品味[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4):33-38.
[3]李霓.紅色畢節,初心使命[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21.
[4]梁小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史教育的價值及實現——以廣東南路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2021(6):86-91.
[5]倪明勝.黨性教育的內在困境、范式轉換與實踐邏輯[J].科學社會主義,2017(3):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