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睿,黃秋霞,柴祥雪,王 瓊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風濕性心臟病是由風濕熱引起的心臟疾病,疾病早期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后期會出現虛弱、氣短、咳嗽、心悸、咳粉紅色泡沫痰等,甚至心力衰竭[1]。瓣膜置換術是風濕性心臟病最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有研究表明,術后充分休息、嚴格遵醫囑用藥和清淡飲食等護理措施可以促進患者康復[2]。然而,很多患者由于疾病、手術、社會及家庭等原因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不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還會導致相關并發癥發生[3]。Heider平衡理論又稱“P-O-X理論”,強調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的關系,其中“P”是認知主體,“O”是與“P”相關的主體,“X”是“P”和“O”相關的客體,主要通過改變系統中的認知主體對客體的態度來維持系統的平衡[4]。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心理學和行為學領域,但在疾病治療和護理領域應用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討Heider平衡理論引導下健康教育對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的影響,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180例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納入標準:符合風濕性心臟病診斷標準,具備心臟瓣膜置換術指征[5];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患有神經、精神疾病;合并其他心臟疾病。觀察組男49例、女41例,年齡28~70(47.23±8.15)歲;病程2~18(10.25±6.68)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3例,Ⅲ級31例,Ⅳ級36例。對照組男50例、女40例,年齡27~69(46.78±7.59)歲;病程2~19(9.87±7.32)年;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32例,Ⅳ級3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入院介紹、術前準備、飲食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干預及術后常規護理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①建立Heider平衡理論護士小組。小組包括主治醫師1名、主管護士2名、管床護士5名、心理咨詢師1名和營養咨詢師1名,小組成員均接受專業理論培訓,熟悉理論內容、護理目的及實施方法。實施過程中,管床護士負責推動日常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主治醫師專注于疾病的診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師承擔心理護理工作。②建立Heider平衡系統。應用Heider平衡理論,在這個理論中,被研究的對象是認知主體(P),與其進行互動和溝通的另一方是相關主體(O),而存在于認知主體和相關主體之間的連接因素是關系對象(X)。在護理實踐中,患者是認知主體(P),護理人員和家屬是相關主體(O),而臨床護理則是關系對象(X)。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關系。護理人員耐心傾聽患者和家屬的需求和顧慮,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在Heider平衡理論指導下,護理人員通過積極的互動和溝通,構建穩定、和諧的關系,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和家屬的需求。通過與患者和家屬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鼓勵患者及家屬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他們對疾病的認識、對手術的顧慮、對預后的信心等,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意識,并根據自己的理念自愿組成小組。護理人員要充分組織交流,明確患者對疾病治療和護理的看法,評估系統中“P、O、X”的平衡,深入分析矛盾的根源,例如患者抗拒治療的原因或對病情過度悲觀的原因。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情況,制訂合理的提升措施。③保持系統的平衡。a.認知矯正:術前,醫務人員和患者及家屬共同召開病情討論會,結合患者生活方式講解病因、病程及目前安全治療措施,為患者及家屬答疑。心理醫生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并進行疏導,與家屬充分溝通,發揮家屬對患者的影響作用,最大限度地對患者產生理念上的影響。b.術后護理:護理人員注重病房環境的改善,減少環境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不適,增加查房頻率,減少護理工作的疏忽,積極監測患者恢復狀況,及時處理不良事件,例如:充分了解患者術后恢復和疼痛情況,必要時給予患者合適的鎮痛措施,主治醫生首先向患者傳達積極的信息,減輕患者術后的恐懼、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病房播放有利于患者放松舒緩的音樂,改善患者不良情緒。c.康復護理:術后,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術后飲食和活動指導,向患者和家屬推薦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護理的公眾號,促進患者持續學習疾病、手術和預后的相關知識,提高自我監測和術后康復自護的能力,促進患者順利出院。④延續性護理:患者辦理出院手續時,邀請其加入Heider平衡理論微信群,管理員積極在微信群分享疾病康復和促進健康的知識,引導患者向群成員分享自我感受和近況,如有疑問可向群組醫護人員咨詢,指導患者出院后1個月進行家訪,對其進行相關指導,提醒患者出院后2個月復診。護理干預從患者入院時開始,持續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比較兩組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②心理彈性。采用康納-戴維森韌性量表(CD-RISC)[6]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其中樂觀包括6個條目,總分16分;堅韌包括13個條目,總分52分;自強包括8個條目,總分32分,各條目均采用1~4分計分法,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越好。③壓力感知。采用壓力感知量表(PSS)[7]和抑郁-焦慮-壓力自評量表(DASS)[8]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壓力感知狀況,PSS包含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感知壓力越大。DASS包含焦慮、抑郁、壓力3個維度共21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負性情緒越嚴重。④護理滿意度[9]。采用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和服務態度等方面,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PSS、DAS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SS、DAS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更換瓣膜可以有效改善瓣膜狹窄或反流引起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從而減輕患者心臟負擔,增加血液供應,有助于心臟功能的恢復。然而,心臟瓣膜置換術由于操作復雜,對患者的創傷較大,可能引起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從而加重外循環心肌缺血[10]。此外,由于術后切口疼痛,愈合時間較長,患者需長期臥床,而長期臥床易引發壓力性損傷、便秘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很大影響[11]。并發癥的發生加重了患者對疾病預后的不確定性,導致患者不良情緒進一步發展。因此,在人工心臟瓣膜患者術后康復中采取科學、全面的治療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臨床護理理念和護理心理學研究不斷發展,有學者認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康復和預后會產生負面影響,而希望、信心等積極情緒則有助于患者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12]。因此,加強患者對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對減輕患者治療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Heider平衡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與其認知的事物本身之間存在著一種平衡、穩定的關系[13]。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認知主體就會產生不良情緒,而認知主體和客體及其他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則會對系統的平衡產生積極的影響。研究表明,患者家屬、朋友及護理人員與患者的良性溝通互動有助于糾正患者對疾病和手術的認知偏差,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和自護能力[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PSS、DA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Heider平衡理論引導下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的心理彈性,減輕負性情緒,改善心理狀況。分析原因:Heider平衡理論包括確定患者的真實需求,評估其心理狀態和家庭支持,提供適當的心理輔導以減少患者負性情緒,利用同伴教學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改善其對疾病的態度,提升認知,減輕心理壓力。此外,在Heider平衡系統的評估階段,入院時護理人員即對患者進行訪談,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對就醫的態度,評估系統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并找出可能影響系統平衡的因素。在護理階段,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展開討論,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知識和手術優點,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減輕治療壓力和疾病不確定性,保證系統的平衡[15];術后充分考慮手術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創傷的前提下,護理人員加強病房環境建設,提高恢復環境的舒適度,減少環境因素造成的疼痛和心理困擾,主治醫生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傳遞正面積極信息,減少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感。通過詳細解釋治療進程、療效預期和康復計劃,能夠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和積極性。同時,充分利用家屬的鼓勵和心理輔導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在建立積極的醫療環境和家庭支持體系后,護理人員在術后康復階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活動,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培訓,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與患者建立密切聯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進展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計劃,鼓勵患者堅持康復鍛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營養飲食,以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功能的重建。通過主治醫生及時傳遞積極信息、家屬的鼓勵和心理輔導,以及護理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指導,患者能夠獲得全面的支持和關懷,建立起積極的康復心態,提高自我護理能力。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Heider平衡理論引導下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改善醫、護、患關系,提升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Heider平衡理論根據“P-O-X”模型,在患者入院的各個階段對其進行動態評估,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評估后制訂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使護理措施更能貼合患者的現實需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改善了護患關系。另外,Heider平衡理論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改善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態度,而有效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可緩解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最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此外,Heider平衡理論引導下的健康教育可動態評估患者病情,提前預防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Heider平衡理論引導下健康教育可改善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的心理彈性,緩解負性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