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兵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喉科,江蘇 南京 210011)
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的主要癥狀有持續性鼻塞、鼻息肉體積增大、鼻腔分泌物增多等,患者表現為流膿涕或黏膿涕,并且鼻塞嚴重者說話有閉塞性鼻音,睡眠時會有打鼾情況,若鼻息肉阻塞咽鼓管咽口可能會引起耳鳴、耳悶、聽力下降等癥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漸發展,內鏡檢查及治療逐漸進入醫學領域,因此內鏡鼻竇手術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鼻內鏡手術可以通過為鼻腔黏膜創建一個良好的生理環境,從而加快上皮細胞的修復,但由于手術對機體的創傷較大,術后愈合時間較長,且其無法根治疾病,故易引起疾病復發[1]。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的復發率處于較高水平,且復發后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健康,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不利影響[2],因此分析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復發的影響因素,可以為臨床采取相應措施改善預后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基于此開展本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10例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鼻內鏡手術治療,術后均隨訪1年,據患者術后1年復發情況,將210例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分為復發組、未復發組,分別為21、189例。納入標準:符合《過敏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療專家共識2015》[3]中關于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診斷標準者;復發組術后1年復查時內鏡顯示存在鼻黏膜病變(鼻息肉、炎性水腫,膿性分泌物蓄積等);均接受內鏡下鼻竇手術治療者;近1個月未行激素或抗生素治療者等。排除標準: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既往有鼻內鏡手術史;單側病變或后鼻孔息肉等。研究經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1.2 研究方法患者行手術之前應進行鼻竇冠狀位CT和鼻內鏡檢查,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同時給予患者糖皮質激素噴鼻和抗炎治療,具體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摘除患者鼻腔內鼻息肉,切除鉤突,暴露篩泡,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開放組篩竇、額竇和蝶竇,擴大上頜竇自然竇口,清除竇口及竇腔內的病變組織,術中患者如果合并鼻中隔偏曲,中鼻甲重度息肉樣變影響鼻竇引流,則矯正偏曲的鼻中隔,部分切除中鼻甲。手術過程堅持功能性手術的原則,取出不可逆病變的同時,盡可能避免損傷正常及可逆性的竇腔黏膜。術后鼻腔填塞物去除之后,使用溫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使用糖皮質激素噴鼻治療24周。
1.3 觀察指標①單因素分析。統計兩組患者性別(男、女),年齡,病程,是否有變應性鼻炎史、支氣管哮喘史、吸煙史、酗酒史,體質量,血清白細胞介素-5(IL-5)、嗜酸性陽離子蛋白(ECP)、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轉速3000 r/min,時間10 min),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盛世東唐江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DT-320)檢測患者血清IL-5、ECP、IL-17、IL-1β水平。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性別及是否有變應性鼻炎史、支氣管哮喘史、吸煙史、酗酒史)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年齡、病程、體質量及血清IL-5、ECP、IL-17、IL-1β水平)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與未復發組比,復發組支氣管哮喘史患者占比及血清IL-5、ECP、IL-17水平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支氣管哮喘史及血清IL-5、ECP、IL-17水平升高均為影響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1.217、2.824、2.228、3.108,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臨床認為其主要的致病原因在于細菌感染、多因素導致的非感染性黏膜炎癥及纖毛系統功能異常等,細菌在慢性鼻竇炎伴息肉發病中的作用機制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其中呼吸道變態反應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是一種鼻竇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為鼻內鏡手術,其涉及多個層面的病理生理機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治療難度較高;且若術中清除不徹底,術后患者仍存在復發風險[4],而疾病復發不僅影響患者病情轉歸,也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探討影響術后疾病復發的危險因素,并依據危險因素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有助于改善疾病預后情況,以降低復發率。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支氣管哮喘史及血清IL-5、ECP、IL-17水平升高均為影響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其原因在于,支氣管哮喘、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均為臨床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支氣管哮喘病史的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其鼻竇黏膜與支氣管黏膜具有相同的炎癥灶聚集,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上、下呼吸道相通,單純手術治療在清除鼻黏膜病灶后,下部炎癥反應會影響到鼻腔,誘導復發[6]。故針對具有支氣管哮喘病史的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需加強平喘或抗炎治療,適當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同時注意保護鼻腔黏膜,保持居住及工作環境的濕度及清潔,避免粉塵引起鼻竇過敏,以降低疾病復發率。
手術可以改善鼻黏膜內部形態及功能,有助于清除患者鼻腔及鼻竇中的病灶組織,但術后的愈合程度與患者免疫功能、炎癥反應程度相關[7]。嗜酸性粒細胞可以通過浸潤上皮細胞誘導炎癥介質的釋放,因此嗜酸性粒細胞的增加可以加重機體的炎癥損傷,增加治療難度,提高術后復發率[8-9]。ECP是嗜酸性細胞活化后分泌的一種炎癥介質,是反映氣管炎癥活動的指標之一,其在鼻腔黏膜上皮細胞中過度表達會加重鼻腔黏膜的炎癥,促進鼻息肉的發展,最終會形成惡性循環,引起術后疾病復發[9]。IL-5可增強趨化因子對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動功能和遷移能力,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是常見的T淋巴細胞亞群因子。同時研究顯示,嗜酸性粒細胞可增強IL-5的活性,加劇患者炎癥反應,且活化的粒細胞會釋放更多的促炎因子,使炎癥反應加重,導致患者術后復發率提高[11]。IL-17在宿主感染和組織修復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異常高表達對于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疾病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可以介導趨化因子刺激鼻腔黏膜,促使鼻息肉的增生發展,易引起疾病復發[12]。
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可以堅持使用鼻腔沖洗、糖皮質激素等進行治療,通過治療有效抑制鼻黏膜組織中炎癥因子的浸潤程度,進而可以預防并減輕鼻腔水腫的癥狀,有助于促進鼻黏膜的術后恢復,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糖皮質激素均具有一定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休克的作用,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對免疫細胞和因子的合成及分化進行抑制,可穩定黏膜上皮屏障和血管內皮屏障,刺激受體的敏感性,進而減輕水腫和滲出,達到治療慢性鼻炎的目的[13-14]。此外,噴霧式糖皮質激素不僅方便患者使用,還可以防止藥物由于滴鼻誤入咽部而產生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故患者術后也可以適當使用。除糖皮質激素外,臨床可以使用溫鹽水對鼻腔進行清洗,不僅可以潤滑鼻腔,減輕鼻腔由于炎癥造成的充血情況,還可以稀化黏液,促進鼻纖毛功能的恢復,降低疾病復發率[15]。
綜上,有支氣管哮喘史及血清IL-5、ECP、IL-17水平高均為影響慢性鼻 - 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臨床可依據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改善預后情況,減少疾病術后復發風險的發生,為今后臨床治療該疾病,預防其術后復發提供更有力的參考依據。