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麗,楊 紅,馬丹陽,邵晨妍
(河南省腫瘤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是一種發生于前列腺的上皮性惡性腫瘤,占前列腺惡性腫瘤的95%以上,年齡、遺傳等是誘發前列腺癌的主要因素[1]。前列腺癌疾病進展緩慢,早期多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生長,表現為下尿路梗阻、尿頻、尿急、尿流緩慢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排尿困難甚至尿潴留、尿失禁等情況[2-3]。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是臨床治療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案,但患者術后易并發尿失禁等癥狀。大部分患者在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出現壓力性尿失禁,括約肌纖維的損傷及神經損傷是術后造成患者尿失禁的重要原因之一[4]。相關研究發現,前列腺癌手術治療后,尿失禁發生率為6%~20%,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其病恥感也會導致患者產生不良情緒[5-6]。在對機器人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護理中,強化臨床護理干預有助于進一步改善預后效果,提升生活質量。醫護患一體化護理是近年來臨床護理中興起的一種綜合性護理模式,其以患者為中心,成立醫生、護士及院內專業康復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護理小組,發揮各成員專業優勢,為臨床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臨床護理[7]。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收治的接受機器人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醫護患一體化護理在機器人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經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臨床收治的102例接受機器人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前列腺癌臨床診斷與治療》[8]診斷標準,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前列腺癌;②患者行機器人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③患者術后尿失禁;④患者精神狀態、意識正常,術后病情穩定;⑤患者年齡>45歲,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性疾病病史;②其他惡性腫瘤或嚴重免疫功能障礙性疾病病史;③中途死亡或退出研究;④生殖器官畸形,依從性較差;⑤不接受回訪。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對照組年齡51~79(68.75±8.11)歲;體質量指數23.44~26.50(24.67±1.03);尿失禁程度:輕度26例(50.98%),中度15例(19.41%),重度10例(19.61%);前列腺癌TNM分期:T1a期21例,T2a期11例,T2b期14例,T3a期5例;Gleason評分(6.52±1.05)分。研究組年齡49~78(68.02±8.57)歲;體質量指數23.67~26.37(24.68±1.01);尿失禁程度:輕度27例(52.94%),中度15例(29.41%),重度9例(17.65%);TNM分期:T1a期22例,T2a期11例,T2b期14例,T3a期4例;Gleason評分(6.39±1.07)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均為自愿參與,研究活動的開展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為患者建立臨床護理檔案,每日進行生命體征檢測。術前,為患者講解手術流程,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尿失禁等并發癥。術后對尿失禁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遵醫囑置入導尿管,每日對尿液顏色及流量進行記錄,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時拔除導尿管,囑患者多飲水,適當進行憋尿,鼓勵自主排尿。患者出院后對患者尿失禁的發生率進行統計。連續護理4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醫護患一體化護理。①成立醫護患一體化專業護理小組:納入科室主管醫師1名、護士長1名、心理咨詢師1名、術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指導師1名、泌尿科護理人員6名。護士長擔任護理小組組長,查閱并學習往期文獻及臨床病例心理問題、術后并發癥情況;1名主管醫師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術后尿失禁程度進行評估;6名護理人員收集患者病例。小組定期組織會議,探討臨床尿失禁護理方案,向患者及家屬明確護理方案、護理意義。②制訂心理疏導干預方案:在對照組常規心理干預基礎上,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聯系心理咨詢師對患者心理狀態評估結果進行程度分類,對存在嚴重負性心理的患者進行重點護理,指導患者采用寫日記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緒。積極聯系患者家屬,告知患者負性心理的嚴重程度及危害,加強家屬陪伴,對患者實施全天候監測。針對中度負性心理患者,選擇典型案例分享,明確尿失禁的高發率,降低患者羞恥感,增強信心。針對輕度負性心理患者,護理人員積極主動溝通,強化常規心理干預。③強化康復護理:1名主治醫師明確患者尿失禁的病因及疾病作用機制,聯系盆底肌康復訓練師制訂術后康復訓練方案。指導患者采用平臥位或者站立位,囑患者放松腹部及臀部肌肉,深吸氣,提起并縮緊尾骨以及恥骨周圍肌肉,保持10 s、放松10 s為1組,患者每次連續進行16~20組的訓練,堅持早、中、晚各1次。針對年齡較大的患者,在肛提肌訓練中,醫護人員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在食指位置涂抹液體石蠟,囑患者放松后將食指插入患者肛門,指導患者收縮肛門,護理人員確認患者收縮力量較為強勁時,指導患者保持30 s,20次為1組,每天進行3組。膀胱憋尿訓練,拔除導尿管后,囑患者出現如廁緊迫感后,采取站立位,收縮盆底肌,緊迫感消失后逐漸放松,重復上述動作,待患者憋尿至難以忍受后,再次進行排尿。④不同體位康復訓練模式:患者取仰臥位,護理人員協助其雙膝屈曲約45°,指導患者收緊肛門肌肉,每次收緊后維持7~10 s,緩慢放松后再次收緊。患者取端坐位,護理人員指導其足底平放于地面,雙膝微分與肩垂直,身體微微向前,雙手放于大腿間,保持骨盆底肌肉緊繃,維持10 s緩慢放松后重復。患者取站立位,雙膝微分與肩垂直,收緊盆底肌肉,維持10 s后緩慢放松,重復動作10次。不同體位每次各訓練20組,早晚各2次。所有患者連續護理4周。⑤醫護患一體化隨訪:患者出院后1周,由組內護理人員電話詢問患者近期排尿次數,囑患者每日堅持鍛煉,適當進行憋尿,對患者出院后情況進行綜合性評估,給予針對性出院后運動指導。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效果:參考《尿失禁診斷治療學》[9]治療效果分析標準對兩組連續護理4周后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痊愈為小便前有尿意,患者能完全控制排尿的過程;顯效為小便能得到基本控制,偶爾出現尿失禁;有效為小便前有尿意,偶爾能控制小便,但不鞏固;無效為尿失禁癥狀無明顯改善。護理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尿失禁發生情況:出院后,采用電話等形式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患者出院后尿失禁的發生率。③排尿功能分析:護理前及護理4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膀胱順應性(BC)、初次排尿時膀胱容量(FD)、逼尿肌無抑制收縮波個數、最大膀胱測壓容量(MCC)進行比較。④生活質量:護理前及護理4周后,采用簡明生活狀況調查問卷(SF-36)對患者軀體功能、行為功能、情感健康、社會功能4個維度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得分指標包括1~5分,1~3分及“是否”等,各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水平呈正相關。
2.1 兩組尿失禁干預效果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尿失禁干預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隨訪尿失禁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發生尿失禁4例(7.84%),對照組發生尿失禁11例(21.57%),研究組尿失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508,P<0.05)。
2.3 兩組護理前后排尿功能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排尿功能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
前列腺癌是我國老年男性中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約80%為65歲以上男性[10]。2018年全球前列腺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130萬例前列腺癌為新發病例,死亡病例約為35萬例,占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13.5%,位居第二[11]。術后尿失禁通常是由于膀胱壓力過高或尿道壓力過低引起,是臨床根治術后影響患者預后效果的主要并發癥。臨床常規護理中,多指導患者采用憋尿及早期拔除導尿管等方式進行干預護理,臨床護理效果較差,加之常規心理干預針對性不足,難以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開展護理,使得臨床護理工作質量較低。
醫護患一體化護理是臨床護理中新型護理模式,護理模式整合醫生、護理人員,以患者為中心,促進患者早期康復,以改善患者預后效果為目標[12]。術后尿失禁易導致患者產生病恥感,造成負性心理,醫護患一體化護理中,實現多學科協作護理,聯系心理咨詢師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分析,為臨床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加科學的數據支持,強化了臨床護理的針對性。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逼尿肌無抑制收縮波個數、BC、MCC低于對照組(P<0.01),FD高于對照組(P<0.01)。究其原因,醫護患一體化護理重視患者術后康復訓練,與傳統憋尿訓練比較,綜合性康復訓練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尿失禁癥狀。強化盆底肌訓練,有效提高盆底肌肌肉力量以及盆底肌對膀胱與尿道的支撐作用,加快患者尿道括約肌張力恢復,幫助患者更好地實現自主控尿[13]。膀胱訓練有效延長患者排尿的間隔時間,促進患者膀胱儲尿功能恢復,從生理結構層面改善尿失禁癥狀,提高患者排尿功能。研究組護理后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隨訪尿失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醫護患一體化護理能進一步提升臨床尿失禁護理質量,改善患者預后效果。醫護患一體化護理的效果更好,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更高,病恥感更低,可改善患者尿失禁癥狀,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提升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證實,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與楊蘭等[14]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醫護患一體化護理在機器人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護理中的綜合應用價值更高,患者尿失禁治療效果更好,復發率更低,排尿功能及生活質量水平更高,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