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禎,胡德佳
(蘇州京東方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江蘇 蘇州 215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表現(xiàn)為劇烈的胸痛、氣短、出汗、惡心、嘔吐等,并可能出現(xiàn)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嚴重者還會導致心臟破裂和心臟壞死,且會并發(fā)心包炎及心包積液,甚至危及生命。目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已經(jīng)成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可快速實現(xiàn)梗死血管再通,對心功能起到保護作用,但過度活化的血小板可導致PCI術后支架內(nèi)形成血栓,因此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PCI治療期間,應積極地進行抗血小板治療,以提高患者心肌灌注的改善率[1]。目前,臨床強調(diào)在PCI治療過程中可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以減輕心臟負荷,抵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栓形成率,但研究發(fā)現(xiàn),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能實現(xiàn)心肌組織的有效再灌注,還會引發(fā)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2]。鹽酸替羅非班是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藥效最強的藥物之一,屬于一種非肽類的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體的可逆性拮抗劑,起效快速,且半衰期較短,可阻止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Ⅱ b/Ⅲ a結合,阻斷血小板的交聯(lián)及血小板的聚集;此外,鹽酸替羅非班與抗血小板的結合具有可逆性,可預防梗死再次發(fā)生,其預后效果良好[3]?;诖?,本研究旨在探討鹽酸替羅非班對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心肌灌注情況、心功能指標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蘇州京東方醫(yī)院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間收治的97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以不同治療方案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30~77歲,平均(52.15±3.66)歲;梗死血管:前降支20例,回旋支12例,右冠狀動脈16例。研究組(49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30~76歲,平均(52.36±3.74)歲;梗死血管:前降支22例,回旋支12例,右冠狀動脈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4]中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可進行PCI治療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者;胸痛持續(xù)時間在30 min以上,且口服硝酸酯藥物后難以緩解者;發(fā)病時間12 h以內(nèi)者等。排除標準:對相關藥物過敏者;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慢性感染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等。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研究的實施。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療,對照組患者入院即刻咀嚼頓服300 mg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規(guī)格:100 mg/片)和3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注冊證號J20180029,規(guī)格:75 mg/片);術中于自動脈鞘管內(nèi)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鈉注射液(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200,規(guī)格:0.3 mL∶3200 IU),200 IU/kg體質(zhì)量;并于入院當日行PCI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鹽酸替羅非班治療,先進行2~3次的血栓抽吸導管抽吸,血栓影消失后經(jīng)導管推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030,規(guī)格:100 mL:鹽酸替羅非班(以C22H36N2O2S計)5 mg與氯化鈉0.9 g],先以劑量10 μg/kg體質(zhì)量,靜脈注射,3 min內(nèi)完成,隨后以0.075 μg/(kg·min)持續(xù)靜脈泵入24~48 h。兩組患者術后每12 h皮下注射5000 U的低分子量肝素鈉注射液,持續(xù)5 d;同時術后半年給予100 mg阿司匹林腸溶片、75 mg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均1次/d,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兩組患者均觀察至術后7 d并進行療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①心肌灌注改善情況。于PCI術后15 min內(nèi)進行評價,分為0~Ⅲ級。其中0級:無灌流,遠端及閉塞部位未見血流;Ⅰ級:微灌流,造影劑可進入閉塞位置,但遠端血管無血流通過跡象;Ⅱ級:部分灌流,造影劑可進入閉塞血管的遠端區(qū)域,但血流速度與正常血管相比較慢;Ⅲ級:完全灌流,造影劑能夠正常進出微血管[5]。②炎癥因子。術前、PCI術后7 d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標本血樣3 mL,進行離心處理,時間10 min,離心半徑8 cm,轉(zhuǎn)速3000 r/min,取上層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③心功能。于術前、PCI術后7 d采用超聲心臟超聲儀(飛利浦醫(yī)療有限公司,型號:A70)檢測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內(nèi)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情況比較PCI術后15 min研究組患者心肌灌注Ⅱ級占比顯著低于對照組,Ⅲ級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心肌灌注0、Ⅰ級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與術前比,PCI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10水平顯著升高,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升高幅度更大;兩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s )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L,±s )
注:與術前比,*P<0.05。IL-10:白細胞介素-10;IL-17:白細胞介素-17;IL-6:白細胞介素-6。PCI: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組別例數(shù)IL-10 IL-17 IL-6術前PCI術后7 d術前PCI術后7 d術前PCI術后7 d對照組481.45±0.112.16±0.24*38.78±4.3424.86±3.77*8.65±1.375.37±0.54*研究組491.44±0.152.99±0.44*38.24±4.6315.35±2.52*8.56±1.343.32±0.55*t值0.37411.5000.59214.6340.32718.520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與術前比,PCI術后7 d兩組患者LVEF水平顯著升高,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升高幅度更大;兩組患者LVESD、LVEDD水平顯著降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LVEF: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SD: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
組別例數(shù)LVEF(%)LVESD(mm)LVEDD(mm)術前PCI術后7 d術前PCI術后7 d術前PCI術后7 d對照組4831.34±2.1240.33±3.75*48.44±2.1440.94±1.21*62.35±2.1358.48±1.53*研究組4931.41±2.4550.36±3.37*48.36±2.2535.63±1.83*62.44±2.1552.57±1.63*t值0.15013.8610.17916.8210.20718.404 P值>0.05<0.05>0.05<0.05>0.05<0.05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急危重癥,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會導致心肌壞死和心力衰竭等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迅速恢復血流,縮小梗死面積,改善患者的預后。但過度激活的血小板易使PCI治療后支架內(nèi)血栓的形成,且會減少心肌血流灌注,因此積極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對提高PCI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均屬于常規(guī)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對PCI治療后患者血流灌注情況的改善效果不明顯,故需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以提高治療療效[6]。
鹽酸替羅非班是一種可逆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體拮抗劑,可以促進內(nèi)皮細胞產(chǎn)生一氧化氮(NO),從而擴張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液供應;此外,鹽酸替羅非班還具有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作用,改善內(nèi)皮功能的同時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時造成的損傷,促進血液灌流[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冠狀動脈完全閉塞,會引發(fā)持續(xù)性心肌缺血,導致心功能受損,使左心室收縮功能障礙,造成患者機體內(nèi)LVEF異常降低,LVEDD、LVESD水平異常升高[8]。鹽酸替羅非班可與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體結合,阻止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同時可改善冠狀動脈血流灌注和心肌微循環(huán)障礙,更好地促進心功能恢復[9]。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患者心肌灌注Ⅱ級占比及LVESD、LVEDD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心肌灌注Ⅲ級占比及LVE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采用鹽酸替羅非班治療,可明顯改善血流灌注情況,有利于促進心功能恢復。
相關研究顯示,急性心肌?;颊唧w內(nèi)壞死心肌細胞可誘發(fā)局部炎癥反應,導致大量炎癥因子被釋放[10]。其中IL-6、IL-17是主要的炎癥因子,會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和細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后會顯著升高,進一步損傷心肌細胞和惡化心肌功能;而IL-10則是一種抗炎因子,可以抑制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其水平升高可減輕炎癥反應對患者心肌的損傷。鹽酸替羅非班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減少血小板在激活過程中釋放的大量血管活性物質(zhì),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表達,減輕局部炎癥細胞浸潤,對抗炎癥細胞聚集,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11]。本文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患者血清IL-10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IL-17、IL-6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采用鹽酸替羅非班治療,可減輕炎癥反應,促使病情轉(zhuǎn)歸。
綜上,鹽酸替羅非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可明顯改善心肌灌注情況,提高患者心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