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朝霞,趙麗麗,王 鑫,朱金霞,王慧敏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感染是肺移植術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病死率均較高,給患者帶來極大危害和負擔[1]。據統計,肺移植術后感染發生率為40%~70%,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其次為血行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2]。肺移植術后感染會增加患者住院時間、藥物治療費用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康復進程。因此,對肺移植術后感染患者的防治十分必要。多學科協作護理是團隊合作的護理方式,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專業人員,共同協作完成患者的護理工作,可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3]。集束化管理是以科學方法為基礎、強調實證數據的護理管理方式,能夠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降低患者風險,促進醫護之間的溝通協作,提高患者滿意度和成本效益[4]。基于此,本研究將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模式應用于肺移植患者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2月1日~2023年1月1日于我院擬行肺移植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符合手術指征,于我院擬行肺移植手術;③精神正常,可配合完成手術與相關臨床護理管理;④預計生存期>6個月;⑤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其他臟器功能異常;②存在自身免疫疾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③視聽功能障礙,無法與醫務人員正常溝通;④合并內分泌疾病或代謝異常;⑤存在全身營養不良;⑥術前機體存在全身或局灶感染;⑦術后出現其他并發癥無法有效評估研究效果。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研究的97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9例。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28~65(47.12±8.89)歲;手術時間(5.22±1.98)h;移植部位:單肺30例,雙肺19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8~65(47.23±8.63)歲;手術時間(5.13±2.11)h;移植部位:單肺29例,雙肺19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移植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內容,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肺移植護理管理。包括術前準備、常規健康教育、病情監測、管道護理、術后康復訓練等。
1.2.2 觀察組 接受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
1.2.2.1 成立團隊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手術室、院感科、醫務科、康復科及護理部工作人員。負責制訂感染預防方案、培訓和監督團隊成員、收集和分析感染數據等,全面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1.2.2.2 多學科合作護理方案分工 ①院感科工作人員負責護理團隊的統籌工作,協調各部分并進行職責劃分,發揮各部門的專業特長;監督記錄干預措施實施情況,并定期舉行匯總分析,提出持續改進意見。②手術室工作人員在術前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了解患者健康狀況、免疫力、感染史等信息,以便制訂個性化預防方案。手術室各項操作應做到嚴格無菌,醫護人員需按規范穿戴手術衣、手套和口罩等,避免交叉感染。通過調整呼吸機參數和呼吸治療策略,及時更換防滑墊和管路等措施,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③護理部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專項培訓,內容包括各部分分工情況,護理部工作要點、肺移植術后相關注意事項與術后感染預防措施及處理措施。在肺移植術后,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全面護理,包括呼吸治療、營養支持、心理疏導等,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做到“三嚴三實”,即嚴格控制管路的使用和管理,保持導尿管通暢,定期更換呼吸機和防滑墊,并監測患者的體溫、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感染征象。④醫務科工作人員對有感染風險的患者,還需要根據情況合理應用抗生素等藥物,有效控制感染的發生和發展。對肺移植術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預防排斥反應,在免疫抑制劑使用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的劑量管理和監測,降低感染風險。⑤康復科工作人員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制訂適宜的康復計劃,如呼吸功能訓練等。
1.2.2.3 集束化管理措施 ①術前按時巡視查房,針對術前存在高感染風險患者需給予重點監護。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術前進行合理溝通,了解患者生活習慣,根據患者性格狀況給予相應心理護理,鼓勵戒煙,并告知患者術后感染的危害與管理方式。術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有效咳痰的方式與優勢,病房播放有效咳痰的視頻。②術后每2 h觀察1次手術切口狀況,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若患者存在異常立刻通知主治醫師,評估是否發生術后感染。③指導患者開展呼吸功能鍛煉,包括縮唇訓練、肺呼吸肌群訓練;針對重癥患者給予經鼻高流量加溫加濕氧療;鼓勵患者開展早期下肢踝泵運動,每2 h翻身1次及下床活動。康復醫生制訂每日活動量并協助監督患者完成相應訓練。④定期復查:對術后患者定期進行相關指標檢測(如炎癥指標、細胞因子、白細胞計數等)及時發現感染征象并采取干預措施。⑤術后給予患者必要營養支持,逐漸過渡至普通飲食,并囑患者合理飲食。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肺部感染情況:根據患者胸部CT檢查結果進行肺部感染程度劃分,胸片顯示肺部存在斑塊陰影為重度、肺部存在部分斑塊陰影伴明顯呼吸系統癥狀則為中度、肺部較少斑塊陰影伴輕微呼吸系統癥狀則為輕度。②呼吸功能恢復情況:通過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呼吸頻率、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最大通氣量、動脈氧分壓。③術后康復指標:包括術后帶管時間、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④生活質量:使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5]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含8個維度,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⑤護理滿意度:參考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表(NSNS)[6]評估患者滿意度,量表包括非常不滿意、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非常滿意5個等級,總滿意度(%)=(基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術后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輕度感染1例,發生率為2.04%;對照組術后發生重度感染2例、中度感染3例、輕度感染3例,發生率為16.67%。觀察組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6.162,P=0.013)。
2.2 兩組呼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3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2.4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不滿意2例(4.08%),總滿意率為95.92%;對照組不滿意8例(16.67%),總滿意率為83.33%。觀察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χ2=4.153,P=0.042)。
既往多項臨床研究指出,肺移植術后感染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需要醫護人員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7]。術后感染會對患者的身體機能造成損害,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復進程;術后感染會增加患者住院時間和藥物治療費用等,經濟負擔較重;術后感染病死率相對較高,防止和控制感染發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8]。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術后感染發生。
肺移植手術較復雜,需要多學科協作完成手術和術后康復。綜合既往文獻[9]分析多學科協作護理優點如下。①提高護理質量:多學科協作護理方式可以使各專業人員充分發揮知識、經驗和技能優勢,提高護理質量。②促進溝通:多學科協作護理方式可以促進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確保護理工作有序開展。③減少醫療錯誤:多學科協作護理團隊成員相互監督,避免護理錯誤發生。④提高效率:多學科協作護理方式可以合理規劃工作,優化護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⑤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多學科協作護理方式分工明確,可以有效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集束化管理可以在肺移植患者術后康復期間發揮重要作用。分析其護理優勢如下。①提高護理效率:集束化管理能夠通過標準化工作流程和規范化的操作流程,提高護理效率,減少重復性工作和浪費。②提高護理質量:集束化管理能夠明確患者的護理目標和標準,醫護人員有針對性地制訂護理計劃,提高護理質量。③促進溝通和協作:集束化管理要求醫護人員進行信息共享和交流,能夠促進溝通和協作,提高團隊協作效率。④減少患者風險:集束化管理能夠明確定義并監控護理關鍵點,使醫護人員能夠有效監測與預防,從而降低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風險[10]。
本研究將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應用于肺移植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04%,對照組為16.67%,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降低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分析原因,與該方式護理目標明確、護理質量更好、護理效率更高相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最大通氣量、動脈氧分壓均高于對照組(P<0.05),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帶管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均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且呼吸功能恢復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在于,多學科協作通過整合不同專業知識和技能,共同制訂并實施綜合治療計劃,為肺移植手術患者提供全面服務和照顧,促進其術后恢復。集束化管理通過規范化操作流程和制訂嚴格的操作標準,確保康復治療的質量和效果,并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且其注重對康復治療過程的監測和反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且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與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降低,患者呼吸功能恢復效果更好相關。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謝莉等[10]研究表明,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策略能夠確保護理過程的連貫性和一致性,減少錯誤和失誤,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提高滿意度;與本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多學科協作聯合集束化管理可降低肺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樣本量有限,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