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第七幼兒園 邵秀萍

天涼好個秋!連著幾天的綿綿陰雨讓天氣逐漸涼爽起來。由于天氣原因,幼兒好幾天都沒有出去玩了。今天天氣格外晴朗,我首先做好準備工作,帶領幼兒如廁、洗手、喝水、穿好外套,隨后排隊,等待戶外活動的音樂聲響起……
安全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時刻牢記保護幼兒的安全是我的首要責任。在組織幼兒排好隊后,我首先和幼兒一起重溫戶外活動的規則,隨著戶外活動的音樂聲響起,幼兒像出了籠的小鳥一樣向各自喜歡的游戲場地飛奔過去。
今天,由我負責涂鴉區的活動。我像往常一樣準備活動區的材料,突然,幾名幼兒尖叫起來,大家的目光瞬間被吸引了過去,周圍玩耍的幼兒也三三兩兩地跑了過去想一探究竟。就在這時,一名幼兒大叫一聲:“快看!有蝸牛!”我循聲望去,原來涂鴉墻的欄桿上趴著一只小蝸牛!幼兒一擁而上,把小蝸牛圍了個水泄不通,一雙雙驚奇的小眼睛對這個“小客人”充滿了驚喜與好奇。昊昊興奮地說:“你看,它背著一座小房子。”思思說:“它的頭從房子里鉆出來了。”皮皮說:“它還長了一對觸角。”星星說:“它肯定找不到爸爸媽媽了。”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大家既興奮又激動。這個小蝸牛成為了幼兒的小客人,大家對它充滿了關愛和好奇。小蝸牛似乎也聽到了大家的討論,慢慢爬出了背上的小房子,展示出它那可愛的小臉和閃閃發光的觸角。
幼兒紛紛圍著小蝸牛,想要更近距離地觀察它。昊昊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輕輕觸摸著小蝸牛的殼,想要感受它的柔軟和溫暖;思思用手指輕輕撫摸著小蝸牛的觸角,驚嘆著它們的細膩和靈活;皮皮則拿出一片葉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小蝸牛面前,看著它慢慢爬上去,享受著美味的食物。
我意識到,雖然這只小蝸牛給幼兒帶來了歡樂和驚喜,但我們也要確保它的安全。我迅速采取行動,告訴幼兒要溫柔地對待小蝸牛,不要傷害它。我提醒他們小蝸牛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它喜歡濕潤的環境。于是,泡泡找來兩片樹葉當蝸牛臨時的家,大家仔細觀察著蝸牛的一舉一動。看著行動緩慢、呆萌可愛的蝸牛,幼兒忍不住想拿起來把玩;還有幾名幼兒為蝸牛畫起了畫像,稚嫩的小手將蝸牛畫得惟妙惟肖;濤濤學著蝸牛爬行,竟學得有模有樣,周圍的幼兒被他搞怪又夸張的動作逗得前俯后仰——這肆無忌憚的笑讓我體會到了游戲帶給幼兒的無限歡樂。
彤彤說:“老師,蝸牛的家在哪里?”為了探索蝸牛的家到底在哪里,我通過一體機播放了關于蝸牛的視頻,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習性——原來蝸牛的家在陰暗濕潤的草叢里。因為怕陽光直射,所以蝸牛多在晚上出來活動。皮皮說:“老師,我們把蝸牛送回家吧!”星星說:“它一定想爸爸媽媽了。”這時彤彤哭著說:“老師,它找不到爸爸媽媽了怎么辦呀?”我說:“肯定會的,它的爸爸媽媽也在找它呢!我們一起把小蝸牛送回家吧!”——孩子的感情是脆弱的,當想到蝸牛找不到家、找不到爸爸媽媽時,彤彤就傷心地哭了起來。我發現孩子是那么天真善良、富有愛心,他們像小天使般純潔可愛。
在本次蝸牛系列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蝸牛的一切都很感興趣。探究蝸牛的一切,并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觀察、探究、學習。而家長是孩子最好的玩伴,也是孩子一生的引路人,良好的家園共育才能促使幼兒健康全面地發展。于是,我布置了親子小任務——鼓勵家長帶著孩子進一步探究蝸牛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軌跡。由此可見,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既要教育好孩子,又要承擔起指導家長的責任,這樣才能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教師始終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站在幼兒的角度,用一顆童心去理解他們的發現和探索行為,并引導幼兒進行有價值的探究和交流,既滿足了幼兒的探索欲望,又使幼兒獲得了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知識和經驗。

教育感言
在三十年的幼教生涯中,我每天和幼兒朝夕相處,記錄幼兒游戲的過程,分享幼兒游戲的快樂,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不斷反思,不斷改進,與幼兒一起探索、共同成長,真正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用愛感化他們幼小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和支持幼兒的每一種想法,促使幼兒不斷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