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逸苑,劉 維,宋芳霞,李雨昂,顏 佳,肖 涵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早期乳腺癌通常無特異性表現,患者多以乳腺腫塊首診,并有乳頭內陷、乳頭溢液等表現,由于早期乳腺癌缺乏典型、特異性表現,患者發現乳腺癌時多已進入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1]。目前,手術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臨床通常在乳腺癌根治術后擬行乳房重建術,不僅能夠有效切除癌組織,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還能幫助患者重建近乎正常形態和外觀的乳房,恢復女性曲線美和第二性征,減輕自卑感。但很多患者對手術方式存在不良認知和嚴重心理負擔,術后易產生悲觀等情緒,導致社會適應能力下降[2-3]。術后常規護理往往只重視患者軀體感受,如對出現疼痛癥狀者給予鎮痛干預,對出現腫脹癥狀者給予消腫干預等,忽視患者內心情緒。患者罹患癌病內心必然會悲傷、恐懼,加之手術治療會切除乳房,甚至導致患者產生厭世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預后。及時給予動機性訪談干預能增強患者行為改變的內在能動性,達到行為良好改變的目的。鑒于此,本研究給予乳腺癌乳房重建術患者動機性訪談干預,并分析其對自卑感、希望水平及身體意向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2020年8月1日~2022年8月31日期間87例乳腺癌術后擬行乳房重建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經影像學及病理活組織學檢查確診[4];②年齡25~42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淋巴或血運轉移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其他系統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和實驗組44例。對照組年齡25~41(33.48±3.57)歲,病程3~12(7.64±1.34)個月,腫瘤直徑0.5~2.4(1.50±0.35)cm;實驗組年齡25~42(34.12±3.47)歲,病程3~13(7.94±1.62)個月,腫瘤直徑0.5~2.5(1.52±0.41)cm。兩組年齡、病程、腫瘤直徑和病理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即給予健康教育和常規圍術期護理,每個月組織1次病友交流活動,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動機性訪談干預。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況,解釋乳房再造手術指征、手術發展的成熟度、操作的簡單性和塑造女性形象的重要性等,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此外,護理人員可展示乳房整形的成功案例,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及時評估其身體和功能變化,鼓勵家屬及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對患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患者應注意不要大量攝入動物脂肪和蛋白質,嚴格把控熱量攝入,避免肥胖,減少腌制、煙熏、油炸、烘焙食品,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維生素、魚、豆制品等。患者可采用呼吸法進行減壓,雙手合十時吸氣,呼氣時逐漸松開雙手,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可有效放松。
1.3 觀察指標 ①自卑感:干預前后采用QOL量表對患者自卑感進行評價,包括睡眠、精神、疲乏等3個條目,每個條目計為0~3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卑感越強。②希望水平:干預前后采用Herth希望量表對患者生活態度、行動、社交關系3個條目進行評分,每個條目計0~12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希望水平越好。③身體意向:干預前后采用身體意象量表對兩組患者身體意向、性適應進行評價,計為0~2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身體意向越好。
2.1 兩組干預前后自卑感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卑感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身體意向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身體意向評分比較(分,
乳腺癌作為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研究表明可能與激素作用、高脂飲食、肥胖、基因突變、遺傳因素、輻射、精神因素等有關。眾多因素作用導致乳腺上皮細胞癌變,表現為乳房腫痛、乳頭溢液、乳頭乳暈異常改變以及乳房皮膚橘皮樣改變[5-8]。目前,手術仍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雖然能最大限度切除腫瘤細胞,但會破壞女性身體形態,多數患者會擔心兩性關系以及外觀等。乳腺癌術后擬行乳房重建術不僅能夠切除腫瘤,還能幫助患者再塑乳房外形,緩解患者不良情緒[9-11]。術后常規護理往往注重患者軀體疼痛,對其內心想法缺乏了解,整體護理效果欠佳。動機性訪談干預在患者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患者對未來的希望,幫助其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用藥、飲食依從性,改善預后。
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手術切除后會嚴重影響患者身材外觀,降低患者自信心,導致患者出現恐懼、悲傷、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產生輕生、厭世的念頭。兩組患者在干預后,自卑感均較干預前改善(P<0.05),且實驗組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多為健康教育,通過給患者講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治療現狀及預后等疾病知識,讓患者進一步了解疾病。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以防止患者出現感染等其他影響疾病治療的因素,告知患者不及時治療的危害,改善精神和睡眠障礙,降低自卑感[12-14]。動機性訪談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措施,能將患者作為訪談的中心和主體,尊重患者意愿和情感,以溝通的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且采用一系列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幫助患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通過溝通講解健康知識喚起患者意向行為的改變,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改變不良認知,同時糾正不良行為,有利于減輕精神疲乏程度,提高睡眠質量,重建并維持健康行為,降低自卑感,促進預后。
患者乳腺癌術后擬行乳房重建術雖能緩解部分不良情緒,但多數患者還是會擔心身材變化,影響對未來的希望值。兩組患者在干預后,希望水平均較干預前改善(P<0.05),且實驗組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常規護理干預通過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及不及時治療疾病將出現的并發癥等,患者家屬可與患者聊天并及時給予鼓勵等,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及時關注患者的情緒和體征變化,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動機性訪談干預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并分析患者的性格特點,同時以圖文或視頻方式給予患者疾病康復手冊、疾病康復視頻等,使患者認識到乳房重建術的優勢。護理人員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還可向患者展示乳腺癌術后患者的恢復成功案例,提高其自信心。及時關注患者情緒的變化,若發現患者情緒異常要詢問原因并盡可能給予幫助,適當舒緩患者心情,讓患者感受到關愛,改善患者希望水平[15]。
乳腺癌術后擬行乳房重建術不僅能切除腫瘤組織、改善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危害,還能滿足患者心理需求,減輕對患者情感及生理方面的體驗造成影響[16-17]。兩組患者在干預后,身體意向均較干預前改善(P<0.05),且實驗組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常規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組織科室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能提高其接受乳房重建術治療的信心。動機性訪談干預會充分了解患者的想法、心理狀態和顧慮,幫助患者充分表達情感和同情心,為患者解答疑惑,也能及時給予安慰,減輕患者心理排斥缺陷的作用[18]。為患者講解乳房再造的適應證、優點及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康復的希望、治療依從性,改善性適應能力,并根據內在的主動性進行行為改變,提高患者身體意志。
綜上所述,動機性訪談干預對乳腺癌乳房重建術患者改善效果確切,通過溝通能夠激發患者內在能動性,提高行為改變能力,降低患者的自卑感,增強希望水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