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西安航天城第五幼兒園 姚依娜
幼兒時期是兒童人格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通過什么方式了解和解決幼兒的心理問題是這一時期教師和家長努力尋求的答案之一。繪畫是一種符號表征形式,由于幼兒無法通過語言全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他們便十分自然地選擇通過繪畫來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感。本文從實際案例入手,著眼于幼兒的繪畫過程和作品——對他們在繪畫材料、圖像表征、色彩選擇、繪畫方式、下筆位置及圖畫布局等方面所呈現的選擇及展現的內容進行解讀,并通過相應的繪畫訓練提高幼兒的心智發展水平,以此探究繪畫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
××,5歲男孩,身形瘦小,頭部偏大偏長,食欲一般,愛啃手指,下肢無力,有語言障礙,家人已帶該幼兒就診,其身體無器質性病變,未診斷出其他精神性疾病。
教師觀察:該幼兒有模仿意識,有時會無意識地自言自語,能夠說出詞語或短句但發音不準。家長曾向教師反映該幼兒在其他幼兒園表演節目時曾受到過傷害,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參加此類活動;平時喜歡自己玩,喜歡躺在地上,喜歡玩滑滑梯。教師家訪時,發現父親未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母親則時常感到焦慮。
醫院診斷:發育遲緩、輕度自閉。
前期測評中,教師要求該幼兒隨意畫一幅畫,其僅能畫出微弱的橫直線。這時,該幼兒的實際年齡已有5歲,但其繪畫發展水平仍停留在2~3歲階段。教師隨后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經分析后決定運用逆向繪畫練習法幫助該幼兒。于是,教師選取了羅達凱洛格的20個基本涂鴉單元,每天訓練幼兒涂1~2個單元,訓練幼兒繪畫圓圈、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十字形和巨大的×。一段時間后,教師開始訓練幼兒畫太陽、光線和人像。
該幼兒在歷時6個月的涂鴉后,教師明顯感覺到畫紙上所呈現的內容可能是該幼兒自身動作形成的,于是該幼兒開始重復涂鴉動作,這表明幼兒意識到手和眼睛之間的聯系,并能通過視覺來控制動作。從這一階段開始,幼兒出現上下、左右畫線動作,在初始階段經常將可控和不可控動作混在一起,這表明該幼兒能夠控制自身的肌肉動作,這是很關鍵的感受和經驗。幼兒通過這一動作,不但收獲了信心,還從視覺角度感受到了肌肉的運動。在這一階段,幼兒自身動作會跟隨視線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段時間里,幼兒并未認識到繪畫的創作意義,只是涂涂抹抹,對肌肉動作的感知與熟練是他這一時期最大的收獲。
經過一年時間的訓練,幼兒對視覺的感知進一步增強,自身動作協調性與控制性也穩步發展,此時其涂鴉訓練順利進入圓圈涂鴉階段。在該階段,通過相應的圓圈涂鴉訓練會促進幼兒繪畫動作的發展。在重復性訓練后,幼兒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進發,不斷挑戰高難度繪畫動作,成功畫出圓圈線條,該時期幼兒的明顯特點是涂鴉線條變化多樣及幼兒下筆力度的逐步增強。在成長過程中,幼兒必然會通過線條的多樣變化更好地協調自身動作,通過繪畫建立與物體的關聯。在圓圈涂鴉階段,教師可以嘗試讓幼兒畫毛線、太陽、蘋果和球等,但注意不能強求幼兒,也不要求其刻意追求“真實”的畫面效果,而是由幼兒隨意繪畫。



經過三個階段的訓練之后,該幼兒順利進入命名涂鴉訓練階段。在這一階段,家長和教師要做的是鼓勵幼兒想象,而非一味刺激讓幼兒畫出可以辨認的物體,這樣該幼兒右腦的潛能便會被激發出來。但對于特殊幼兒來說,其在涂鴉時容易受外界影響,因此,教師和家長需要協助其完成涂鴉作品。涂鴉階段是兒童發展其信任感、安全感的重要時期,我們應承認、鼓勵和接受兒童的任何作品。
在教師與家長的引導下,基于前期繪畫測評判斷,教師為該幼兒選取羅達凱洛格的20個基本涂鴉單元作為訓練內容,在逐步經歷畫輪廓階段、重復涂鴉動作階段、圓圈涂鴉階段、命名涂鴉階段后,幼兒在繪畫中逐漸收獲信心,能夠更好地控制自身動作,并獲得信任感與安全感。
通過對2名中班幼兒無主題繪畫作品的分析初測,我們發現其中一名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發展水平較好,但其易生病,協調能力較差、分離焦慮時間較長,且缺乏安全感;另一名幼兒的語言發展存在某些障礙,但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身體強壯,動作發展較好。根據初測的基本情況及5歲兒童的繪畫特點,我們制定了二名幼兒的團體繪畫指導方案。
初期,我們讓兩名幼兒隨意畫出圖形,可以任意涂鴉,一段時間之后,再讓他們“解讀”自己的涂鴉作品所代表的意義。教師在幼兒繪畫時仔細觀察他們的畫法,當發現幼兒畫的圖形、圖像與某些實物似乎有些關聯時,引導幼兒初步描述繪畫的順序和圖像。隨后開始讓幼兒畫出基本的人物形象——“蝌蚪人”,這時教師引導二名幼兒以合作的形式開展添畫訓練,以數字為底通過添加筆畫得到基本人物形象。在此過程中二名幼兒開始描述他們畫的人物是誰、在做什么,最終教師引導幼兒將畫出來的人物“故事化”,并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之中。此時二名幼兒已能夠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形象,按照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來作畫,并出現了較粗的基底線。
隨著二名幼兒語言、思維能力的加強,動作協調性、可控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訓練一學期后,二名幼兒進入繪畫構圖階段——繪畫構圖反映了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和特征——這時教師引導缺乏安全感的幼兒在構圖中畫出基底線,注重潛意識層面和畫面右側的繪畫內容,并訓練幼兒使用手部力量。經過不斷的重復,二名幼兒的線條繪畫較之前相比更有力度,幼兒已由無表現意圖轉向有表現意圖,能把圖形和線條簡單組合并表現出來,隨后轉向有目的、有意識的美術創作,繪畫形象由最初的相互對立、無聯系向著相互統一、有聯系轉變。從幼兒的入園情況來看,有分離焦慮的幼兒焦慮癥狀明顯好轉,且針對語言發展較弱的幼兒,教師采取編故事繪畫的形式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一邊編故事一邊繪畫,將語言和繪畫有效鏈接,此后,二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明顯提高,安全感逐漸上升。
教師根據二名中班幼兒的初測結果,制定團體繪畫指導方案。從初期涂鴉到二名幼兒合作進行基本人物形象——“蝌蚪人”添加畫訓練,二名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動作協調性、可控性得到進一步發展。一學期后,二名幼兒進入繪畫構圖階段,教師對兩名幼兒進行針對性指導,二名幼兒均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羅恩菲爾德提出:“只有在正確理解并熟練運用早期表征發展階段支配兒童繪畫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解讀兒童繪畫內容及情感。”因此,繪畫作為一種特殊“語言”,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表現形式——線條、色彩、圖形、人物、環境、布局,顯示著幼兒的性格、氣質、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心理變化、情緒特征等。
1.教師層面
教師如何通過繪畫的積極作用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繪畫活動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我們常說“一日生活皆教育”,教師應從幼兒園的點滴生活出發,幫助幼兒學會觀察、體驗、實踐和遷移,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利用區域和美術集體教學及碎片時間,組織生動、形式多樣的美術教學活動,創設適合幼兒繪畫的內容和形式。例如,手指畫、泥巴沙子畫、邊聽音樂邊繪畫、石頭組合畫、蠟筆刮畫、拇指畫、吹畫、彈畫、膠畫等,并利用線條和顏色表現不同的氣候感覺、情緒變化、味道變化等。可讓幼兒先感知再借鑒,最后進行想象和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應用好引導和評價的方式,根據每名幼兒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觀察和引導方法,借助繪畫方式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2.家長層面
繪畫是家長了解孩子最簡單、最方便、最直觀的形式,因為繪畫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家長如何利用繪畫指導孩子的健康成長?這體現在培養孩子繪畫愛好和做好兒童繪畫陪伴這兩方面。在某種程度上,繪畫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它能明顯超越傾訴或文字表達,通過畫面的表達得到心靈的慰藉和情緒的發泄。因此,培養孩子對繪畫的喜愛是家長通過繪畫了解孩子內心的第一步,首先,家長可以在家中為孩子準備繪畫材料,閑暇時陪孩子畫畫,幫助孩子養成愛畫畫的習慣;其次,家長要在孩子繪畫過程中做一名傾聽者、贊美者、引導者、建樹者、保護者和協助者,對孩子的繪畫作品給予正向引導,并在恰當時機提供幫助;最后,家長還要培養孩子的自主繪畫能力,在幼兒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后,鼓勵幼兒自主作畫,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同時,家長可以就繪畫內容與幼兒進行交流,及時觀察發現幼兒作品中的情緒傾向與表現,給予有針對性的處置,如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應及時向專業人士請教。
弗洛伊德認為投射是一種心理防御與保護機制,具體表現在人們會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想法、認知、觀點及其他特征反映到外界的心理作用。3~6歲幼兒尚不具備成熟表達自身意愿與想法的能力,而繪畫作為最簡單與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無疑打開了幼兒表達自己、與世界溝通的大門。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更需在教師及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利用繪畫促進他們的心智發展。本文就具體案例簡要分析了繪畫對不同階段兒童心智發展的作用,而如何通過繪畫進一步推動兒童心智發展值得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