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迪,曹志宏
(宜興市人民醫院放射科,江蘇 無錫 214221)
孤立性肺結節是指單一的、邊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徑小于或等于3 cm、周圍為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病變,沒有肺不張、肺門增大或胸腔積液表現的肺部結節。由于孤立性肺部結節較小,對肺部組織結構、功能的影響不大,一般患者多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咳嗽、咳痰、胸痛等輕微癥狀。孤立性肺結節分為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其中惡性病變包括肺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等,良性病變包括肺錯構瘤、肺硬化性血管瘤等。相關學者研究發現,有超過45%的孤立性肺結節患者會出現惡變,如果患者早期進行手術治療,其術后5年的生存率在90%以上[1-2]。因此,對于孤立性肺結節患者臨床應在中早期采取有效的檢查方法診斷結節性質,提早進行針對性治療。由于孤立性肺結節的直徑較小,普通的CT平掃一般難以發現,診斷效果較差。增強CT動態掃描檢查通過注射對比劑可以增強病變部位的顯示清晰度,幫助醫師了解其血供情況,從而進行鑒別診斷,提高孤立性肺結節的臨床診斷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400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究增強CT動態掃描應用于孤立性肺結節的鑒別診斷價值,并分析良惡性結節的CT影像學圖像特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宜興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00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219例,女性患者181例;年齡28~70歲,平均(54.21±11.25)歲。納入標準:①符合《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4]中孤立性肺結節的診斷標準者;②均經臨床影像學(胸片或CT)確定有孤立性肺結節存在,且經穿刺活檢或切除后行病理檢查者;③孤立性肺結節的直徑≤ 3 cm;④伴有胸口疼痛、咳嗽以及咳痰等表現患者;⑤未進行過化療或放療患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臟疾病患者;②對造影劑有過敏反應患者;③肺部結節多發者等。本研究經宜興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 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增強CT動態掃描進行檢查,機器選用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西門子醫療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83060071,型號:SOMATOM Drive),檢查之前提前向患者告知注意事項并進行呼吸訓練以便于掃描,調整患者至仰臥位,先進行胸部CT平掃檢查,明確病變的具體位置,隨后再進行增強掃描檢查,于患者的肘靜脈注射造影劑,劑量為0.5~2 mL/kg體質量,速度調整為3 mL/s,掃描延遲時間為5、6 s,分別在增強15 s、30 s、60 s、120 s、180 s、240 s、300 s行同層動態掃描,掃描的參數設置為重建0.625 mm層距,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80~350 mA,縱膈窗寬350 Hu,窗位50 Hu,肺窗寬1370 Hu,窗位-535 Hu。將CT圖像錄入醫學影像工作站,由2名影像學醫師對圖像進行雙盲評價,分析病灶的影像學特點。
1.3 觀察指標①增強CT動態掃描結果分析。觀察所有孤立性肺結節患者增強CT動態掃描的診斷情況,并將其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計算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②良、惡性結節增強后不同時間CT數值情況。分析良、惡性結節患者平掃期及注射造影劑后的15、30、60、120、180、240、300 s時的CT數值。③良、惡性結節CT影像學特征。分析良、惡性結節的CT影像學特征,包括磨玻璃征、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血管集束、空泡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增強CT動態掃描結果分析所有的患者均經過病理檢查診斷,診斷結果顯示惡性病變的患者有217例,良性病變患者183例;增強CT動態掃描診斷孤立性肺結節的準確度為86.25%(345/400),診斷惡性結節的靈敏度為87.10%(189/217),特異度為85.25%(156/183),見表1。
表1 增強CT動態掃描結果分析( 例 )
2.2 良、惡性結節不同時間CT數值情況增強30、60、120、180、240、300 s時惡性結節的CT數值顯著高于良性結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惡性結節與良性結節平掃期、增強15 s時CT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良、惡性結節不同時間CT數值情況(Hu,±s )
表2 良、惡性結節不同時間CT數值情況(Hu,±s )
組別例數平掃期增強15 s增強30 s增強60 s增強120 s增強180 s增強240 s增強300 s惡性結節21735.35±5.4142.52±8.4863.50±13.2969.24±14.2170.30±14.7571.46±14.7270.61±14.0966.82±14.53良性結節18335.92±5.8141.42±8.3448.78±10.0357.31±11.3259.29±13.4557.42±11.4057.41±11.2856.25±11.24 t值1.0151.30212.3149.1667.74210.51410.2108.022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良、惡性結節CT圖像特征比較惡性結節出現磨玻璃征、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空泡及血管集束現象的占比均顯著高于良性結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良、惡性結節患者CT圖像特征比較[例(%)]
2.4 良性、惡性孤立性肺結節患者典型病例CT圖像分析患者1,男性,45歲,病理檢查診斷為良性結節,CT圖像中表現為孤立存在,結節邊界清晰,形態規則,沒有毛刺現象,不存在分葉現象,同時胸膜沒有凹陷現象,見圖1-A。患者2,女性,71歲,病理檢查診斷為惡性結節,CT圖像中表現為孤立肺結節,結節的邊緣欠清晰,形態不規則,周圍可見毛刺征,有分葉,見圖1-B。
圖1 良、惡性孤立性肺結節患者典型病例CT圖像分析
孤立性肺結節是一種類圓形的肺內病灶,邊界清晰,但無局部淋巴結腫大、肺不張、胸腔積液等表現,臨床根據結節的病理學特征將其分成良性與惡性。孤立性肺結節通常由影像學進行檢查診斷,但是由于部分惡性結節與部分良性結節的CT成像特征存在交叉,致使其在早期的診斷效果欠佳,后續的治療不及時,可能造成病情延誤。而部分良性結節患者在準確的病理定性診斷之前就已經通過手術治療,增加了患者的負擔,降低生活質量,同時也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不同性質的孤立性肺結節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誤診會耽誤患者的病情,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還會增加治療費用,為此,準確診斷孤立性肺結節的性質對于患者后續的治療非常重要。
檢查孤立性肺結節的影像學方法有胸部X線、CT檢查(平掃與增強掃描)、磁共振成像等。有研究發現平掃CT、胸部X線檢查的安全性較高,但是存在漏診、誤診情況,穿刺活檢及胸腔鏡檢查的診斷正確率較高,但是患者的創傷比較大,風險隨之上升 ;而增強CT動態掃描檢查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同時操作簡單,和CT平掃檢查相比較可以發現一些更加細微的病變,同時根據病變的血液供應情況對病變的良惡性進行準確的鑒別診斷[5-6]。本研究中增強CT動態掃描診斷孤立性肺結節的準確度為86.25%,診斷惡性結節的靈敏度為87.10%,特異度為85.25%。提示使用增強CT動態掃描應用于孤立性肺結節診斷鑒別效果良好,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較高。
本研究中增強30、60、120、180、240、300 s時惡性結節的CT數值顯著高于良性結節的CT數值。提示良、惡性結節不同時段CT值存在差異,可依據差異情況辨別孤立性結節性質,輔助臨床診斷。由于造影劑在不同類型結節中的停留時間不一樣,再加上不同類型結節中的血液供應情況不一樣,導致其CT數值有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具體原因可能為,惡性結節的血供一般源于支氣管動脈,同時血管的分布較為復雜,血管的通透性比較高,且造影劑增強效應和造影劑進入血管外間隙及滯留時間有關,惡性結節缺乏淋巴回流系統使淋巴回流受阻,因此CT強化時間較長,和良性結節相比較,其造影劑清除延長,停留時間延長[7-8]。
有研究顯示,增強CT動態掃描檢查不僅耗時較短,同時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較低,得到的圖像分辨率高,可以清晰顯示結節邊緣及周圍的情況,判斷結節和血管的具體關系,并清晰顯示結節有無分葉征以及毛刺征,胸膜是否存在凹陷等情況,對結節內部的結構也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來,觀察內部是否存在鈣化、空泡及空洞等情況[9-10]。本研究中惡性病變的毛刺征、磨玻璃征、分葉征及胸膜凹陷等現象出現的占比均高于良性病變。分析其原因為,惡性結節多為不規則生長,且容易引起支氣管狹窄、阻塞,引起肺泡上皮組織增生,同時惡性腫瘤侵犯肺血管可能引起局部充血、瘀血,血管浸潤引起血管改變,所以,對于惡性病變來說,其增強CT圖像主要表現為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出現凹陷、有血管集束現象及磨玻璃征,對于良性病變來說,多為炎癥細胞浸潤,其圖像主要表現為脂肪密度回聲、良性的鈣化現象,所以良惡性結節在增強CT影像圖中的典型特征不一,增強CT動脈掃描可以有效提高臨床醫師對孤立性結節性質判斷的準確率,降低了漏診誤診的概率。
綜上,增強CT動態掃描檢查應用于孤立性肺結節中可鑒別良、惡性結節的征象,并依據不同時段CT值的差異辨別孤立性肺結節的性質,臨床診斷價值較高,臨床醫師可以借鑒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