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鋒,于桂青,朱曉娟
(南陽市中心醫院 河南南陽 473000)
結腸癌是胃腸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逐漸豐富,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3]。但目前尚無治療結腸癌的特效藥物,因此,其治療主導方式為手術切除[4]。手術雖可有效切除病灶,但患者腸道功能、軀體功能、免疫功能會不可避免地遭受破壞,致使患者術后生理與心理應激反應強烈,易出現身體不適,消極應對后期治療,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術后恢復[5]。因此,結腸癌患者術后護理十分重要。心智覺知模式是一種心理調節護理方法,屬正念療法范疇,即指導并幫助患者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以客觀態度接納與認知周圍環境和心智活動,關注自身想法[6]。既往研究表明,基于心智覺知模式干預可有效改善癌癥患者治療期間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7]。本研究旨在探討心智覺知模式干預對結腸癌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110例結腸癌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執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后惡性腫瘤患者;②年齡>18歲患者;③術后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結腸癌患者[8]。排除標準:①既往腹部手術史;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③腫瘤發生遠處轉移。采用隨機信封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各55例。干預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51.83±6.56)歲;手術部位:右半結腸15例,左半結腸14例,橫結腸26例。常規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50.79±6.42)歲;手術部位:右半結腸16例,左半結腸18例,橫結腸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患者與家屬皆知情且同意,兩組患者病房區域不同,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給予常規護理。①術后管路護理:責任護士幫助患者保持引流管通暢,責任護士遵醫囑定時沖洗引流管、導尿管。②飲食護理:責任護士囑患者術后禁食,待肛門排氣或結腸造口開放后拔除胃管,囑患者遵醫囑進流質飲食,若身體無不適可從半流質飲食過渡至少渣飲食、普通飲食,進低脂、高蛋白食物,注意少量多次。③翻身護理:責任護士協助患者翻身,翻身時注意避免留置管受壓。④用藥護理:責任護士遵醫囑定時給予患者用藥或換藥。⑤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結腸癌術后知識健康教育,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日常護理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幫助患者了解自我治療進展及日常護理注意事項等。⑥心理干預:責任護士關注患者術后情緒狀態,及時干預。連續干預2周。
1.2.2 干預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智覺知模式干預。組建心智覺知干預小組:組員包括1名科護士長(負責履行心智覺知相關培訓和日常護理技術指導)、3名護士(負責履行日常護理工作)。干預時間2周,共5次護理干預活動。①首次活動:由小組成員組織患者進行心智覺知模式干預活動總動員,責任護士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溝通,向患者講解開展本活動的目的、介紹心智覺知模式干預方式及臨床干預效果,要求干預過程中患者盡可能配合護理人員開展日常護理工作,活動結束前責任護士傾聽患者對心智覺知模式干預的疑慮,并給予針對性解答,本次活動時長45 min。②第二次活動:責任護士以PPT宣講方式組織患者學習心智覺知相關內容,內容涉及心智覺知干預概念、住院期間心智覺知干預具體內容與方法等,向患者發放科室護士自主編制的心智覺知指導手冊;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閉目并調整自覺舒適體位,宣講室內播放放松音樂,進行覺知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傾聽休息術中放松指令,并根據指令依次進行肢體與軀干放松,時間1 h,囑患者活動結束后于病房內每天自主進行2次肢體與軀干放松,每次時間30 min。③第三次活動: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覺知軀體訓練,指導患者從頭頂到腳部感知身體各部位真實感受,此過程中提醒患者放松心態體驗當下,感受身體變化;讓患者感受呼吸時將注意力集中于腹部,感受新鮮空氣從鼻腔灌注胸腔的過程,指導患者體會當下自我感受,使其接受現狀,時間45 min;囑患者活動結束后于病房內每天自主進行2次覺知軀體訓練,每次時間30 min。④第四次活動: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靜坐正念冥想,讓患者感受自覺呼吸、身體,覺知內心真實想法,責任護士在此過程中觀察患者情況,若發現患者注意力分散應及時提醒患者集中注意力,重新專注于目標;囑患者活動結束后于病房內每天自主進行2次靜坐正念冥想,每次時間15 min。⑤第五次活動:指導患者進行正念鍛煉,要求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鍛煉活動中,如行走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步伐,進行上肢訓練將注意力集中在上肢,呼吸鍛煉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等;囑患者活動結束后于病房內每天進行2次靜坐正念鍛煉,每次時間30 min。待活動結束后將患者活動結果反饋給患者,囑患者出院后居家期間需不定時進行自我心智覺訓練。連續干預2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C-PTGI)[9]評分。C-PTGI包括5個維度:新的可能性(5個條目)、精神改變(3個條目)、生活欣賞(4個條目)、個人力量(4個條目)、人際關系(6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制,計0~5分,總分0~10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52。②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0]評分。CD-RISC包括3個方面:面對疾病的堅韌性(13個條目)、樂觀性(4個條目)以及力量性(8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制,計1~4分,總分25~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心理韌性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76。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干預前、干預2周后醫學應對問卷(MCMQ)評分。MCMQ主要包括3個方面,分別為治療面對(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計1~4分,總分20~80分,各方面的分值提示該維度的狀態傾向,量表Cronbach′s α為0.850。④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11]評分。ESCA分為4個部分:自我護理技能(12項)、自我概念(9項)、自我責任感(8項)以及健康知識水平(14項),共43項,采用5級評分制,每個項得分范圍0~4分,總分0~172分,得分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938。⑤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胃腸生活質量指數(GIQLI)[12]評分。GIQLI包括5個維度:心理狀態(5項)、自覺癥狀(5項)、社會活動(5項)、軀體生理功能(7項)以及特殊疾病(14項),采用5級評分制,計0~4分,總分0~14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50。

2.1 兩組干預前后C-PTGI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C-PTGI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MCMQ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MCMQ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干預前后GIQLI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GIQLI評分比較(分,
對結腸癌患者實施根治手術治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因手術是有創治療方案,加之受麻醉等因素影響,患者術后易出現較強烈的應激反應,影響術后康復。既往研究顯示,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易出現非特異性防御反應,屬正常生理現象,但如果應激強度持續時間過長,則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3-14]。因此,對接受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術后應給予有效護理干預措施,以期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促使其早日康復。
本研究發現,干預組干預2周后C-PTGI評分、CD-RISC評分、MCMQ中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MCMQ中回避及屈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心智覺知模式干預可提高結腸癌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創傷后成長水平、心理韌性,改善其治療應對態度。分析原因:腸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術后心理負擔較重,易產生負性情緒,積極應對治療護理;針對性呼吸訓練、正念冥想以及覺知軀體訓練幫助患者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自我對話、軀體訓練等過程中,中斷其自我內耗與不良心境循環,使患者能積極看待處境,改變既往疾病消極認知,專注自我心智覺修復,從而提高了患者術后創傷成長水平,強化其心理韌性,使其以相對客觀的心態接受后期疾病治療。與相關研究[15]結果一致。
本研究還發現,干預組干預2周后ESCA評分、GIQL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心智覺知模式干預可提高結腸癌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改善術后生活質量。分析原因:通過對患者進行身體放松、呼吸訓練、冥想、正念鍛煉指導等心智覺知模式干預措施,可使患者身心處于相對放松狀態,保持心態平和,轉變思維模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接受程度,使其更好地感知自我心智覺,形成正確認知態度,不刻意逃避或消極面對疾病,以積極心態接受責任護士的疾病護理指導,進而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與李涵冰等[16]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心智覺知模式干預可有效提高結腸癌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的術后創傷后成長水平,強化患者心理韌性,改善治療應對態度,提高其術后自護能力與生活質量。此外,本研究結果亦局限于以下方面:①患者來源均為我院普通外科胃腸一病區;②病例數樣本量較小;③臨床跟蹤時間短暫等,需在以后研究中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