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 陳 霞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學校、家長、社會各自承擔不同職責,因此要保證各主體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夠實現良性教育,只有三者合作,才能夠促進幼兒實現茁壯成長。在初中教育階段,家校共育理念有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融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讓學生在適宜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環境中成長。家校共育理念要優化現代教育發展模式,為改變現代教育理念提供新思路,由此可知,探究家校共育在初中教育階段有重要的作用。
新時代下家庭教育工作、學校教育工作與社會教育工作形成了新的重疊模式,在此背景下,幾種教育工作相互聯系,有整體性作用,可以整合優勢。家校共育理念指家長與學校分別承擔教育責任,兩者通過合作努力讓學生在快樂健康的環境下學習,享受到最佳的教育服務,因此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家校共育理念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是主體,有著不同的職責,需要深化家長和教師的合作,使雙方能夠對學生學習有所了解,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由此可知,優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工作,使兩者協同發展,才能夠讓學生在理想的教育環境下學習,只有學校和家長努力,才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主要時期,因此家庭、學校需要從不同角度關注學生,使用合作的方式解決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快樂健康成長。
新時代下家校合作開展教育工作處于初級階段,一些初中院校雖然和學生、家長構建了和諧友好的關系,但是合作效果差強人意。家校合作共育模式能夠解決學生學習出現的問題,優化教學質量。家校共育合作的有效性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在教育改革中,改革多數是創新教育方式,發揮教育作用,深化合作,讓教師和家長把握學生生活狀況與學習狀況,為學生提供幫助。在家校共育理念指導下,家長可以了解學生在校狀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生活狀況,使其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家校共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內容。教師通過家校合作,能夠掌握學生學習和生活狀況,并且優化教學方式,將其應用到實際課程中。因材施教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更好,能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家校合作是初中教育改革工作的重點,將改革內容應用到教學內容中,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發展提供保證。
教育工程有復雜性和漫長性的特點,不同教育因素間存在關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均能夠推動學生的成長,二者不可缺一。由此可知,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兩者的互補性,確保學校和家庭教育均不會出現缺失。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學校和家庭的互補性,避免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某一方面出現問題,而影響到孩子成長,降低教學效率。因此,實施家校共育屬于必然趨勢。家校共育可以促進學校、家庭和生活協同發展。對學校來說,使用家校共育的方法可以了解學生家庭與生活的環境,使教師可以開展針對性教學,幫助學生制定培養計劃。家長根據家校共育更新教育理念,深入了解學校教學流程,從而全方位地促進孩子成長。家校共育能夠統一學生學習方向,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成長。由此可知,家校共育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首選。
家校共育理念被認同和落實并獲得了傲人的成績。但是仍舊出現一些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家校共育有較高的認可度,但是家庭和學校落實行動不達標。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教育問題應由學校和家庭一起協作完成,但只是在想法上支持,家長未落實到行動上,若是孩子出現錯誤,家長會不斷指責學生的過錯,而未反思自身的行為,無法發揮示范作用,甚至有的家長會違反學校的教學要求。
學校并未構建理想的家校共育體系,一些學校未在家校共育中劃分教育的責任,家校共育教育體系不完整,家長未明確在家校共育中需承擔的角色和作用,因此無法積極參與家校共育的相關工作。并且家長也無法承擔更多學校教育工作,比如家庭德育功能、生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有些教育工作會被學生課后的作業檢查背誦等學科作業而耽誤,致使家庭教育未獲得理想的成績。
家校共育工作屬于雙向互動的流程,家校共育的因素是家庭與學校,班級中家長文化素質存在不同,因此對教育的標準也有不同的要求。家校溝通的暢通與否影響著家校共育的效果。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是家長會,但召開家長會多數千篇一律,為家長介紹學生成績,或者使用家長開放日家訪的方式來加速家校共育的開展,可教師在家長開放日耗費精力和時間安排活動,在此過程卻未與家長交流。家訪屬于長期性工作,教學任務重,部分教師無法堅持。這些問題會讓家校合作流于表面,難以加強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協調,因此無法實現理想的家校共育效果。
新時代下初中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構建新型家校共育關系。傳統家校合作關系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型家校關系需要學校與家長消除此種約束,圍繞現代教育理念構建合作關系,雙方承擔各自職責,構建服務型合作,讓學生可以在理想的環境下成長和學習,從而落實教育改革工作,為建設國家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服務。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讓學校與家長能夠緊密交流,按照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育計劃,因此在家校合作過程中交流與溝通有重要的作用。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中,加速家校合作的步伐,為其提供溝通途徑。學校和家長要合理使用線上平臺構建線上溝通途徑,確保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生理、心理、學習等情況,對學生開展動態化交流,讓家校合作能夠更加密切。
首先,不同班級要指派負責人構建QQ 群和微信群,由此人負責群組管理,學校班級的通知也應在群里及時發布,便于家長能夠按照學校的標準調整教育方式,開展教育工作和監督工作,按照學生學習情況為其提供家庭教育。家長也要提出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與教師商討問題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次,學校需構建綜合性授課平臺。教師授課可以使用直播方式,家長在線上授課平臺查看學生聽課情況,觀察學生課堂表現。此種方式是監督教師與學生,能夠對學生學習、教師授課有更多了解,增加家長的參與性。教師若是想要被家長認可,則需要積極備課講課,同時學校也要為家長設置意見收集箱。家長在線上能夠將自身有關教育的看法與建議上交到學校,由學校的相關負責人查看有關內容,并進行改進,及時回復家長。此種方式能夠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從而加速家校合作。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家長屬于重要的角色,因此應發揮家長作用,深化家校合作,優化新型合作關系。初中學校在家校共育中要構建家校合作委員會。委員會應定期舉辦會議,一些家長可以代表其他家長發表意見。學校根據家長建議和學生建議將委員會舉辦成果展示給所有家長,雙方通過交流溝通,能夠更加明確解決方案,讓教師和家長更加緊密溝通。此種合作模式的優勢是學校與家長可以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和在家情況,學校方能夠按照家長建議優化學校工作,家長方能根據學校教學情況了解學生在校表現,并且為學生制定家庭教育方案,讓學生能夠享受到溫馨和理想的家庭教育。學校也要不斷推動建設家校合作委員會的工作,利用合作委員會加強學校和家長的合作關系,確保雙方在共同努力下促進教育發展。家校合作委員會的成立能夠讓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有更多更深了解,家長能夠配合學校教育,提升初中教育質量。
在傳統家校合作模式中,家庭訪問是重要內容,所以在現代教育發展中,傳統教育方式已難以完全適用于現階段學生的學習。家校訪問在家校合作中屬于重要流程,家長在合作中可以對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和學習環境有更多了解,但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因此會影響到家校合作效果。
學校要鼓勵教師舉辦家庭訪問,讓教師和家長加強交流溝通,便于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家庭氛圍制定教學方案,同時在與家長溝通后了解學生在家表現,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學習表現。學校要在訪問工作日志中詳細標注家庭訪問內容。教師在訪問中要全面填寫日志內容,了解學生學習環境、家庭關系,完成訪問后應由家長簽字并做出評價。家庭訪問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家庭狀態的了解,也能夠讓家長對學生在校表現有更多了解。家長若是工作繁忙,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家庭訪問可以讓家長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訪問也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學科教師只能在課堂了解學生,和學生接觸少,雙方有信息誤差,影響到學生學習。教師家庭訪問能夠為師生構建交流的樞紐,使家長和教師彼此有更多的了解,優化教育質量。
傳統家校合作允許家長走進課堂聽課,但此種效果不理想,家長多數是走過場,未認識到此種措施的作用。同時,教師未指導家長如何聽課,也未合理分配家長聽課人數,致使課堂環境混亂,家長質疑教師課堂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但實際上家長走進課堂聽課有現實意義,家長旁聽能夠觀察學生課堂表現,也能夠調動學生表現的積極性,可以對教師講課的狀態和耐心情況做出綜合判斷。因此,學校要完善家長走進課堂聽課的體系,讓家長能夠利用業余時間到校聽課。比如,學校為家長預約聽講的課程,準備好聽課記錄,讓家長按照聽課記錄內容有目的地聽課,同時要為教師和學生打分。在此過程中,家長為學生打分,不只是對孩子打分,也要對學生課堂表現打分。教師可以將打分內容上傳到家長群,便于其他家長觀看,了解自家孩子在學校狀況、教師授課情況,提升教育質量。若教師講課情況不符合家長的要求,學校則要做出調整;如果學生聽課存在問題,家長則要根據學生表現開展教育,確保能夠讓家長和學校間無誤解,為家長和學校教育提供平臺。
家庭和學校在此種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社區也應和學校、家庭配合開展相關活動,運用自身優勢建立資源開放制度,保證發揮出家校合作的價值,從而提升教育質量。
家長學校是為學生家長設立的學校,家長學校的生源是學生父母,它讓人感覺更加民主平等。父母學校作為家校共育的主要平臺,要求教學質量能發揮出學校的作用,全面落實學校課程標準、綱要、教材等相關工作。家校共育屬于一種新型的培育方式,能夠使社會、家庭、學校關系更和諧。構建民間機構,使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形成學校聯盟,通過加強合作共享不同的教育資源,使家校共育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初中生有獨立的人格與自我意識,渴望被尊重和認可,對父母有逆反心理。因此初中家校共育目標需要放在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提高自尊水平上,應將三項目標在三個年級逐一實現,聚焦家校共育目標,保證分階段實現。
教師需要通過學校文化讓家校共育內涵更加豐富,從而培養學生品質。學校需要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提高學生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推動家校共育的過程中,需將五育作為指明燈,讓家校共育的內涵得以豐富。學校要重視輔導家長理解家校共育的內涵,使其能夠參與到家校共享交流的活動中,讓家校共育工作能夠加速推動的步伐,使學生素養得到提升。學校也可開展具有教育意義的傳統節日活動,促使家長、教師、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挖掘傳統節日包含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學校可以在中秋節舉辦賽詩、賞月的活動,或在清明節舉辦尋找英雄活動,利用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并通過活動的實施讓學生實現立德修身,提高學生品質。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學中落實家校共育理念,發揮共育的有效性,可以解決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優化家校合作共育方案,推動初中教育發展的步伐。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能夠推動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實,學校要號召教師參與建設家校合作共育工作,持續實現家校共育目標,與家長協作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且穩定、健康的環境下茁壯成長,提高初中階段家校共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