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盤,康玉玲,陳曉霞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河南省骨科醫院 河南洛陽 471000)
髖關節置換術通過使用人工假體替代患者已失去正常功能的髖關節達到治療目的,能緩解患者關節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但恢復周期較長,短時間內難以達到恢復正常生活的效果[1]。傳統髖關節術后康復干預的方法主要為康復訓練,通過重復、機械運動達到肌肉恢復、刺激神經的目的,但僅實施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緩解疼痛的效果不甚理想,且患者因手術或疾病影響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因此需要尋找輔助干預方法提高康復效果及改善患者醫療體驗[2-3]。中醫特色護理是傳承悠久的護理方式,以整體觀念、防護結合、以人為本等為基礎理念,在患者生理及心理干預方面效果滿意[4]。中藥包熱敷、穴位貼敷及情志干預是中醫護理中的常用方法,在外科術后用于緩解患者疼痛、促進腸胃功能恢復及改善心理狀態等方面的效果也得到證實[5-6]。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中藥包熱敷、穴位敷貼聯合情志干預對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篩選2021年7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醫學影像學診斷為髖關節損傷,且行髖關節置換手術;②為患者實施手術的醫生來自同科室,且工作年限、職稱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③患者自愿入組,配合度高,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③對中藥包、膏藥內藥物存在過敏現象者;④有嚴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康復訓練者。將納入研究的108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各54例。常規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51~73(63.21±2.36)歲;致傷原因:摔傷22例,車禍13例,其他原因19例;其中股骨頭壞死23例,陳舊性股骨骨干6例,股骨頸骨20例,骨性關節炎5例。觀察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50~74(63.36±2.28)歲;致傷原因:摔傷24例,車禍12例,其他原因18例;其中股骨頭壞死24例,陳舊性股骨骨干5例,股骨頸骨21例,骨性關節炎4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2周。包括生命體征全面監測、抗感染、抗炎、營養支持等,并于術后3 d輔助患者康復訓練,具體如下。①股四頭肌收縮:協助患者取仰臥位,緩慢收縮股四頭肌,完全收縮后囑患者盡力保持收縮狀態,持續5 s,然后放松休息5 s,3組/d,每組10次。②膝關節屈伸:將大腿兩側肌肉緊繃,緩慢將膝部下壓,注意膝關節應保持伸直,2次/d,每次10 s。③直腿抬高:患者取仰臥位,將患側下肢繃直,而后單腿微微抬高6~8 cm,3組/d,每組10次。④屈伸踝關節:護理人員握住患肢側足縱弓部及踝部上方,將踝關節在矢狀位做背伸及拓伸,2次/d,每次3 min。注意上述訓練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可做適量調整。
1.2.2 觀察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使用中藥包熱敷、穴位貼敷聯合情志干預2周,具體如下。①中藥包熱敷:將中藥包發乳蒸鍋內加熱1 h,取出放置降溫,待溫度降到適宜40~50 ℃后將中藥包放置于患者髖關節上,并輕輕按壓使藥包平整并與患者皮膚完全接觸,均勻釋放藥包熱量,熱敷2次/d,每次30 min。中藥包配方:伸筋草、透骨草各20 g,桂枝、骨碎補、延胡索各30 g,續斷片50 g,五加皮60 g。②穴位貼敷:選取患者合谷穴、中脘穴、內關穴、涌泉穴進行熱敷,然后將自制藥膏貼敷于患者穴位處,1次/d,每次4 h。其中貼敷于合谷穴、中脘穴、內關穴的膏藥配方為太子參、麥冬、茯苓、五味子、半夏及陳皮各10 g,使用研缽碾磨成粉,而后加入姜汁調制成膏狀即可;貼敷于涌泉穴的膏藥配方同上,再額外加入大黃、旋覆花各10 g(同樣碾磨成粉狀)。③情志干預:a.心理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采取1對1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專訪,護理人員與患者交談時應注意態度柔和,患者傾訴時認真傾聽,注意不對患者價值觀給予主觀評價,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在交流的同時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七情”的含義,包括喜、怒、哀、思、悲、恐、驚,并解釋“七情”與人體健康及康復療效的關系,提示其情緒對康復治療的影響較大,指導患者自行調節自身情志。b.社會支持干預。引導患者與家屬交流,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共同討論病情,提示家屬以溫和態度對待患者,同時可以發動親友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到關愛。c.共情體驗。護理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表情、情緒、語言及動作,實時掌握患者心理狀態變化,理解患者的想法,遇到問題及時咨詢護理人員。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指標恢復時間:觀察并記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②疼痛評分[7]:分別于術后1 d、1周及2周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由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感自行撥動10 cm游標卡尺,其中0 cm對應0分、10 cm對應10分,刻度越大即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烈。③生活質量評分[8]:分別于干預前后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包括生活、社會、心理、軀體功能4個維度,共74個條目,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髖關節功能評分[9]:分別于術后3 d、3個月、6個月使用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量表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活動度(5分)4個項目,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
2.1 兩組臨床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2.2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同時間GQOLI-74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GQOLI-74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術后Harris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Harris量表評分比較(分,
目前,治療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影響髖關節功能的骨折或病變的方法以髖關節置換術為主,這種手術不僅能恢復患者關節功能,還能減輕患者疼痛[10]。患者髖關節病變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易怒等消極情緒,在中醫中稱為情志變動,會導致患者臟腑功能紊亂,對患者術后康復存在不利影響[11]。有研究表明,抑郁、憂慮、憤怒等情緒會加重病情,而積極、樂觀的情緒不僅會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康復[12]。中醫情志干預對患者情緒有積極影響,可使患者保持樂觀積極心態。中藥包熱敷及穴位敷貼為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前者通過加熱中藥并與皮膚貼敷的方式將藥力與溫熱之力同時穿透皮膚,達到加快局部血液流動、促進藥物吸收的雙重作用,后者通過將膏藥敷貼于患者穴位處,使藥力透過皮膚進入經脈而流通全身[13-14]。其中中藥包熱敷所使用的藥物及功效具體如下:伸筋草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之效,主治關節酸痛、屈伸不利;透骨草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之效,主治脛骨攣縮;桂枝有溫通經脈之效,可止痛;骨碎補有活血化瘀之效,可療傷止痛、補腎強骨;延胡索可活血行氣、止痛散淤;續斷片及五加皮有補肝強腎、健骨強筋之效,主治筋傷骨折、筋骨痿軟,上述諸藥合用有強筋健骨、散淤止痛等效果[15-16]。穴位貼敷所使用的藥物、穴位及功效具體如下:太子參有益氣健脾之效,主治食欲不振等;麥冬有潤肺益胃之效,主治腸燥便秘、肺胃陰虛等;茯苓有滲濕利水、健脾寧心之效,主治脾虛食少、心神不寧等;五味子有補腎寧心、益氣生津之效,主治心神不寧、諸虛勞損等;半夏有消痞散結之效,主治腹脹、嘔吐等;陳皮有理氣健脾之效,主治脘腹脹滿等;大黃有瀉熱通腸、逐瘀通經之效,主治便秘、腫痛;旋覆花有降氣行水、消痰止嘔之效,主治嘔吐噫氣等;姜汁雖為輔料卻也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加之合谷穴有通絡止痛之效,中脘穴有健脾和胃、調通腑氣之效,內關穴可安心寧神、和胃疏肝以及涌泉穴可散熱生氣,可治便秘,上述諸藥及穴位共同作用可健脾強胃,改善腸道功能,同時還兼有止痛效果[17-1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表明中藥包熱敷、穴位敷貼聯合情志干預對患者腸胃功能及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可能為觀察組中所用中草藥有健脾強胃、強筋健骨的效果,如續斷片、半夏、陳皮等,同時中脘穴、內關穴等穴位刺激能達到改善腸道功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周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表明中藥包熱敷、穴位敷貼聯合情志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分析原因可能為上述所用藥物中含有止痛藥物(如骨碎補、大黃等),并且穴位敷貼中合谷穴亦有止痛之效,因此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觀察組GQOLI-74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中藥包熱敷、穴位敷貼聯合情志干預在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能為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好,疼痛感低且通過情志干預增加與親友交流,同時還有安神藥物的作用,因此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中藥包熱敷、穴位敷貼聯合情志干預能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分析原因可能為伸筋草、透骨草等中草藥有強筋健骨之效可加快患者骨傷及經絡損傷的愈合,同時在熱敷作用下加快血液循環提高藥力吸收效率,并且患者經護理人員心理干預、家屬鼓勵后樹立了治療信心,因此對康復訓練更加積極,提高了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包熱敷、穴位敷貼聯合情志干預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實施護理,對術后康復有積極影響,能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疼痛感,提高生活質量,縮短康復時間,因此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