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 張慧玲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人心,成為教育活動創新與變革的思想基礎。語文學科憑借其獨特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不僅有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任務,還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起到關鍵作用。高中階段語文教材內涵的逐漸深刻,人文精神也愈發凸顯。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鑄就良好三觀的重要路徑,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在傳統應試思維的影響下,不少語文教師忽略了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與實踐活動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導致語文課堂呈現“冷冰冰”的氛圍。為順應教育理念的發展革新,也為順應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教師應當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滲透人文精神,營造人文氛圍,讓語文課堂有能量、有溫度,讓學生有興趣、受啟迪,將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真正發揮在實踐活動中。
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重要的發展時期,思維水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與成果,還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哲學思維是高中語文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類型之一,強調了對學生理性思維與辯證思考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能使學生在成長路上運用科學的方法論。無論是《逍遙游》中所探尋的“天人合一”,還是《勸學》中的理性思辨,都是哲學思維的重要體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應將課文中所蘊藏的哲學思維單一地視為語文學習與答題的工具,而是結合哲學思維內化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顯著發展。
成才先成人,樹人先立德。在“立德樹人”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教育教學應當以德為先,在教學環節中滲透德育思想,讓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走正路、做好人。高中語文教材為德育滲透提供天然的教育平臺,其中不乏彰顯人性光輝與高尚品質的閱讀文本。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當只將其單一地視為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文章內涵進行解讀,而是使其對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斷產生影響,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品德。《記念劉和珍君》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老人與海》中,我們看到了一位不懼困難、積極向上的老人。文本中樁樁件件的事例比比皆是的優秀人物所熠熠生輝的高尚品質,既是教材中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成長之路上不滅的“啟明星”。
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也會愈發深刻,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成長路上感到迷茫無措,不知如何度過大好青春,不知該以怎樣的態度與方式度過漫漫人生。人生態度是高中語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之一,也是學生成長路上彌足珍貴的禮物。《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寄情山水,闡述了自己超凡脫俗、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蘇武傳》則展現了蘇武堅守初心,始終不辱民族氣節的堅定氣度。人生之路各有不同,人的選擇與態度也不會全然相似。教材文本中所彰顯的人生態度可以告訴學生——在人生之路上,應該用怎樣的態度生活、以怎樣的斗志面對人生以及什么樣的人生態度才是科學正確的。
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能夠幫助學生熱愛生活,感知生活之美,還能幫助學生陶冶情操,遠離不良思想的影響,時刻堅守自我,自愛自持。審美情懷也是高中語文課本中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體現。因為高中語文教材是專家學者選取了諸多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供學生閱讀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熏陶,感悟教材文本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等,審美能力得到了發展與提升。
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培養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將教學實踐的側重點完全放置于此,讓教學設計的天平一味地偏向“人文精神”。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兩大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切適性原則,讓人文精神的滲透適度、合情、合理,避免其“喧賓奪主”,避免因弱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造成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為讓人文精神真正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理想的效果,教師首先應當考慮學生當前的語文素養與審美水平。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培養并非“水中花,鏡中月”,而需要以學生具體的學習能力與教學內容作為根本立足點。因此,在人文精神的滲透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秉持著實際性原則,避免語文課堂教學出現形式主義與唯美主義的傾向,要在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夯實與語文素養的提升。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要讓教學內容與人文精神融為一體,避免出現生硬突兀的情況。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融合性原則,立足具體的教學內容,挖掘其內在的人文價值,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讓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與教學內容相融合、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融合,以此實現教學成果的最優化發展。
新課改背景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切實的推動與落實。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翁”,人文精神的滲透對象也是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主體性原則,更加關注、強調學生的體驗、感受,避免因人文精神的滲透設計想當然而無法產生實際的教學成果。
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應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應試成果的落實,而是不斷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為學生搭建深入閱讀文本的階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提升了能力,還能真正感受教材文本的魅力與價值,挖掘其中的人文光輝。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應當立足教材文本,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精準把握其中的人文光輝,讓人文的光芒照亮課堂,也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中《離騷》教學為例,這篇文本“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篇幅宏大,內容豐富,想象馳騁,用詞晦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倍感艱難。也正因此,不少教師在《離騷》的教學活動中將過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文意理解、重點句段以及寫作手法的講解上,而忽略了這一文本所蘊藏的內在價值以及不可被忽視的人文光輝,從而導致教學成果不佳。而學生也難以全面深刻地認識到《離騷》之美。因此,在這一篇目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備課環節鉆研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在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滲透作者高尚的個人品質與忠君愛國的堅定信念,讓人文精神既融于教學活動中,又成為各個環節的“根基”與“引線”。當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離騷》中璀璨的人文主義精神后,詩人綺麗浪漫的寫作手法、豐富多彩的詩詞用句才更能使其感觸良多。可見,人文精神的挖掘與滲透不僅不會耽誤教學的進度,反而可以成為教學效率提升的重要策略,有利于學習活動的順利展開。
想要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為精準地把握教學內容中的人文精神,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具體的文本特點,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此營造人文氛圍。情境教學法,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快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在人文氛圍的營造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設備,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學生恍若真正置身于閱讀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有所感受、有所觸動,在人文氛圍的縈繞中,加強對所學文本的具體理解。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中《祝福》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凄婉哀涼的《二泉映月》,調整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盡快沉浸到教學文本所營造出的氛圍之中;在教學推進的精彩環節時,教師則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祥林嫂》視頻影像,讓學生將直觀的表演與抽象的文字相結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時更能產生情感共鳴;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一些剩余的時間,讓學生再度通讀全文,并且在閱讀過程中為學生再度播放《二泉映月》的音樂。學生在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中,能夠結合所學知識更為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的人文思想。而“祥林嫂”也不僅僅是學習過程中那個被分析、剖析的單薄人物,能使她的形象豐滿而具體。學生從她的悲慘遭遇中看到了一個個被抹殺個性的勞苦大眾,這足以激發學生內心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對苦難人生的悲憫。語文教材中一篇篇優秀的文本不僅起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更起到了震懾人心、啟迪思想的育人價值。
課堂提問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也是教學活動得以層層深入的重要路徑。在滲透人文精神的教學中,巧設課堂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人文精神往往蘊藏在文本的深刻內涵中,如果學生只停留在膚淺理解層面,便難以感受其深刻的意義與價值。基于此,教師應當設計出具有深入性的課堂提問,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引導下層層深入,最終探究出閱讀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并將其內化于心。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兼愛》教學為例,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兼相愛,交相利”,然而很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一中心思想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導致文章理解流于表面形式,難以形成深刻理解。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巧妙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從全文來看,‘兼相愛,交相利’有什么具體表現。”這一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從文本的層面上加強對所學內容的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再將問題進行遞進:“‘兼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發揮作用了嗎?為什么?”為了防止學生產生知識上的盲區,教師應當給學生介紹這一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為學生的思考與探究奠定契機;最后,教師可以將問題討論從文本教學過渡到現實生活:“‘兼愛’思想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么啟發?”教師的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從自身角度進行思考,深刻領悟文本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對我們當今生活的積極影響。

傳統教學往往存在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佳的情況。當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人文精神的落實與滲透便更加無從提起。基于此,教師應當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不僅成為“知識的接受者”更是“課堂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學形式加以優化,通過小組討論、話劇表演、劇本創編等方式,讓語文課堂綻放不一樣的光彩,也讓人文精神在教學實踐中得以深度融合。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中《雷雨》教學為例,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演繹《雷雨》話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話劇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對人物進行揣度與分析,再根據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進行角色演繹。在話劇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對應的道具,配備相應的音頻資源,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夠真正站在角色的角度進行揣度與思考,最終體悟文本故事背后的人文色彩。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得到了教育教學者的高度重視。這種教學形式既有利于增添語文課堂的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踐行學科育人的價值,還能夠讓語文教學真正綻放時代光彩,在挑戰面前不斷發展。基于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在人文精神的滲透過程中遵循切適性、實際性、融合性以及主體性原則,通過立足教學文本、創設教學情境、巧設課堂提問以及豐富教學形式等方法,讓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融入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將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